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創建於1905年,歷經清末、民國、建國後、改革開放四個歷史時期。1998年3月,被雲南省教委評定為“雲南省一級二等完全中學”。系“國家級綠色學校”“雲南省文明學校”、“雲南省綠化先進單位”、“雲南省文明單位”、“成都軍區國防生生源基地”。
(一)目前狀況
1、校園基礎建設情況
學校位於麗江市古城區五一街,校園占地面積為290.4畝(含學校生物實驗基地65.4畝),總建築面積為64880平方米。其中鋼筋混凝土結構為37023平方米,磚混結構為3092平方米,磚木結構為2072平方米,其它建築結構為22693平方米。體育器材設施基本配備,有一塊簡易綜合運動場,六塊籃球場,一個簡易網球、羽毛球和桌球室。
2、師生員工基本情況
黨委副書記:萬紅偉(主持黨務工作)
副 校 長 : 和 永(主持校務工作)
紀委書記: 顏士錦
副 校 長: 李 麗 和林功
調 研 員: 李長命
行政辦公室主任:和 傑;
黨委辦公室主任:木 嶺;
教務處主任:張耀華;副主任:和字恩、和金文、姚增壽;
教研處主任:劉 超;副主任:彭江敏;
德育處主任:俞志榮;副主任:潘建全;
總務處主任:袁世鋒;副主任:和向群;
工會主席: 和林功(兼);副主席;姚立花;
團委書記: 洪創新;副書記:李映昀;
校刊主編: 符立公;副主編:楊壽元。
截至2007年5月31日,有4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數為2400餘人。在編教職工總數為231人。其中教師數為186人,中學特級教師2人,中學高級教師60人,中學一級教師81人。工勤人員44名。
3、現有教學輔助設施情況
學校已經初步建成數位化古典園林式校園。相繼配置了281台電腦,已經建成校園網站。
學校專用圖書樓藏書達11萬冊,每年訂報刊雜誌達130餘種。
綜合實驗樓,配備有符合高級中學配置標準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學科的實驗儀器、藥品、標本及掛圖;有音樂美術專用教學樓。
4、學校內部管理情況
我校特別注重嚴格的科學管理。制定了從校長到一般職工崗位職責,體現了因事設崗、因崗設人、職權明確、責任自負的原則。實行了內部效績工資制,力求體現多勞多得、優質優酬獎勤罰懶的原則,調動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明確目標管理的方向任務和過程管理的內容措施,體現勤奮求實、積極上進的原則。辦學指導思想方向明確,教師業務管理嚴謹,學生學業學籍管理嚴明,後勤財經管理規範。對教職工實行科室到教研組、年級組一條龍管理制度;對學生除了重視社會、家庭、學校齊抓共管,還實行在校黨委、德育處、年級組指導下以班主任管理為主,團委、學生會協助管理的體制。
我校在素質教育方面採取了十項措施:1、德育操行評分制度;2、新生入學教育制度;3、開辦業餘團校和黨課學習班;4、開展每周一升旗儀式;5、每天勞動十分鐘制度;6、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每學期至少一次體育運動會及文藝晚會;7、設立每周一節主題課。8、表彰制度;9嚴格的門衛制度;1新生入學軍訓制度。
學校注重教學科研和教學改革,堅持科研促教、科研興校的方向,大力加強教育科研和教學改革實驗。一是吸納外地、特別是先進地區的科研信息和教改經驗,針對現狀選好教研教改項目和課題,以“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有效減輕學生負擔,加強智力能力培養”為導向,切實開展活動,在改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上取得較大突破。二是加快教科室、教研組建設。在人員素質結構、學術水平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重視通過教學教研實踐和實績考核選配優秀人員及學科帶頭人,並在經費上加大投入予以保障。三是設立“信息技術中心”,在教研處管理下開展電教工作,大力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
5、辦學效益
百年的辦學歷程,始終以教書育人,振興中華為已任,追求科學進步;堅持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辦學優良傳統;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艱苦奮鬥;勤儉辦學,改革創新,科學管理。校風嚴整、教風嚴謹、學風嚴肅;桃李芬芳,人才輩出,碩果纍纍,譜寫了教書育人的光輝篇章,相繼為祖國培養了三萬五千多優秀人才,為人民解放事業、國家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近年來高考升學率始終保持攀升的喜人勢態,2002年高考綜合上線率為72.6%;發展至2005年,綜合上線率達到90.3%,一本上線率為30%;2006年,綜合上線率為91.99%,一本上線率為26.41%。
(二)存在困難
1、2004年啟動2005年竣工的校園擴建工程(一期)尚有200多萬元的工程拖欠款未付。學校向中國農業銀行借貸的1500萬元後,每年償還150萬元本金的任務使得學校正常工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擴建二期工程更是舉步維艱。
2、自2005年我校成為麗江市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以來,學校每年都在擴大招生規模,而學校現有的教師、學生宿舍僅僅能夠滿足不擴招之前的師生住宿需求。目前,學校已經將老教學樓改造為學生宿舍,將老食堂和老大門門樓及部分庫房改造為教師宿舍以緩解擴招後急劇增長的師生住宿矛盾。2007年,學校的招生計畫為850人,2007屆畢業生有582名,至9月初,將淨增278人,其中至少65%的學生需要住校。宿舍嚴重緊缺已經成為制約我校發展的 “瓶頸”。
3、要保證2007年及未來幾年擴招任務的順利完成,學校還需要逐年新購置配套的桌凳和床具。
二、辦學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1、辦學指導思想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黨的十六大路線和方針為行動綱領,認真貫徹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有關精神。
針對學校實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狠抓教育教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效益。
2、發展目標
繼續遵循“兩全”原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加強教學質量管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全面改善辦學條件,逐年擴大辦學規模,逐年提高教學質量,力爭在2010年以前,在校生人數達到2600人以上,實現高考綜合上線率突破95%,一本上線率達到45%。
依照《雲南省普通高完中辦學水平達標晉級綜合評估方案》的“一級一等”指標體系,全面抓緊設備設施建設,全面加強素質教育管理,力爭早日晉升為一級一等高級中學。
在上述基礎上,加強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加快標準化辦學進程,進一步規範和完善辦學體制,突出辦學特色和辦學效益,為本地區又好又快地培養更多的人才。
三、具體工作原則、工作重點
