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現象

黃昏現象

黃昏現象即糖尿病患者在傍晚時出現的高血糖,其原因與人體內的生糖激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兒茶酚胺、胰高糖素)在24小時內的節律性分泌有關。目前“黃昏現象”沒有一個規範的診斷標準,但通常認為餐前或睡前血糖高於飯後2小時血糖1~2mmol/L的,為“黃昏現象”。該症狀現象可以避免,只要藥物監管到位,藥效時間把握準確便可。

概述

黃昏現象黃昏現象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均從半夜開始分泌並逐漸增加,至凌晨時分泌達最高峰,而在下午又有第2個分泌高峰。基礎胰島素分泌在體內主要受內分泌激素的調節,如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兒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這些激素都具有拮抗胰島素降血糖、促進內源性葡萄糖生成的作用。正常人的機體內基礎胰島素分泌可以隨著這些拮抗激素的升高而增多,即在凌晨與下午各有1個胰島素基礎分泌的高峰,而在半夜與上午就分泌較少,這樣非糖尿病患者正常的血糖水平總是能保持在一個正常的範圍(3.6-5.9mm01/L)。

而糖尿病患者常由於基礎胰島素分泌減少或消失,會在凌晨與下午有兩個很難控制的高血糖期,這分別稱為“黎明現象”與“黃昏現象”。即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時出現的高血糖稱“黎明現象”,在傍晚時出現的高血糖稱“黃昏現象”。

原因

為什麼這兩個時段較其他時段特殊呢?這與人體內的生糖激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兒茶酚胺胰高糖素)在24小時內的節律性分泌有關。通常情況下,人體內分泌的生糖激素從零點開始增加,至凌晨4:00~6:00達到高峰,然後下降,下午的17:00~19:00是生糖激素分泌的另一個高峰。正常人的基礎胰島素分泌會隨著生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來保證血糖的正常。但是糖尿病患者卻因為其體內基礎胰島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抵制生糖激素帶來的生糖作用,而藥物使用時未能考慮到這一點,藥效不夠而導致。胰島素分泌與生糖激素的節律性分泌不協調,是產生這兩種現象的原因。

易發生患者

黃昏現象易發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肥胖,胰島素抵抗嚴重者;抑鬱症肝硬化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反覆發生低血糖反應者;激性心梗、腦出血、大手術後應激反應明顯者;糖尿病白內障手術後球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患者等。

治療方法

黃昏現象黃昏現象
1飲食:將午餐分兩次吃,血糖可能得到控制。

2午餐後2小時運動30-60分鐘,每分鐘步行100步為一個運動單元,可消耗熱量80-100卡,降低血糖1.0-2.0mmol/L。

3將胰島素套用改為早餐前用短效,中午用諾和靈30R,晚飯前用短效或口服降糖藥,對控制“黃昏現象”有利。

4I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黃昏現象”較多,最好使用胰島素泵。

5早晚餐前用磺脲類降糖藥,早餐前注射1次中效胰島素。

6在常規降糖治療的基礎上,午餐前用賽庚定4-12毫克,該藥為一種抗組織胺藥,有抑制生長激素作用,3-7天見效。必舒胃(哌倉西平)是治療胃潰瘍的藥物,有抑制生長激素分泌作用,早餐前服用50-100毫克。

7根據血糖情況,晚餐前的胰島素可提前1-2小時注射。

8中午睡眠不好也可引起“黃昏現象”,應注意調整,或加服安定藥消除精神緊張。

但注意,這些知識僅可以指導患者了解糖尿病規律,精準治療一定要在專業診斷下實施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