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心培,上海市。擅長詩詞,兼楹聯、繪畫、工藝美術。為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在海內外60餘家報刊雜誌發表作品400多首。名載《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大典。
相關詞條
淺談如何創作好楹聯
黃心培
對於楹聯這一傳統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真正了解它內涵的人並不多。有人認為對偶句(也叫對子)就是楹聯(也稱對聯),《辭海》中的解釋是:“對聯,即楹聯”,“楹聯,也叫對聯、對子。懸掛或貼上在壁間、柱子上的楹語。春節貼在門上的叫春聯。字數多少無定規,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是詩詞形式的演變”。我認為,這兩種說法既有正確的一面,也有不完全正確的另一面。最主要的是這兩種說法只注重表面,而根本沒有涉及楹聯的內涵。楹聯確實是對子或對偶句,但對子或對偶句未必就是楹聯!楹聯確實經常張貼或懸掛在廳堂柱子上,但絕不是什麼樣的對偶句都可以書成條幅張貼或懸掛的。因為體現楹聯最重要的因素是其文化內涵!就是說,楹聯的內容必須要獨立、完整、精確地表達或體現出所寫對象的實質。當然,好的楹聯還要加上哲理性、思想性、趣味性、啟迪性和感情色彩,我們也可稱之為文化性和藝術性,面藝術性最主要體現在“精練”二字。先舉兩個小例,一是王之煥的作品《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曾見有人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書寫成楹聯條幅,也曾見有人在文章中引用,說明這兩句既含有人生哲理,也較為完整地表達了一種思想,能獨立成為楹聯。但另兩句雖然對仗也工,但未見有人引用或單獨書寫掛出,說明這兩句並未能傳達出一個獨立、完整的概念,它是依附於整首詩存在的,所以只能算對偶句而不能單獨用作楹聯,另一例是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我們也僅見有人引用前兩句,或將前兩句書成楹聯,後兩句卻從未有人單獨去使用,說明後兩句是對偶句,只能依附於整篇詩而存在,所以“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不是楹聯。為什麼同樣的對偶句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關鍵是它的內涵。“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能給人以哲理的啟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能給人以感情上的支撐,它們的共同點在於較為完整地再現了一種思想哲理和感情,它能夠獨立發揮出楹聯的作用,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兩個不同的形象概念,雖然既美又工,但未能表達出什麼內涵或情感,無法單獨使用。當然,杜甫詩的後兩句就更不用說了,因此,我們首先要弄清的就是楹聯必須要精確、完整、獨立地表達出對描述對象實質性的概括,而這實質性,要求我們在創作時一定要抓住所描述的事物或對象的本質進行高度集中的概括,而且必須要深入淺出,要寫出對象的特徵、特點,使楹聯具有個性。
知道了什麼是楹聯,並非馬上就能創作出好的楹聯,因為楹聯和任何事物一樣,都有其獨立的存在形式和符合其標準要求的自身規律。我們在創作楹聯之前,必須先要把握住其規律才會少走彎路。楹聯的字數要求上下聯一致,詞性要求上下聯一致,句子成份和句式結構要求上下聯相應,而所處的位置則要求上下聯平仄相對,這是是楹聯格律的最基本要求。一般單句要求上聯未尾字必須用仄聲字,下聯末尾字必須用平聲字。而兩句或兩句以上者,多要求每個單句的末尾字要與結句末尾字的平仄相反。下面我就從最短的聯開始講。
一般對聯要求最短不低於兩個字,其正格是上聯仄仄,下聯平平,其變格是上聯平仄,下聯仄平。如宋朝張栻為長沙城南書院題聯:“岳峻/湘清”。
三字聯正格有兩鍾:“平平仄/仄仄平”和“平仄仄/仄平平”。由於我們長說格律詩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所以楹聯的格律也有這種情況。其三字聯的變格有“仄平仄/平仄平”和“仄平仄、仄仄平”改“平平仄、平仄平”。但下聯不得出現三平。如山西小有天聯:“疑無路/小有天”。
