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蜂蠟出自《神農本草經》;《別錄》:白蠟,生武都山谷。生於密房木石間。《本草經集注》:此蜜蠟爾,生於蜜中,故謂蜜蠟。蜂皆先以此為蜜ZHU、煎蜜亦得之,初時極香軟,人更煮煉,或加少醋酒便黃赤、以作燭色為好。今藥家皆套用白蠟,但取削之、於夏月日暴百日許,自然白;卒用之,亦可烊納水中十餘過、亦白。《本草圖經》:蠟,蜜脾底也,欲啖,當合大棗咀嚼即易爛也。《綱目》:蠟乃蜜脾底也。取蜜後煉過,濾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黃者俗名黃蠟。煎煉極淨,色白者為白蠟。非新則白而久則黃也。與今時所用蟲造白蠟不同。
1、中華蜜蜂,蜂群由工蜂、蜂王及雄蜂組成。工蜂全體被黃褐色毛。頭略呈三角形。胸部3節。翅2對,膜質透明。足3對,有採集花粉的構造。腹部圓錐狀,有毒腺和螫針。腹下有蠟板4對,內有蠟腺,分泌蠟質。蜂王體最大,翅短小,腹部特長,生殖器發達,專營生殖產卵。雄蜂較工蜂稍大,頭呈球形,尾無毒腺和螫針,足上無采貯花粉構造,腹無蠟板及蠟腺。
2、義大利蜜蜂,體似中華蜜蜂,但較之為大。
藥品簡述
藥名:蜂蠟。
漢語拼音:fengla。
英文名:honey-wax。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pisceranaFabr.
拉丁文名:CeraFlava。
功效分類:解毒藥。
科屬分類:蜜蜂科。
別名:蜜蠟、蠟、蜜跖、黃蠟、白蠟、黃占。
處方名:蜂蠟、川蠟、蠟、黃蠟、黃占、川占、川箭、白蠟、蜂白蠟、蜜蠟。
性味:味甘;淡;性平。
歸經:脾;胃;大腸經。
功能:解毒;生肌;止痢;止血;定痛。
主治:癰疽發背,潰瘍為斂;急心痛;下痢膿血;久瀉不止;胎動下血;遺精;帶下。
用法用量:內服:溶化和服,5-10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溶化調敷。
生態環境:
資源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養殖。
藥材基源:為蜜蜂科動物中華蜜蜂等分泌的蠟質,經人工精製而成的塊狀物。
採收儲藏:春、秋季,將取去蜂蜜後的蜂巢,入水鍋中加熱熔化,除去上層泡沫雜質,趁熱過濾,放冷,蜂蠟即凝結成塊,浮於水面,取出,即為黃蠟。黃蠟丙經熬煉、脫色等加工過程,即成蜂蠟。
炮製方法:
用藥禁忌
中藥成分
1、蜂蠟(蜜蠟)主要成分可分為4大類,即酯類、游離酸類、游離醇類和烴類。此外還含微量的揮髮油及色素。在酯類中有軟脂酸蜂花酯(Myricylpalmitate,,約占80%,是蜂蠟主要成分),蠟酸蜂花酯(Myricylcerotate),落花生油酸蜂花酯(Myrcylhypogaeate);在游離酸類中有蠟酸(Ceroticacid,約占15%),甘四酸(Lignocericacid),褐煤酸(Montanicacid),蜂花酸(Melissicacid),葉虱酸(Psyllicacid),落花生油酸(Hypogaeicacid),新蠟酸(Neoceroticacid)即廿五酸;在游離醇類中有正廿八醇(n-Octacosanol),蜂花醇(Myricylalcohol);在烴類中有廿五烷(Pentacosane),廿七烷(Heptacosane),廿九烷(Nonacosane),卅一烷(Hentriacontane)及不飽和的蜂花烯(Melene)。以上所舉,是一概略,例如所含脂酸可能包括從C24至C34的偶數碳的正脂酸,醇類可能包括從C24至C34的偶數碳的伯醇。黃、白兩種蜂蠟的成分,基本相同。
