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山石刻

麻姑山石刻,位於江西南城縣,石刻時代為明、清。原名仙都觀鄧真人墓及石刻造象等,為撫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麻姑山石刻(南城)

位於江西南城縣,石刻時代為明、清。原名仙都觀鄧真人墓及石刻造象等,觀、墓、造象已毀,現存“一勺之多”、“月泉”、“玉練雙飛”。為撫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麻姑山風景名勝區由仙壇勝境、丹霞福地、麻源三谷和竹海松濤四大景區組成,面積36平方公里。是以仙山文寶、福地洞天為主要特色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自然景觀有一溪、二澗、三洞、四潭、十二泉、三十主峰,可觀景物景點152處,既有道教宮觀,又有佛教寺閹。
“一勺之多”“一勺之多”

麻姑山屬武夷山系軍峰山之餘脈,海拔不到一千米。相傳唐代鄧紫陽真人在麻姑山習道修練,道士相爭來此講學,名流貴赫往來不絕,成為東南一帶道教中心。秦時,大學者華子崗遨遊萬里來到麻沅著書,華子崗有他藏書的石室。南宋詩人謝靈運曾慕名而來,看到了華子崗留下了不少讚美麻姑山的詩篇。懸崖上的碑額、摩崖造像和雕刻工藝,達到了非常精妙的地步。晉時,大醫學士葛洪煉丹登臨麻姑山,稱讚“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少有的好泉水。唐代撫州刺史顏真卿遊歷麻姑山時,親自撰文並書《麻姑仙壇記》,是僅次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天下第二書;北宋思想家李覯在麻姑山“十賢堂”講學時,前來聽講的各地學生達百十人,無怪乎明朝廣西付使王華在《集麻姑序》中這樣寫道“吾盱為江右之名郡,山水之秀天下稱焉。而麻姑又郡山之特殊者,故晉唐宋以來逮我朝諸名公聞人,慕其名者,未必不一游。”
唐大曆三年(768),書法家顏真卿任撫州刺史,游麻姑山時,親自撰文並書鐫刻於石,立於麻姑山“仙壇”側,碑記共887字,書法端嚴雄秀,為顏書著名之作,此碑後遭雷擊毀失。1991年當地政府開發麻姑山時,將《麻姑仙壇記》再現於世人。
麻姑以煙雲橫飛,峰巒翠峭為秀,以洞石秘奧,“玉練雙飛”為奇。從山下履步而上,途半有一亭,曰:“半山亭”,瀑布垂於亭左,翹首望去,只見兩道飛泉猶如兩條白龍,飛流直下百餘尺,削崖入潭,似白雪飄灑濺人,似煙霧噴粒飛騰,站立岩前,飛瀑襲來股股寒氣,就是炎夏盛暑,渾身傾覺涼爽。岩旁有石刻“玉練雙飛”四字,為明代建昌府通判華仁夫所書,透過水廉幔帳,顯得蒼勁有力。在峭崖北側,飛瀑下有“觀瀑亭”。
沿澗而上數百級,就是建築雅致,別具一格的“龍門橋”。“龍門橋”是一座土廟式宋代建築,在清代有過重修。橋上架設長亭,內如一房,石凳置於兩旁,東西兩門,南北各開一窗。遊人憑欄遠眺,只見山開石裂,蒼松屹立,俯視橋下,有一“水簾洞”,洞門隱於水廉之中,像一鉤半月倒掛在石壁之上,洞內明亮寬敞,能容百餘人。水廉洞下是龍湫,深不可測,內通東海。中有一礁石突起,瀑擊其上,一斗大繁體的“禮”字清晰可辨。相傳深潭裡有龍,經常盤踞在這塊石上,以朝天上鬥牛。環視左右,遍布奇形怪石,組成一個個小潭,有的形如星星,叫星潭,有的形如月亮,叫月潭,還有龜潭,伏獅潭……,或豎或斜、或蹲或臥,千形百態,不勝觀賞。
橋門上刻有清代詩人曾燠所作對聯:“天駕彩虹滄海括蒼之洞,地飛銀漢匡廬漱玉之亭”。東面有石刻門額:“龍門勝跡”,左右石刻對聯為:“看不盡水秀山明十萬戶人煙現無遮境;嘆從來桑田滄海大千重世界作如是觀”。西面石刻門額為:“丹霞洞天”,左右石刻對聯是:“蔦蘿徑僻通樵斧;瑤草春深鎖洞雲”。“丹霞洞天”和“龍門勝跡”則是宋代人手書碑文。
“日泉”“日泉”

“龍門橋”左側下面,就是著名的“神功泉”。“神功泉”相傳即酒泉,俗稱“一勺之多”。泉水從岩底石隙中滲出入石盂,剛能入勺,以勺舀水,舀之不乾,故又名“一勺之多”。明代御史邵梅墩游山飲泉特贈書“一勺之多”,至今墨汁猶存,筆法剛勁。泉水清澈冷涼,味甘沁心,注入玉盞,滿水不溢。經鑑別,泉水比山下水每百斤重六斤四兩。晉時,大醫學士葛洪,游盡天下名山,一見麻姑神功泉,大嘆其異,傳爐煉丹,留戀泉石之間,至今,葛洪仙井遺蹟猶在。
在龍門橋下,錦溪南側,有明代石刻“日泉”與“月泉”各一。顧名思義,“日泉”形如初升之陽,大若盆;“月泉”似半月,半盆大小,終年細流不涸。日月僅距數步之遙,上有清道光年間所書“日泉”“月泉”於岩上。
順勢而下,就到了遊覽中心——麻姑山仙都觀宇。這裡巒峰環抱,觀宇建在一片寬闊的高山平原上。相傳麻姑在這裡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道士鄧紫陽歸葬麻姑山後,玄宗為麻姑仙立的廟,廟內塑有麻姑神像,體態端莊豐碩,含眸凝視,微露笑容,其他佛像造型賦色,各具形態,協調統一,一派金碧輝煌。
“丹霞洞天”“丹霞洞天”

站立仙都觀宇門前遙望群山,五峰隆起,煙霞裊裊,形如老人,人們稱之為“五老峰”,其中丹霞峰為主峰,峰間有一洞,洞深無底,洞頂透天,洞外溪水涓涓。在朝陽映輝之下,遠望洞外紅霞萬朵,探視洞內金光閃爍,觀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內有天,故名“丹霞洞天”,為麻姑山奇觀之一。
碧濤庵乃一方古剎,舊為何氏山房、宋工部尚書何異的書房。清康熙六年(1667),南城縣令苗蕃建庵,庵門額書“碧濤庵”三字,筆力古樸遒勁。正門左右牆壁嵌有兩塊青石板,刻有苗蕃親筆書寫的銘文,現已部分修復,供遊人觀賞。庵門口有“神應泉”和古柏。

[引用信息]:臨川文化網 > 撫州旅遊 > 名勝古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