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環境
黃喉鵐,又稱黃蓬頭,眉子,虎頭鳳。很不錯,主要是叫口好,在雀類鳥中又比較漂亮。但生鳥性比較大,選購時應該挑新鳥,新鳥腿呈粉紅色並有光澤。
棲息於低山丘陵地帶的次生林、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的林緣灌叢中,尤喜河谷與溪流沿岸疏林灌叢,也棲息於生長有稀疏樹木或灌木的山邊草坡以及農田、道旁和居民點附近的小塊次生林內。
黃喉鵐也常常結成小群活動於山麓、山間溪流平緩處的闊葉林間以及山間的草甸和灌叢,極少活動於針葉林帶,遷徙季節亦不結大群,途中會選擇平原的雜木闊葉林落腳。
分布地域
黃喉鵐主要分布在東亞一帶,見於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求群島等地;在中國見於北起東北南至廣東東部沿海的廣大地區,其東北亞種的分布西線在內蒙古、河北、河南、湖南、江西至廣東東部一線,西南亞種見於以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為中心的一片廣大區域,其分布區域在冬季南限可以抵達緬甸北部,夏季的分布北限可抵陝西,指名亞種見於台灣中部、琉求群島等地。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湖南、四川、寧夏、甘肅、貴州、雲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香港和台灣等地。其中東北地區為夏候鳥,陝西、甘肅、寧夏、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為留鳥,福建、廣東、香港和台灣等地為冬候鳥,其餘地區為旅鳥。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朝鮮和日本等地。
形態特徵
黃喉鵐為中等體形的鵐屬鳥類,體長約15厘米左右。雄雌個體同形異色,但無論雄雌,頭頂均有一束羽毛高高翹起形成鳳頭,這是其他許多鵐屬鳥類所不具有的,也是本物種的一個鑑別特徵。本物種雄性頭頂的額部、鳳頭、枕部、頰部以及喉部均為黑色,眉紋分為三段,眼先一小段眉紋純白,其後驟然轉為亮黃色,亮黃色的眉紋一直延續至腦後,形成一道環繞頭頂後側的黃色條帶,第三段眉紋為白色,向下彎曲;頜部黃色,上喉部純白,下喉部黑色;肩部、背部、腰部和尾上覆羽均為栗色,上背部雜以黑色縱紋,且羽端為白色;尾羽黑色,兩條中央尾羽偏灰色,兩條外測尾羽的外甲白色,這也是所有鵐屬鳥類共有的特徵。
翅上覆羽與背部同色,中覆羽白色,大覆羽褐色,羽端白色,飛羽褐色;下體自喉部一下均以黃白色為基色,上胸部和兩脅被粗大的栗色縱斑。雌性的鳳頭沒有雄性那么明顯,雄性頭面部的黑色區域在雌性均為較不鮮明的褐色,眉紋和頜部的黃色亦不如雄性那般鮮亮,雌性的下喉部不具有黑色的圍脖,其餘部分與雄性基本相當。虹膜為栗褐色;上喙近黑色,下喙淺;雙足淺灰褐色。
體重:雄性13-24g,雌性11-18.78;體長:雄性134-156mm,雌性135-155mm;嘴峰:雄性8-11mm,雌性8.5-12mm;翅:雄性69-79mm,雌性64-74mm;尾:雄性60-80mm,雌性60-70mm;跗蹠:雄性18-21mm,雌性18-21mm(東北亞種)。
生活習性
食 性: 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繁殖期間幾全吃昆蟲。在長白山的研究,除成鳥在繁殖期間主要以昆蟲為食外,幼鳥則多以昆蟲的幼蟲為食,主要有鱗翅目夜蛾科Noclaidae、麥蛾科Gelechidae、尺蠖科科Geometridae、螟蛾科Pyralidae、膜翅目葉蜂科Tenthrediridae、毛翅目石蛾科Phrygneidae、雙翅目食蚜蠅科Syrphidae。黃喉鵐平時以植物種子為主要食物,在繁殖季節則以森林昆蟲及其幼蟲為主要食物。據研究其取食對象主要包括禾本科植物以及豆科植物的種子、野果等。