2、蜂蠟據稱尚含一種芳香性有色物質,名為蟲蠟素(Cerolein)。
藥理作用
1、活性氨清除作用,中國產蜂蠟對來自芬頓體系的·OH和來自X/XO系的O2均有清除作用。2.5μg/ml以上濃度完全抑制脂質過氨化,還可濃義依賴性抑SOD誘導。
2、其他作用,蜂蠟及其乳濁液有抑菌和防腐作用。且將肝素100-150mg懸浮在蜂蠟0.5-1.5ml內,靜脈注射給予,可使肝素抗凝血作用時間延長。
常用選方
1、治赤白痢,少腹痛不可忍,後重,或面青手足俱變者:黃蠟三錢,阿膠三錢。同溶化,入黃連末五錢,攪勻,分三次熱服。(《金匱要略》調氣飲)
2、治產後三日內,下諸雜五色痢:阿膠一兩,蠟如博棋三枚,當歸一兩半,黃連二兩,黃柏一兩,陳廩米一升。以水八升,煮米蟹目沸,去米納藥,煮取二升,去滓,納膠、蠟令烊,分四服,一日令盡。(《千金方》膠蠟湯)
3、治老少下痢,食入即吐:白蠟方寸匕,雞子黃一個,石蜜、苦酒、發灰、黃連末各半雞子殼。先煎蜜、蠟、苦酒、雞子四味,令勻,乃納連、發,熬至可丸乃止,二日服盡。(華佗)
4、治急心疼痛:黃蠟,燈上燒化,丸芡子大,百年霜為衣,井水下三丸。(《綱目》)
5、治妊娠胎動,腹痛下血:蠟一錢。以清酒二盞,煎三、五沸,投蠟令銷,頓服。(《聖濟總錄》蠟酒方)
6、治癰疽發背已成未膿之際,恐毒氣不能外出,必致內攻,預服此丸,護膜護心,且亦散血解毒:白礬一兩二錢,黃蠟一兩,雄黃一錢二分,琥珀一錢(另研極細),硃砂一錢二分,蜂蜜二錢(臨入)。先將白礬、雄黃、琥珀、硃砂四味碾研極細,另將蜜、蠟銅勺內熔化,離火片時,候蠟四邊稍凝時,方入上藥,攪勻,共成一塊,以一人將藥火上微烘,眾手急丸,小寒豆大,用硃砂為衣,磁罐收貯。每服二、三十丸,白湯食後送下,病甚者,早晚日進二次。(《外科正宗》琥珀蠟礬丸)
7、治代指:蠟、松膠。相和,火炙,籠代指。(《千金翼方》)
8、治小兒腳凍,如有瘡:濃煎蠟塗之。(姚和眾)
9、治臁瘡、金瘡、湯火等瘡:黃蠟一兩,香油二兩,黃丹半兩。同化開,頓冷,瓶收,攤貼。(《王仲勉經驗方》)
10、治諸般瘡毒,不拘生在何宮,初起即消,已成即潰:黃蠟一兩,白礬六錢。將蠟熬化稍冷,入礬末,為丸豆大。瘡在上,服一兩,在下服七錢,小兒減半,酒和開水下。忌蔥三日。(《醫學集成》)蠟礬丸)
11、治湯火傷瘡,赤疼痛,毒腐成膿,用此拔熱毒,止疼痛,斂瘡口:麻油四兩,當歸一兩,煎焦去滓,入黃蠟一兩,攪化放冷,攤帛貼之。(《醫林集要》)
12、治被傷風濕如瘧者:黃蠟一塊,熱酒化開服。與玉真散對用尤妙。(《瑞竹堂經驗方》)
13、治肺虛隔熱,咳嗽氣急,胸中煩滿,肢體倦疼,咽乾口苦,燥渴欲飲冷,肌瘦發熱,減食嗜臥,音聲不出:黃蠟(濾去滓,用漿水煮,秤)八兩,蛤粉四兩(研末)。上件,每兩作十五丸,用前蛤粉為農養藥,每服一丸,胡桃瓤半個,細口爵溫水下,臨臥閉口不語。(《普濟方》立效丸)
14、治呃逆不止:黃蠟燒煙燻二、三次。(《醫方摘要》)
15、治雀目:黃蠟不以多少,器內熔成汁,取出入蛤粉,相和得所成球。每用以刀子切下二錢,以豬肝二兩,批開,摻藥在內,麻繩扎定,水一碗,同入銚子內煮熟取出,乘熱熏眼,至溫冷並肝食之,日二,以平安為度。(《姚僧坦集驗方》)
文獻論述
1、《綱目》:蜜之氣味俱厚,故養脾。蠟之氣味俱薄,故養胃。厚者味甘而性緩質柔,故潤臟腑。薄者味淡而性嗇質堅,故止泄痢。張仲景治痢有調氣飲,《千金方》治痢有膠蠟湯,其效甚捷,蓋有見於此歟。
