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丁未革命

黃岡丁未革命

1907年4月11日,孫中山率領的黃岡丁未革命爆發。由於起義軍寡不敵眾,糧械缺乏,戰敗,慘斃多命。此次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十次起義中之第三次,由於該年為農曆丁未年,因而稱之為“黃岡丁未革命”。

背景和經過

黃岡丁未革命

潮州黃岡丁未革命發生在公元1907年 (即光緒三十三年)農曆四月十一日(陽曆5月22日),由於這一年是農曆“丁未”年,所以歷史上稱“潮州黃岡之役”為“黃岡丁未革命”。

這場革命的爆發,有它的歷史背景。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面對列強的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敗統治,海內外愛國志士不斷地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其中最有代表性並最後取得勝利的是偉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他先後創立了“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喚起海內外中華同胞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早在公元1902年至1903年便開始在潮汕傳播。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繼又在新加坡成立“星州分會”,許雪秋、陳芸生、張永福等丁未革命的主要組織者、參加者,就是新加坡“星州同盟會”的第一批會員。陳涌波、余醜(既成)原為黃岡“三合會”成員。許雪秋、陳芸生從新加坡回國,便串聯他們加入同盟會,然後通過他們在黃岡、浮山一帶發展會員,壯大革命力量。到1907年初,僅饒平黃岡鎮已擁有會黨一千多人。秘密總機關設於黃岡鎮擔水巷二號“泰興號”。黃岡起義就是由潮汕革命黨人許雪秋等人經過多次籌劃發動起來的。

公元1905年正月初,許雪秋等便制訂第一次起義計畫,但因事涉,第一次起義便中輟。孫中山在新加坡聽了張永福匯報後,遂傳許雪秋往新加坡面授機宜,並委任許雪秋為中華革命軍東軍都督,頒賜鷹球圖章,賦予親自創製之青天白日旗旗徽式樣,以備將來起義之用。

許雪秋自得到孫中山的直接指令後,便著手組織第二次武裝起義,計畫突擊潮州城;另派余既成、陳涌波、余通等在黃岡發動革命黨人舉義回響,但因傳令誤了時日,以致各路軍失卻聯繫,結果未能依時舉行起義。第二次起義雖未成功,但對革命民眾的鼓舞很大。

接著,許雪秋等又決定於當年農曆四月十四日,計畫聯絡潮梅各屬以及惠州、欽廉、詔安各路義師一致行動,同時電告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獲悉專程帶同胡漢民、汪精衛及日本的池亨吉、萱野長知等於二月初趕來香港、親自部署這次行動事宜。但因潮州鎮清總兵黃金福探知訊息,提前派巡防營侯補乾總蔡河宗帶清兵四十名於四月九日前來查辦。黃岡革命黨人聞訊後緊急召集會議,定於四月十日晚由余永興、余耶等約同外浮山黨人數百人埋伏在外浮山鄰近截擊。但清軍蔡河宗卻乘船從汫洲進入黃岡鎮,截擊未遂。

清軍進駐黃岡後,便聲言要檢查“泰興號”秘密機關,又於十日晚在戲台前公開調戲婦女,遂激起民眾公憤,將清兵痛打一頓。清軍遂藉機搜捕,恰二位革命黨人也被捕。革命軍為爭取主動,便決定提前在十一日晚起義。一面派余耶往汕頭傳達訊息,求得呼應,一面由陳涌波召集革命黨人於是晚七時在距黃岡三里之連厝墳埔集齊聽候調遣。是晚集中千餘人,每人身上掛一條白布,上印鷹球徽號,一齊宣誓,並宣布軍法十條,九時許,分為四隊從四門進攻黃岡城。不料天降大雨,革命軍所用槍藥多屬土製,受雨淋濕不能射擊,情況惡化。陳涌波等革命黨人當機立斷,在協署左側縱火焚燒“慰忠祠”,以寒敵膽而壯士氣。倏時間,火光沖天,軍聲如雷。陳涌波乘勢冒著槍林彈雨,直闖協署勸說蔡河宗投降,迫清兵繳械受編,黃岡協署遂被革命軍攻破,擒殺司官巡檢王繩武,守城把總許登科,俘獲黃岡同知謝蘭馨、都司隆熙等,繳獲槍數十支。革命軍旗開得勝、士氣空前高漲。革命軍在黃岡城舊都署設立軍政府,舉陳涌波為司令,余既成、張躍為副司令,並以‘大明軍政都督府孫’發出布告,通知商民照常營業,廢除一切苛捐雜稅,高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等口號,孫中山制定的青天白日旗,第一次飄揚在黃岡城上。

黃岡之役告捷的訊息立即震動了海內外,香港各報都登載黃岡起義訊息,人民民眾和海外華僑歡欣鼓舞。許雪秋聞訊從香港率同志回汕頭,分赴各地催促舉義回響。清官吏告急京都,清廷立即令閩、粵水陸清兵企圖圍牆黃岡城革命軍。四月十二日和十三日,清兵和革命軍先後抵達汫洲交戰。由於當地豪紳暗通清軍,清兵早有準備,革命軍初戰失利,陣亡二十多人,革命軍及時調整戰術,在東灶、下園一帶與清兵英勇血戰兩小時。正當清兵面臨危急之際,汫洲海面又來了大批清軍援兵,再度激戰,革命軍支持不住,退守下園鄉。十五日陳芸生率領汕頭革命軍百餘人前來增援,但因均是土槍土炮,難以取勝,不得已於午後退回黃岡。

汫洲失利,人心浮動。但革命軍鬥志不減,一面聚眾演說,宣傳革命必勝和清廷必敗的趨勢,一面準備轉攻潮州城。後來探知清軍廣東水師二千餘人即日來汕頭,革命黨人在權衡敵我雙方力量之後,決定暫時宣告解散。後來一部分撤到福建烏山踞守,一部分逃往香港同盟會分會機關,伺機再圖。總計這次陣亡、殉難和流亡海外去世的革命黨人、起義軍戰士共337人。至此,歷時二年,前後三次,英勇悲壯的黃岡丁未革命結束了。

歷史功績

黃岡丁未起義雖然失敗,但她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

首先在於它是偉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次真正的反封建專制的民主革命鬥爭,它響亮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代表了民主、進步、光明的力量,喚起民眾,在一定範圍內動搖了統治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高度評價說,“此次死難的同志都屬同盟會幹部,若無此次諸烈士轟轟烈烈足喪滿虜之膽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義師一舉而鄂督瑞澄入軍艦之美果。”

其次,它激發了潮汕人民的革命精神和鬥爭勇氣。對潮汕及其周圍的民主革命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一年,在黃岡丁未革命的影響下,潮汕各地更多進步人士參加了當時的革命團體,同時也推動了同年繼之而起的惠州七女湖、安慶、防城、鎮南關各次起義。及後,金山學堂的一部分青年學生也展開反清秘密活動,海豐汕尾又籌劃再一次武裝起義。

第三,它在華僑史上,是廣大愛國華僑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的光輝一頁,它說明廣大愛國華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與國內鄉親共命運,同呼吸。這種精神,令人肅然起敬,而且在後來得到發揚光大。

由此可見,潮州黃岡丁未革命歷史上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她是潮汕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