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
黃泗浦遺址的兩次發掘,不僅遺蹟現象豐富,而且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遺物,尤以大量的瓷器最為突出,窯口種類相當豐富。其中,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的瓷器以越窯系的產品為主,間以長沙窯、壽州窯和邢窯的產品。器形以碗、盞、碟、罐、壺、缽等為主。在09T1、ⅠT5710和ⅠT5810的中部,總共不到100平方米的範圍里,於古河道G13第⑦~14層的唐代堆積中,出土了數百件可復原的瓷器,以及成堆的瓷片,數量之多,出乎意料。
北宋以後,越窯系的瓷器仍占據大多數,但比重降低,新出現了湖州窯、鈞窯、磁州窯、建窯、吉州窯、龍泉窯等各窯口的瓷器。此時瓷器的燒制也較之前有了長足的進步,胎質細膩,釉色均勻,滴釉、剝釉的現象大大減少。在出土的瓷器中,儘管絕大部分為生活日用器,但其中仍不乏精美者。如J7中出土的兩件執壺,一件施青白釉,一件施青釉,壺身線條流暢,造型雅致,胎質細白,施青白釉者光亮肥潤,施青釉者圓潤秀美。以及J5出土的兩件青瓷碗,造型規整,釉色晶瑩。G10中出土的一件青白釉爐,為景德鎮窯所出,其三足削立,沉穩端莊,器身施滿釉,釉質均勻細膩,觸之溫潤如玉。另還有定窯所產的銀筘碗和刻花碗、湖田窯所產的劃花碗等。
除瓷器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陶、鐵、木、銅、牙、骨、石等其他材質的生活器皿,真實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如在J7中出土的鐵錨和鐵鉤,可能是當時人們用以汲水取吊之物;骨刷和象牙梳,是人們用來清潔及梳洗的工具;J14中出土的瑞獸葡萄紋銅鏡等,不僅質地優良,而且紋飾極為清晰精美;而J8中出土的獸背猴釉陶塑,在一獸上騎有一大猴,大猴背上伏有一小猴,造型生動,形態可掬。
另外,在遺址的地層和遺蹟單位內還出土了一些和佛教有關的器物,比如南朝J1內出土有石佛像背光和蓮花紋瓦當;宋代J6內出土的文字磚上刻有“祝延皇帝……釋迦如來…民舍錢施…” “阿彌陀佛”“釋□”及“國泰民安”等字樣,該類磚的厚度通常在5厘米以上;地層內還出土了刻有蓮花座的陶獅像、眾多的蓮花瓦當等等。
歷史情況
古黃泗浦為江南大港,位於唐朝石塔寺旁,港口水激底深,外狹內寬,是天然良港,港邊有尊勝禪院,為有名大寺,唐鑒真和尚第六次東渡日本(公元753年)曾在這裡出海起航,1963年,為紀念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全國紀念委員會,省文管會委託常熟縣文管會在古黃泗浦樹立石制經幢一座。文革時遭到破壞。石幢移地兩處,深埋河塘內。1978年由文化館修復,周圍加六個石柱及鐵鏈相環。1986年又重修水泥通道20米,周圍綠化,2008年發現其地下遺址並發掘。
保護意義
2011年5月起,張家港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又啟動了新一輪的發掘,取得了一系列新發現。截至目前,已發掘面積2600平方米,揭露了包括唐宋街道、大型排房房址、各個朝代的水井等遺蹟,出土各類文物數百件,下一步還將對古河道岸邊地層進行考古解剖,除繼續推動新一輪考古發掘工作,同時開始籌備啟動黃泗浦遺址保護規劃工作,擬將黃泗浦遺址建設定位為考古遺址公園,融入規劃中的城東區“黃泗浦文化生態園”。
黃泗浦遺址在唐宋時期的繁榮有多種原因。唐代中後期,揚州城因戰亂及長江改道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國際性港口功能不斷喪失;而黃泗浦遺址所在的港口因處於古黃泗浦與長江入海口的交匯處,其便利的環境促使其迅速發展成長江口附近繼揚州之後新的國際性港口。鑒真和尚在黃泗浦港口第六次東渡遠航的成功,與當時港口設施條件的齊全不無關係。足見該遺址作為唐代出海口,繁盛一時。黃泗浦遺址臨江入海的地理位置,在歷史學與考古學研究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和意義。對該遺址的發掘不但為唐宋時期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同時為中外文化交流、陸路和海運交通線路以及海岸線變遷等諸多課題的研究獲得了一批新的考古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