2、《本草求真》:凡盪除下焦之藥,以此(蠟)裹丸,亦免傷上焦之意。
3、《本經》:主下痢膿血,補中,續絕傷,金瘡,益氣。
4、《別錄》:療久泄辟後重見白膿,補絕傷,利小兒。
5、《本草通玄》:貼瘡生肌止痛。
藥材鑑定
性狀鑑定
1、黃蠟(《金匱要略》)又名:黃占(《種福堂公選良方》)。多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全體呈黃色或黃棕色,不透明或微透明。表面光滑,觸之有油膩感。體輕,能浮於水面,冷時質軟脆,碎斷面顆粒性,用手搓捏,能軟化。有蜂蜜樣香氣,味淡,嚼之細膩而粘。不溶於水,可溶於醚及氯仿中。以色黃、純淨、質較軟而有油膩感、顯蜂蜜樣香氣者為佳。
2、白蠟(《別錄》)又名:蜂白蠟。為白色塊狀。質較純。氣味較微弱,其它均與黃蠟同。全國大部地區均有生產。
石蠟鑑別
1、石蠟是從石油、頁岩油或其他瀝青礦物油的某些餾出物中提取出來的一種烴類混合物,為白色或淡黃色半透明物。石蠟是非晶體,而具有著明顯的晶體結構。另有人造石蠟。
2、未經過濾提純的蜂蠟叫原蜂蠟,普遍含有雜質,這些雜質一般沉積在蠟塊的底部。而石蠟及蜂石混合蠟是不會有雜質的。
3、無論是原蜂蠟還是提純的蜂蠟都有一種蜂蜜樣香氣並略酸,滋味淡,嚼之細膩而粘,韌性強。而石蠟無味或有機油味,無滋味,性脆不粘。
4、蜂蠟質地柔軟光滑,觸之有油膩感,斷碎面顆粒性,用手搓捏能使之軟化。而石蠟則質地堅硬,斷裂面呈片狀,用手揉搓不能使其軟化。
5、蜂蠟的熔點相對較低,其融化速度和凝固速度都比較慢;相比之下石蠟的熔點比較高,且融化速度和凝固速度都比較快。
6、分別點燃用蜂蠟和石蠟做成的蠟燭進行對比,由於石蠟中的主要成分為含碳的烴類,所以極易燃燒,其蠟燭的火焰和燃燒速度要明顯高於蜂蠟蠟燭。用乾淨的玻璃片分別在兩種蠟燭的火焰上方半公分處作少許停留,就可以看到石蠟蠟燭火焰上方的玻璃片上布滿碳黑物質,而蜂蠟蠟燭火焰上方的玻璃片上是沒有碳黑的,這也是二者最顯著的區別。
蜂蠟提純
蜂蠟的提純需要先融化再純化。封蓋蠟一般很乾淨,但融化時上面總有許多黑色的廢渣。舊巢脾比新巢脾廢渣更多,顏色更黑。因此,最好將兩種蜂蠟分開。蜂蠟的融化方法有許多種,常用融蠟器有:日光蜂蠟提純器、用蒸汽或熱水的各種蜂蠟提純器、雙層蒸鍋。蜂群少時,採用日光蜂蠟提取器較好,但這種方法只有在夏天晴天時才起作用。日光蜂蠟提取器的基本要求是:隔熱好的木製箱子;一個金屬插槽或框用於盛蠟,通常用不鏽鋼,但不用鐵,因為鐵污染蜂蠟;過濾廢渣的過濾網,過濾網下面有收集蜂蠟的容器;雙層透光滑門或窗。頂框用黑色有利於吸熱,前面裝上車輪,便於移動。通常日光融蠟器每年可以處理平均六群蜂。為了擴大容量,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裝,基本框架不變,外層板5mm厚,並用聚亞安酯油漆。採用木製框線,在金屬盤上裝一個緩衝器,用環氧樹脂將各部分粘合起來。常用的絕緣材料是黑。直接使用熱源,蜂蠟不易融化,必須用水浴。蜂蠟是易燃物質,因此避免在有火源的地方操作。一旦蜂蠟都融化了,在64℃下應持續一段時間,然後用細棉布、乾淨的舊手帕、醫用紗布等過濾。
中藥材(七)
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中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