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感悟讓平凡人成就偉業的傳世奇書》

《素書:感悟讓平凡人成就偉業的傳世奇書》

《素書:感悟讓平凡人成就偉業的傳世奇書》據北宋學者、曾任過宰相的張商英考證,張良從黃石公所受之《太公兵法》實為《素書》。張商英在《素書》序中寫道:“黃石公《素書》六篇。按前漢《列傳》,黃石公圯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即《太公兵法》)為是,蓋傳之者誤也。晉亂,盜發子房(張良字)冢。於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丙晉時,天F大亂,群雄逐鹿。時有盜墓賊掘兩漢留侯張良之墓。在玉枕中發現黃石公著《素書》,從此,《素愕》流傳世問。《素書》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十六字。字數雖少,但字字珠璣,語浯精華。內容融匯儒、道、兵、術、勢諸,家之精,重德、崇義、講謀略。書中語言精煉,人性把握精準,處世謀略獨到。史傳,張良得此書,遂輔佐劉邦,成就霸業。
洞悉盛衰之數、治亂之勢,去就之理,然後乘勢而行,相時而動。
集奇崛思想為一體,納古典文化之精髓。

目錄

編者序
原序
第一輯原始章
潛居抱道,以涉世立身
苛己修身,做事先做人
以道為本,順天者昌
安居養性,盡修身齊家之職
海納百川,常懷側隱之心
行事果斷,處事公正
藏鋒斂銳,以禮待人
德才兼修,成絕代之功
審時度勢,三分天下了於胸
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時至而行,順水推舟
其德越高,其行越遠
第二輯正道章
做極品之人,走滄桑正道
寬則得眾,惠能使人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
見微知著、洞燭察微者得人心
寡慾明察者,為人中豪傑
恪盡職守,雖死猶榮
勇於出世,能擔當大任
不求聞達於世,但求無愧我心
第三輯求人之志章
危難存慈航指迷,得志持暮鼓晨鐘
絕嗜禁慾,人無欲則剛
反躬自省,則災禍全無
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
識人所惡,避人所諱
勤奮自勉,博學而多才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簡以養廉,可避遭人妒
良禽擇木,處世要慎重
忠恕待人,可息怒附眾
人盡其用,量才器使
明察秋毫,癉惡斥讒
深謀遠慮,三思而後行
通機達變,直在曲中求
謹言慎行,規避人生是非
堅忍不惰,求得善始善終
第四輯本德宗道章
以德為權變之本,以道為操控之宗
通謀略,行事滴水不漏
忍一時委屈,成一世功名
樂善好施,保吉樂安詳
參透福禍,看淡得失
知足福無盡,多欲苦無邊
居安思危,切忌貪鄙苟得
利令智昏,摒棄貪婪之心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自私自利,易激天下怒
第五輯遵義章
通做人之倫理,曉做事之綱常
內明外晦,說話做事七分滿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迷途知返,守得雲開見月明
出言不遜,則禍之所伏
令行禁止,心無信則事毀棄
喜怒無形,則不怒自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人心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逢廟燒香,見佛磕頭
苦口為良藥,逆耳見忠言
紅顏多禍水,貪戀則無為
知人善任,遠離自私自利者
沽名釣譽者,不過是自欺之徒
謙恭處世,寬則得眾
切忌以點帶面、以偏概全
離心即化整為零,同心即化零為整
興衰之法,用人之道
輕諾寡信者,必招致怨恨
吃虧越多,得到越多
富貴不忘貧賤,靜坐常思己過
前嫌盡棄,心胸廣闊好成事
以弱勝強,當決策於仁人
親近小人,必有危亡之險
須出其不意,勿聚斂傷民
遊說者掛相,天下將紛亂
善待直言者昌,記過不忘者亡
施德政為上策,濫施刑罰為下策
當罰卻賞,當賞卻罰,禍亂必生
賞罰分明,則叛亂不生
人之過:好諛、自誇
第六輯安禮章
得禮之妙道,順理方能成章
常釋懷,雅量成就未來
積善者福,積惡者禍
勤於律己,防患於未然
得人得天下,失人失天下
安貧樂道,苦盡甘來
求賢養人,當有大家風範
為上者心誠,為下者才能忠誠
自知則自信,自知者明
鋒芒畢露,乃做人大忌
慧眼識珠,識人先於用人
自以為是,莽夫所為
善識人用人,是興衰關鍵所在
將禍患消弭於無形
有道者吉,吉則百福歸
善於務善,即是遠慮
同道相助,同聲相聞
志同道合,則相輔相成
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
順勢而行,則萬事不難
附錄一:《素書》原文及注釋
附錄二:【晉】皇甫謐:高士傳·黃石公
附錄三:【晉】搜神記·黃石公神祠
附錄四:【清】欽定四庫全書·素書提要
附錄五:黃石公《素書》述要
附錄六:漢書·張良傳
附錄七:《三略》

