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島區志

黃島區建置前是典型的農業地區,農業原為黃島地區的經濟主體。 黃島區域內多丘陵山地,林果業、畜牧業比較發達。 建區10年來,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

黃島區屬新建區,歷史上無志書。新編《黃島區志》1982年始修,經收集資料,擬訂篇目, 分工編寫等階段,於1990年完成初稿。後經專家評審,多次修改,於1992年定稿。 本志上限自1840年始,有的上溯到事物發端;下限為1987年,部分內容延至1992年。全書除序、概述、大事記外,共設行政區域、地理環境、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7編專志和人物、附錄。全書採用條目體結構,編下設章、節、目,計有52章、236節。
黃島區屬青島市轄區,位於山東半島膠州灣南口西海岸。建置之源可溯至古之萊夷之地, 後其行政隸屬屢經更替。1984年,轄3鎮、1鄉,全區總面積152平方千米,海岸線長達102.58千米,有大小島嶼十餘個,並形成前灣港等數個天然不凍港和廣闊的前海灘涂,這為海上交通和淺海養殖提供了先天的優越條件。1987年,全區共有居民22108戶、89958人,分屬漢族、滿族、蒙古族等10個民族。
黃島區地勢西高東低,依山靠海,屬溫帶季風氣候,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氣候特點。黃島區風景優雅秀麗。竹岔島孤懸海中,驚濤拍岸,鳴珠淺玉;三連島怪古嶙峋,奇兀突出;金沙灘灘寬沙細,水清浪涌,景致旖旎。黃島歷史悠久,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長城,至今遺蹟尚存。建於明代的馬家濠,歷史上連線膠萊運河,為推動海運交通,繁榮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 黃島區建置前是典型的農業地區,農業原為黃島地區的經濟主體。全區總耕地面積4709公頃, 占土地總面積的30.98%。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農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 耕地減少,勞動力轉移。1987年的糧食每公頃產量高達8940千克,農業總產值僅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4.58%。黃島區域內多丘陵山地,林果業、畜牧業比較發達。 1987年,全區有林地面積2619公頃,木材積蓄量43560立方米;果園面積385.2公頃,年產果品948噸。飼養業以牛、羊、豬、貂等為主,年肉類總產量為1025噸, 出售貂皮17.88萬張。黃島區建置前,工貿建設基礎薄弱。建區10年來,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1987年,全區共有工業企業60個,主要集中在輕紡、 電子、儀表、橡膠、船舶、機械製造等行業,工業總產值達10426.1萬元。 區內商業機構眾多, 貿易網路和流通渠道暢達, 1987年的社會商品零售額為5235萬元,零售額達4359萬元。 區域內有5條東西大馬路和6條南北大街,確立了城市規劃布局,分別形成了政治、經濟、 商業、文化4箇中心。海運交通以城區為樞紐,年貨運吞吐量達4000萬噸,連線青島市區的客運輪渡每天有十幾個班次,日客運量近萬人次。陸地交通以城區為起點,連線青島市區和附近各市縣,整體形成輻射交通網。郵電通訊事業發達,自動電話與市區併網,並連線全國各地及國外。黃島建區以來,社會各項事業獲得重大發展。1987年,共有十餘個科技機構和學術團體,專業技術人員869人。有大中專院校7所,中國小75處,教職員工1073人。文化、衛生、體育基礎設施完備,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藝創作繁榮。 《黃島區志》的編纂,重點突出了黃島區作為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要地位,並將其單獨設篇。詳盡介紹了開發區的總體規劃、基礎建設、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等各方面的具體情況,向海內外提供了準確、翔實、權威的信息資料,為開發區擴大影響、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黃島區擁有漫長的海岸線,眾多港灣和配套設施,為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提供了優越條件。《黃島區志》將“漁業”設專章做詳盡記述,突出了漁業生產是黃島區的一大產業優勢的特點。黃島地處要塞,為濱海和膠東兩大戰略要地結合部,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黃島人民也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重大貢獻,《黃島區志》中設軍事章,並設重要戰事節做了專門介紹。黃島歷史上著名人物有明初一代名將薛祿,官封陽武侯,在明代世襲罔替,還有中國早期工運領袖薛文英、早期革命活動家薛光軍等,在人物部分也都立傳記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