四字聯正格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其變格則以一、三字不論,如秦嶺聯:“障南阻北/撥地分天”。另有“友天下士/讀古人書”,出現了前面有領字的情況。
六字聯正格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其變格則“一、三、五不論”。當然六字聯的節奏比四字聯變化多得多,可以有“一五式”、“二二二式”,還有“三三式”或“三二一式”及“一二三式”、“一三二式”,這裡就不多評述了。
最常用的是五、七言律句式的平仄,和作詩一樣,其正格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兩種,七言的正格也有兩種:“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根據其節奏,變化也很多,如五言有“一四”、“二三”、“三二”等,七言有“一二四”、“三四”、“四三”、“二五”、“二一四”等,這裡也平多說了。和詩一樣,三仄腳、三平腳和孤平也是楹聯聯格中的大忌,除非是固定的辭彙不能改動,一般我們都應當遵守這個約定俗成的規律。另外八字以上單句聯也應當說一下。由於其變化更多,很難一敗塗地下說清,但萬變不離其宗,仍是由前面的各種句式相加而成的。如“真學問從五倫做起/大文章自六經得來”,這是一個明顯的“三五式”,雖然句中“六經”和“五倫”都是“仄平”,但這是固定辭彙,無法替換。
下面再談談句腳的平仄,這牽涉到雙句聯及多句聯的作聯。前面說過,單句聯末尾字,上聯必須用仄聲,下聯必須用平聲,這是鐵定的規則。在雙句聯和多句聯中,其無論句數多少,最後一句的末尾字仍然遵守這個規則,但末尾前一句尾字的平仄聲則與之相反,這也是一條鐵定的規則。
如康熙題避暑山莊錘峰落照聯:“嵐氣濕青屏,天際遙看煙樹色/水光浮素練,風中時聽石泉聲。”其上聯兩句,末尾“屏”是平聲,“色”是仄聲,下聯兩句,末尾“練”是仄聲,“聲”是平聲,符合規則。
再看一雙句聯:“台榭風和,招友開樽邀月共/江山景麗,攜筇出郭為花忙”。上聯尾字“和、共”是“平、仄”,下聯末尾字為“麗,忙”,是“仄、平”,因此,雙句聯上下句產末尾字必須符合“平、仄/仄、平”,這是鐵的規律,不能違反。
那么三字和三字以上句聯的末尾字如何安排呢?這裡大致有四種,一種是馬蹄韻。其表現為(均按每一句的末尾字排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就象馬蹄敲擊大地很有節奏,其做成的楹聯讀上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因而使用極普遍。這裡舉的是八句式,但如果是四句式“仄平平仄/平仄仄平”,我們也不否認它是馬蹄韻式。第二種是“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由於采自朱恂叔先生的聯,被稱為“朱氏規則”,但用的人極多,也相當普遍。第三種是“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第四種是“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由於後兩種尤其是第四種讀起來太拗口,使用者極少。而且使用者未見有好的楹聯問世。所以我們在創作時,除非萬不得已,一般少用第三種,儘量不用第四種。作為長聯,我最贊成用“朱氏規則”,但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另外,我們還應當在創作時注意幾點,一是楹聯的上下聯應當關聯的是同一事物或對象,決不能風馬牛不相關。如某君作一聯“新年台上唱戲/暑假水邊釣魚”,這對仗雖工,但只能算對偶句,不能算楹聯。二是說到內容關聯,也應當避免一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合掌。如“九州千古秀/四海萬年青”。這樣的楹聯往往是初學者較容易犯的一種通病。三是輕重懸殊,詞語雖然對仗,但卻顯得頭重腳輕,如“萬仞高峰驚日月/一株桑柳伴花枝”。四是重字無對,如“年復年,年年花香鳥語/歲增歲,歲歲人壽年豐”,這“年”字既與“歲”相對,卻在末尾第二字上與“鳥”字作對。因此,這些都是我們在創作中應當力求避免的。五是和“重字無對”差不多的,叫“重字漏對”,如“鐵路暢行,快速通行通富路/列車直達,準時到達到新城”。前面“路”字與“車”字作對。而末尾“路”字又和“城”字作對時,也就是說“城”字漏了對仗。
最後是楹聯作好以後,還要儘可能予以修改完善。凡是有語病、歧義、失對、平庸及上面提到的幾類病聯,都必須修改。改聯有時比改詩更難,因為聯只有兩句,要完整地表述一個意象有要寫出特色和詩意、情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