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語錄:素書

黃石公語錄:素書

《黃石公語錄:素書》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三十六字。字數雖少,但字字珠璣,語語精華。內容融匯儒、道、兵、術、勢諸家之精,重德、崇義、講謀略。書中語言精煉,人性把握精準,處世謀略獨到。史傳,張良得此書,遂輔佐劉邦,成就霸業。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黃石公語錄:素書》是中國謀略第一書,讀此書可為帝王者師。

作者簡介

黃石公語錄:素書 黃石公語錄:素書

作者:(西漢)黃石公 譯者:楊贇

圖書目錄

編者序
原序
第一輯原始章
潛居抱道,以涉世立身
苛己修身,做事先做人
以道為本,順天者昌
安居養性,盡修身齊家之職
海納百川,常懷側隱之心
行事果斷,處事公正
藏鋒斂銳,以禮待人
德才兼修,成絕代之功
審時度勢,三分天下了於胸
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時至而行,順水推舟
其德越高,其行越遠
第二輯正道章
做極品之人,走滄桑正道
寬則得眾,惠能使人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
見微知著、洞燭察微者得人心
寡慾明察者,為人中豪傑
恪盡職守,雖死猶榮
勇於出世,能擔當大任
不求聞達於世,但求無愧我心
第三輯求人之志章
危難存慈航指迷,得志持暮鼓晨鐘
絕嗜禁慾,人無欲則剛
反躬自省,則災禍全無
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
識人所惡,避人所諱
勤奮自勉,博學而多才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簡以養廉,可避遭人妒
良禽擇木,處世要慎重
忠恕待人,可息怒附眾
人盡其用,量才器使
明察秋毫,癉惡斥讒
深謀遠慮,三思而後行
通機達變,直在曲中求
謹言慎行,規避人生是非
堅忍不惰,求得善始善終
第四輯本德宗道章
以德為權變之本,以道為操控之宗
通謀略,行事滴水不漏
忍一時委屈,成一世功名
樂善好施,保吉樂安詳
參透福禍,看淡得失
知足福無盡,多欲苦無邊
居安思危,切忌貪鄙苟得
利令智昏,摒棄貪婪之心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自私自利,易激天下怒
第五輯遵義章
通做人之倫理,曉做事之綱常
內明外晦,說話做事七分滿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迷途知返,守得雲開見月明
出言不遜,則禍之所伏
令行禁止,心無信則事毀棄
喜怒無形,則不怒自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人心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逢廟燒香,見佛磕頭
苦口為良藥,逆耳見忠言
紅顏多禍水,貪戀則無為
知人善任,遠離自私自利者
沽名釣譽者,不過是自欺之徒
謙恭處世,寬則得眾
切忌以點帶面、以偏概全
離心即化整為零,同心即化零為整
興衰之法,用人之道
輕諾寡信者,必招致怨恨
吃虧越多,得到越多
富貴不忘貧賤,靜坐常思己過
前嫌盡棄,心胸廣闊好成事
以弱勝強,當決策於仁人
親近小人,必有危亡之險
須出其不意,勿聚斂傷民
遊說者掛相,天下將紛亂
善待直言者昌,記過不忘者亡
施德政為上策,濫施刑罰為下策
當罰卻賞,當賞卻罰,禍亂必生
賞罰分明,則叛亂不生
人之過:好諛、自誇
第六輯安禮章
得禮之妙道,順理方能成章
常釋懷,雅量成就未來
積善者福,積惡者禍
勤於律己,防患於未然
得人得天下,失人失天下
安貧樂道,苦盡甘來
求賢養人,當有大家風範
為上者心誠,為下者才能忠誠
自知則自信,自知者明
鋒芒畢露,乃做人大忌
慧眼識珠,識人先於用人
自以為是,莽夫所為
善識人用人,是興衰關鍵所在
將禍患消弭於無形
有道者吉,吉則百福歸
善於務善,即是遠慮
同道相助,同聲相聞
志同道合,則相輔相成
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
順勢而行,則萬事不難
附錄一: (傣書》原文及注釋
附錄二: 【晉】皇甫謐:高士傳·黃石公
附錄三: 【晉】搜神記·黃石公神祠
附錄四: 【清】欽定四庫全書·素書提要
附錄五:黃石公《素書》述要
附錄六:漢書·張良傳
附錄七:《三略》

序言

《素書》相傳是黃石公傳於西漢名臣張良的一部傳奇著作,又名《鈐經》《玉鈐經》。作者黃石公為秦漢時代人,是一位精通道家學說的大隱士。除《素書》外,他的另一部著作《三略)),更被奉為中國三大兵書之一。《素書》的體例類似於語錄體,流傳至今,影響甚廣。《宋史·藝文志》載:“宋代有黃石公《素書》一卷,張良所傳。”
因為歷經年代久遠,《素書》有很多的版本。比如明朝竄眇閣刊《先秦諸子合編》本、《漢魏叢書》本、明朝唐琳刊本、《說郛》本、《二十二子》本、《佰名家書》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館刻楊慎評本等。
《素書》雖然篇幅不大,但是包含很廣。有作者本人的人生觀,作者認為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密不可分,“潛居抱道,以待其時”是重要的處世哲學。明確地告訴讀此書的人,要想建立絕代之功,先要具備道、德、仁、義、禮五種品格,這樣一旦遇到合適的機會,一定可以極人臣之位。
作者還闡明了用人原則,他認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危莫危於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等,這些用人之道,都是領導階級應該掌握的。作者將人才分為俊、豪、傑三類,依據這三個標準來判斷人才可不可用。
在個人修養方面,作者說明了自己的見解。比如“博學切問”、“恭儉謙約”、“近恕篤行”、“親仁友直”、“絕嗜禁慾”、“抑非損惡”、“設變致權”、“安莫安於忍辱”、“吉莫吉於知足”等,不但包含儒家思想,還闡述了道家思想的含義,可謂兼容並蓄。
書中還收錄了作者對治國安邦的見解,比如“短莫短於苟得”、“後令繆前者毀”、“足寒傷心,人怨傷國”、“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這些對於君王治理國家,以及人們參與政治都有一定的啟發。
作者還闡述了處世為人的道理,“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輕上生罪,侮下無親”、“上無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遠臣輕之”等,對人們處理上下級之間的關係,以及為人處世方面,給出的見解言辭懇切。
《素書》自傳世以來,最早對其進行註解的,是宋人張商英。張商英(1043~1121),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張注釋解精當,歷來為後人所重視。至清代,又有王氏對《素書》進行點評,更加深了讀者對該書的理解。本書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既保留了張注和王氏箋,又參考了後人所作“釋評”,並結合當下人在生活、官場、職場中的實際情況,旁徵博引了豐富的歷史故事,進行生動的闡釋。《素書》可謂包羅萬象,時至今日,再讀此書,依然有受益匪淺之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