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35厘米,全株光滑無毛,基部被枯存的纖維狀葉鞘包裹。須根數條,粘結成一個較細瘦、圓柱形的根。枝少數叢生,斜升,黃綠色或上部帶淡紫紅色,近圓形。蓮座叢葉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25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微粗糙,葉脈3-7條,在兩面均明顯,並在下面突起,葉柄寬,長3.5-5厘米,包被於枯存的纖維狀葉鞘中;莖生葉披針形,稀卵狀披針形,長3-6厘米,寬0.5-2.2厘米,先端漸尖,稀急尖,基部鈍,邊緣微粗糙,葉脈1-3條,在兩面均明顯,並在下面突起,無柄至葉柄長達2厘米,愈向莖上部葉愈小,柄愈短。花多數,無花梗,簇生枝頂呈頭狀或腋生作輪狀;花萼長為花冠的1/4,萼筒膜質,黃綠色,長4.5-7毫米,一側開裂呈佛焰苞狀,先端截形或圓形,裂片5個,甚小,不明顯或線形,長至1毫米;花冠黃綠色,具藍色細條紋或斑點,筒形,長(1.5)1.8-2(2.5)厘米,裂片卵形或卵圓形,長3-3.5毫米,先端鈍圓,全緣,褶偏斜,三角形,長1-1.2毫米,先端急尖,全緣;雄蕊著生於冠筒下部,整齊,花絲線形,長5-7.5毫米,花葯狹矩圓形,長2-2.5毫米;子房無柄,線狀橢圓形,9-11毫米,先端漸尖,花柱線形,連柱頭長2-2.5毫米,柱頭2裂,裂片矩圓形。蒴果無柄,內藏,狹橢圓形,長13-15毫米,先端鈍;種子褐色,有光澤,狹矩圓形,長1.5-1.6毫米,表面具細網紋。花果期8-9月。分布習性
產四川北部,青海東南部及甘肅南部。生於高山草甸、灌叢中、山坡草地、河灘及地邊,海拔2300-420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松潘。植物特點
本種的體態、葉形及花序與G.macrophyllaPall.容易混淆。Marquand(1937)、青藏高原藥物圖鑑(1972)、中國高等植物圖鑑(1974)都曾把本種的標本誤定為後者,馬毓泉(1964)更把本種併入了後者。但兩者形態上的區別是明顯的,地理分布上也迥然不同。本種花冠黃綠色,具藍色細條紋,分布於四川北部、青海東南部及甘肅南部,而後一種的花冠筒部黃綠色,冠檐藍色或藍紫色,壺形,分布較廣,從蘇聯、蒙古至我國(新疆、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以及東北地區)。參考文獻
黃管秦艽解吉那保(藏族名)GentianaofficinalisH.SmithinHand.-Mazz.Symb.Sin,7:979.1936;Marq.inKewBull.1937:167.1937;馬毓泉,內蒙古大學學報6(1):41.1964,prosynsubG.macrophyllaPall.——G.macrophyllavar.alboluteaLimpr.f.inFedde,Rep.Sp.Nov.Beih.12:466.1922.syn.nov.——G.macrophyllaauct.nonPall.:Marq.l.c.167,p.p.;青藏高原藥物圖鑑1:28,圖2.1972;中國高等植物圖鑑3:393,1974.p.p.
功能用途
分類:醫藥全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來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藥材公司,科學出版社,1994
套用研究
甘肅產黃管秦艽中龍膽苦苷的鑑別與含量測定余曉暉趙磊李陽陳旅翼
【摘要】:目的對甘肅產黃管秦艽進行薄層鑑別,測定不同地區黃管秦艽的龍膽苦苷含量,以評價藥材質量。方法採用薄層色譜法對黃管秦艽中的龍膽苦苷進行鑑別,並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其進行含量測定。結果龍膽苦苷在23.5~70.5μg內線性關係良好(r=0.9993),平均加樣回收率為98.59%(RSD=1.12%,n=6)。結論薄層色譜法斑點清晰,專屬性強;HPLC簡便、準確、重複性好。甘肅不同地區黃管秦艽龍膽苦苷的含量有差異,但均高於中國藥典2005版規定。本試驗可為人工栽培秦艽、保護秦艽野生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作者單位】:甘肅中醫學院;
【關鍵字】:黃管秦艽高效液相色譜法龍膽苦苷含量測定
【基金】:甘肅省中醫管理局2006年批准立項(06-GZK-29)
【分類號】:R284.1
【正文快照】:
秦艽主產甘肅、青海等地[1],是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行氣消脹的傳統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 ,列為中品:“秦艽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2]。秦艽中含有大量龍膽苦苷等裂環烯醚萜苷,為其苦味成分[3]。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該類成分具有保肝、益肝、抗炎 《中國現代套用藥學》2010年06期
龍膽屬植物(二)
龍膽科植物
龍膽科,雙子葉植物綱的一科。草本,單葉對生,稀互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兩性,稀單性,輻射對稱,常組成聚傘花序;胚珠倒生,常多數。蒴果 。分布於全世界,以溫帶種類較多 。中國主要分布於西南高山地區,少數分布於其他各地。該科植物的許多種有天藍色的花朵,已引種為觀賞花卉;有些為藥用植物,如龍膽,獐牙菜屬、花錨屬植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