前言

《素書》相傳是黃石公傳於西漢名臣張良的一部傳奇著作,又名《鈐經》《玉鈐經》。作者黃石公為秦漢時代人,是一位精通道家學說的大隱士。除《素書》外,他的另一部著作《三略)),更被奉為中國三大兵書之一。《素書》的體例類似於語錄體,流傳至今,影響甚廣。《宋史·藝文志》載:“宋代有黃石公《素書》一卷,張良所傳。”因為歷經年代久遠,《素書》有很多的版本。比如明朝竄眇閣刊《先秦諸子合編》本、《漢魏叢書》本、明朝唐琳刊本、《說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書》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館刻楊慎評本等。
《素書》雖然篇幅不大,但是包含很廣。有作者本人的人生觀,作者認為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密不可分,“潛居抱道,以待其時,,是重要的處世哲學。明確地告訴讀此書的人,要想建立絕代之功,先要具備道、德、仁、義、禮五種品格,這樣一旦遇到合適的機會,一定可以極人臣之位。
作者還闡明了用人原則,他認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危莫危於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等,這些用人之道,都是領導階級應該掌握的。作者將人才分為俊、豪、傑三類,依據這三個標準來判斷人才可不可用。

精彩書摘

【釋評】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字在本質上是代表了一個原始本體的範疇外化,任何一個用於治國興邦的思想體系,無一不將道德作為改造世界的根本。老子說過,由於世風日下,人們離天道應該有的和諧、完美越來越遠,人們日漸喪失了淳樸和自然的本質,帶上了矯情和虛偽的面具,所以不得不用倫理道德這些東西來教育。然而,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倫理道德也不起作用了,所以開始提倡仁愛。在仁愛之心日益淡薄的時候,只能呼籲用正義,等到正義感也喪失殆盡的時候,就只能用法規來約束民眾了。
道、德、仁、義、禮,這五個方面是天道因時因勢之不同而逐漸改變的結果。所以說,這五個字有的時候是融合在一起,有的時候會在不同的階段出現。
老百姓大約都不喜歡法制的教化,因為法制缺少人情味。但是,如果道、德、仁、義、禮都改變不了人們,就不得不用法制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要做到道、德、仁、義、禮這幾個方面,就必須要苛己修身。
古人有著尊師重道的傳統習慣,這就是用禮來修身的一種方式。宋代岳飛的老師周同力氣奇大無比,可以拉開重達三百斤的弓箭。岳飛拜師以後,每天跟著老師勤奮學習,老師也將自己的技巧傾囊相授。老師去世以後,每逢初一、十五,岳飛都會到老師的墳前祭拜,痛哭一番,然後再拿起老師留給自己的三百斤重的弓箭,連發三支,表示對老師的思念和崇拜。而這份念念不忘恩師的真情,以後則轉化為他精忠報國的忠心。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啟蒙和引導。而尊師不但是對老師的感激,也是對知識的一種尊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