習性: 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間、特別是遷徙期間多成5-10隻的小群,有時亦見多達20多隻的大群,沿林間公路和河谷等開闊地帶活動。性活潑而膽小,頻繁地在灌叢與草叢中跳來跳去或飛上飛下,有時亦棲息於灌木或幼樹頂枝上,見人後又立刻落入灌叢中或飛走。多沿地面低空飛翔,覓食亦多在林下層灌叢與草叢中或地上,有時也到喬木樹冠層枝葉間覓食。
遷徙: 黃喉鵐除西南亞種在中國為留鳥不遷徙外,其餘兩亞種均遷徙。春季最早在3月
生長繁殖
繁殖期每年5-7月。在長白山的觀察,1年繁殖2窩,第一窩在4月末至6月初,第二窩在6月初至7月初。剛遷來長白山時成群活動在低山開闊地帶的農田、道邊、河谷和居民點附近的灌叢和小林內,隨著天氣的轉暖,逐漸沿河谷與道路兩側的次生林和灌叢向上部地帶擴散。
4月中下旬開始占區和求偶鳴叫,羽冠聳立,鳴聲悅耳。5月初開始營巢,在林緣、河谷和路旁次生林與灌叢中的地上草叢中或樹根旁、也在離地不高的幼樹或灌木上築巢,距地高0.8m以下。每巢僅繁殖1窩,不用舊巢。第一窩多在地面,第二窩多在茂密的灌叢中或幼樹上。據在長白山的統計,地面巢占62.5%,地上巢占37.5%。巢呈杯狀,外層用樹的韌皮纖維和枯草莖、葉以及較粗的草根等構成,內層則多用細的枯草莖、草葉和草根,再墊以獸毛等柔軟物質。
巢的大小為外徑11-15cm,內徑5.5-7.6cm,高8-11cm,深4.3-6.0cm。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通常先築外部結構,然後再築內部,最後再鋪內墊物。我們曾觀察了幾個巢的營築過程,最快的要5-6天,最慢的要7-8天才能築成。通常第一窩築巢時間較長,巢的結構較精緻;第二窩築巢時間較短,巢的結構較粗糙。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6枚。第一窩多為6枚,少為5枚,第二窩多為5枚,少為4枚和3枚。1天產1枚卵,產卵時間在早晨5:00以前。第一窩產卵時間在5月初至5月末,大量在5月中下旬;第二窩在6月中旬至6月末。
卵灰白色、白色或乳白色,被有不規則的黑褐色、紫褐色和黑色斑點和斑紋。卵為鈍卵圓形和長卵圓形,大小為16-20mm×14-16mm,重1.8-2.4g。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據白天16.8小時的統計,雌鳥坐巢時間8.9小時,占53%,雄鳥坐巢時間7.9小時,占47%。孵卵期間甚為戀巢,特別是雄鳥,有時人到巢前亦不飛,但雌鳥較膽怯,人還未到巢前即離巢而藏匿於叢林內。孵化期11-12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全身除枕、肩、背中心、前肢、股溝和兩眼泡之間有少許纖細的灰色絨羽外,其餘全赤裸無羽、桃紅色,眼泡灰色。
雌雄親鳥共同育雛,據對1窩5雛、日齡為7天的餵食觀察,每天從3:30天一亮即開始覓食餵雛,一直到19:16天黑後才停止餵雛,時間長達16個小時,餵食達89次。10-11天幼鳥即可離巢,在有干擾的情況下,留巢期僅8-9天。幼鳥離巢後在雌雄親鳥帶領下在巢區附近活動,但不再回巢過夜。
飼養管理
挑選
好的黃喉鵐在選購時請留意以下幾點:
1、必需是雄鳥
2、喙基部要寬,前面要尖,並選長一些的.俯視整個喙應有蜂腰狀。
3、性旺時喙黑,落叫時色淺。
4、喉部黃色色斑要亮。
5、黃喉下方的半園黑斑(俗稱月兒或月子)要大,半園下方呈尖型的叫口更勤。
6、背羽儘量選擇紅色多的。
7、腿要高。
8、此鳥爪尖常有殘缺、務必檢查。
飼養
1、此鳥日常管理比較簡單,主食穀子,雞蛋黃拌小米,少量蘇子和麵包蟲。
2、黃喉鵐不大喜歡吃蔬菜,個個別的吃少量黃瓜心。
3、鵐類鳥的洗澡是以水浴為主,但是也有喜歡沙浴的。
4、定期餵一些營養土或者陳年老土。
5、黃喉鵐換羽需要特別注意,不能受,並且儘量不挪移地方。
6、換羽如果不順利,可加餵稗子。
催性
在每年開春後,鳥逐漸起性時,可以用多隻一茬毛以上的黃喉鵐隔開籠子相鬥,這時黃喉鵐相互發出“咂咂”聲(新雛不可),這樣鳥很快就可以上性。
保護現狀
該物種未被列入保護動物目錄,其在中國的分布地域廣泛,種群數量較大,但是受到非法捕獵的威脅,種群數量呈下降勢。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