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天才獎

麥克阿瑟天才獎

麥克阿瑟天才獎(MacArthur Fellows)俗稱“天才”獎,被視為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項之一。該獎創立於1981年,為紀念銀行生命災難公司的創始人約翰·D·麥克阿瑟而命名,由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設立。每年有代表性的獎勵20至40名傑出人士,該獎是頒發給那些“在各個領域、不同年齡“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的人,獎金額50萬美元,且沒有附加條件,獲獎者可自由支配。

基本信息

評選制度

獲獎名單 獲獎名單
麥克阿瑟天才獎的評選制度很特別,由私人搜尋、匿名提名審核,既不要求個人提交申請,也不需要面談,只需遵循成就性、原創性與前瞻性等遴選標準。事先毫不知情的獲獎者面對“從天而降”榮譽和巨額獎金,往往不知所措。

由各領域匿名專家組成的小組先進行提名,約12人的組委會再從中敲定獲獎者,組委會這12名成員也不被公開。

曾經出過這樣的笑料,2008年的獲獎者之一,發育生物學家蘇珊·芒戈接到獲獎的電話通知後,一度以為這是一個詐欺組織。

具備條件

一、具有非凡的創造力;

二、承諾基於已有系列成就,將來取得重大進展;

三、具有促進日後創造性工作的潛力。

歷年名單

2008年

本年度的獲獎者為:

蘇珊·芒戈,47歲,發育生物學家。帶領著美國猶他大學實驗室,對器官形成進行深入研究。

史蒂芬·休斯頓,49歲,人類學家。現任職美國布朗大學,曾花費數十年破譯瑪雅語言,同時對人類的文明感知方式進行探究。

馬林·索爾亞契奇,34歲,光學物理學家。任職於麻省理工大學,在納米光子學領域擁有超前想法。

柯爾斯頓·邦博利斯,34歲,植物進化遺傳學家。任職於德國馬普研究所,主研究植物新物種起源。

安德烈·蓋茲,43歲,天體物理學家。任職於美國加州大學,研究集中在恆星系統與星系演化。

阿列克謝·基塔耶夫,45歲,計算機科學家。任職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專攻量子物理計算。

大衛·蒙哥馬利,46歲,地貌學家。任職於華盛頓大學,研究時間推移與地形變化之間的關係。

亞當·里茲,38歲,天文學家。任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宇宙幾何學專家。

薩利·坦普爾,49歲,神經學專家。現任職紐約神經幹細胞研究所,致力於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療法。

雷切爾·威爾遜,34歲,實驗神經生物學家。任職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工作重點是果蠅大腦的神經活動研究。

2009年

2009年9月24日美國著名的麥克阿瑟“天才獎”(MacArthur Genius Awards)公布2009年24名獲獎名單,中國大陸的35歲女學者、柏克萊加州大學分子及細胞生物學助理教授何琳(Lin He)名列其中。

本年度的24位獲獎者中包括7名科學家,分別是: 

Richard Prum,男,48歲,耶魯大學鳥類學家; 

Lin He,女,35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學家; 

Peter Huybers,男,35歲,哈佛大學氣候學家; 

L. Mahadevan,男,44歲,哈佛大學套用數學家; 

John A. Rogers,男,42歲,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套用物理學家; 

Daniel Sigman,男,40歲,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地球化學家; 

Beth Shapiro,女,33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進化生物學家。 

2010年

2010年的23名獲得者分別來自藝術、音樂、文學、歷史、物理、經濟和電腦等學科。加州大學兩名華裔女學者宋曉東李翊雲上榜,分別獲得50萬美元獎金。

2011年

2011年度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俗稱“天才獎”)名單,共24人獲獎,其中9人為科學家。
Elodie Ghedin,美國匹茲堡大學助理教授;

Kevin Guskiewicz,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

Markus Greiner,美國哈佛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

Matthew nock,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Sarah Otto,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系教授;

Shwetak Patel,美國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

Melanie Sanford,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化學系教授;

William Seeley,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記憶與衰老中心副教授;

Yukiko Yamashita,美國密西根大學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助理教授。

2012年

本年度的23位獲獎者中包括10名科學家,分別是:

Maria Chudnovsky,哥倫比亞大學數學家;

Eric Coleman,科羅拉多大學老年病學家;

Olivier Guyon,亞利桑那大學光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

elissa Hallem,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物學家;

Sarkis Mazmanian,加州理工學院醫學微生物學家;

Terry Plank,哥倫比亞大學地球化學家;

Nancy Rabalais,路易斯安那大學海事協會海洋生態學家;

Daniel Spielman,耶魯大學理論計算機學家;

Melody Swartz,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家; 

Benjamin Warf,波士頓兒童醫院小兒神經外科醫生。

2016年

美國華裔作家楊謹倫(Gene Luen Yang)與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國際上C-H鍵活化領域活躍的華人學者余金權(Jin-Quan Yu)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

2017年

畫家Njideka Akunyili Crosby
歷史學家Sunil Amrith
人權戰略家Greg Asbed
劇作家Annie Baker
計算機科學家Regina Barzilay
攝影師兼教育家Dawoud Bey
數學家Emmanuel Candès
人類學家Jason De León
歌手Rhiannon Giddens
記者Nikole Hannah-Jones
社會公益組織者 Cristina Jiménez Moreta
戲劇藝術家Taylor Mac
社區領導者Rami Nashashibi
小說家兼文化批評家 Viet Thanh Nguyen
景觀建築師Kate Orff
藝術家兼地理學者Trevor Paglen
心理學家Betsy Levy Paluck
歷史學家Derek Peterson
設計師兼城市規劃師Damon Rich
計算機科學家Stefan Savage
歌劇導演/製片人Yuval Sharon
作曲家/音樂家Tyshawn Sorey
免疫學家Gabriel Victora
小說家Jesnmy Ward

華裔獲獎者

莊小威

2003年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的莊小威,是該基金會史上頒發的第一名華裔女科學家。34歲成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系的雙聘教授。莊小威利用改進的螢光光譜技術來研究單個分子,從而揭示複雜的生物過程。2003年,她正利用這種方法研究流感和愛滋病病毒如何侵入宿主細胞,這有助於研發治療病毒性疾病的方法。

陶哲軒

2006年麥克阿瑟基金天才獎唯一一名獲獎華人是天才數學家陶哲軒是唯一獲獎的華裔。這是陶哲軒在一個月內獲得的第二個大獎,他在8月22日舉行的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獲得了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茲獎 (俗稱數學諾貝爾獎)。麥克阿瑟基金會(The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稱讚陶哲軒的研究涉及多個領域,如: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組合數學和數論,並為多個數學界長久以來的推測(conjecture)提供了證明,他的研究也為許多領域開創了新的思維,對這些領域未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何琳

何琳是2009年度二十四位獲獎者中的唯一華裔。1997年從清華大學畢業,2003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細胞學助理教授。何琳關於研究微小核糖核酸分子在癌症形成和治療中的作用而獲得獎金。

沈偉

於2007榮獲美國“麥克阿瑟獎天才獎”的紐約美籍華人編舞家沈偉,出身於中國湖南,5歲學中國畫,9歲在湖南省藝校學習中國傳統戲曲,畢業後任湖南省湘劇院演員,後又學舞蹈,成為廣東現代舞團舞蹈演員及編舞。多才多藝兼善繪畫,曾在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以中國傳統水墨、結合現代舞姿打動全世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