1、工作原則
(1)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發揮集體領導效能
建設一流的學校首先要有一流的領導班子。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自覺地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宗旨,並全心全意付諸行動;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上體現集體領導決策制度,工作上體現分工負責制度。既集思廣益,又各顯其長,很好地發揮整體效能;求真務實,團結進取,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富有活力地開拓創新。
(2)依靠廣大教師職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尊重、相信和依靠民眾,始終堅持和完善教代會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制度;始終遵循注重調查研究,傾聽民眾意見,察納善言的工作原則和工作方法,始終把校務公開,民主管理當作頭等大事來抓。
學校領導應始終關心民眾的冷暖疾苦,想方設法改善民眾的福利待遇。增強“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主人翁意識和為校拼搏進取的精神。
(3)求真務實,堅持不搞爭論的原則
為確保學校工作順利實施,確保較快發展進程,在集體領導民主、科學決策的前提下,求真務實,堅持不搞爭論的原則,以便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
大力倡導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鼓勵乾出實績,抓出成效。堅持把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於”作為衡量是非、評價功過的重要尺度。在識別、提拔、任用幹部工作中,堅持“四化”方針、“德才兼備”標準,而且把是否具有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作為重要依據。
2、工作重點
(1)全面加強政治思想教育,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
首先是思想認識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性質,培養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良好品德風貌,擁有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綜合素質的創新型人才。針對現狀,重點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思想影響,消除“智育第一”殘留意識,牢固樹立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其次是組織措施到位。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把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擺到突出的位置。調整充實德育工作隊伍,充分調動黨、政、工、團各方面力量,切實制定和實施政治思想工作措施,開展富有校園特點和實際意義的各種德育活動。
第三是激勵機制到位。重視投入,保障德育工作經費。調動和激勵全體教職工的教書育人積極性和責任心,逐步形成全員到位、齊抓共管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人人參與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理想局面。
(2)徹底轉變育才宗旨,堅決落實素質教育
學校以第七屆二次教代會的精神統一思想認識,確立新的人才觀念,著眼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樹立正確的育才宗旨,使受教育者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
因此,從既尊重教育規律,又重視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出發,我們逐步調整改革了現行的課程方案和施教方式,不僅重德抓智,還加強體育、美育、勞技教育,加強社會實踐,努力開創各種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新局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四、主要措施
注重並實施以人為本而又科學嚴格的管理,爭取突出的教育成果。
1、制定從校長到一般職工的崗位職責,充分體現因事設崗、因崗設人、職權明確、責任自負的原則。
2、繼續實行並不斷完善內部效績工資制,力求體現多勞多得、獎勤罰懶的原則,調動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3、明確目標管理的方向任務和過程管理的內容措施,體現勤奮求實、積極上進的原則。明確辦學指導思想,嚴格管理教師業務和學生學業學籍檔案,規範管理後勤財經。
4、對教職工實行科室到教研組、年級組一條龍管理制度。
5、重視社會、家庭、學校齊抓共管,對學生繼續實行在校黨委、德育處、年級組指導下以班主任管理為主,團委、學生會協助管理的體制。
6、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我校在素質教育方面將始終堅持十項具體措施:
(1)堅持“一做二愛三比四過關”德育操行評分制度。教育學生做合格的中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比誰預習複習最好,比誰上課最專心,比誰作業作文最認真;而且測驗、考試、紀律過關,早操、課間操、眼保健操過關,勞動、清潔衛生過關,語言、髮型、服飾過關。
(2)堅持新生入學教育制度。對新生講校史、校規,參觀校史陳列室、德育室和校園教學設施,進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參觀軍隊宿舍內務,開展告別不文明行為習慣活動。
(3)堅持開辦業餘團校和黨課學習班。邀請黨政領導、知名人士、校友等到校作報告,對師生進行教育。
(4)堅持開展每周一升旗儀式,通過國旗下的講話對師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5)堅持每天勞動十分鐘制度,強化師生保持清潔衛生和綠化美化校園的意識,養成學生的勞動觀念。
(6)堅持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每學期至少一次體育運動會及文藝晚會。鍛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綜合素質能力。
(7)設立每周一節主題課。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樹立遠大理想與法制紀律觀念。
(8)堅持表彰制度。學校設有文明班級獎,衛生紅旗獎,優秀文藝節目獎,三好生、優秀生、優秀學生幹部獎,文藝骨幹、體育骨幹、學雷鋒先進、學習進步獎,以及校友和惠楨、宣科、車文剛、七十七班、杜國慶等獎學金。每學期評選一次,樹立榜樣,推動良好學風、班風、校風的形成。
(9)堅持嚴格的門衛制度,保障了學校正常嚴謹的教學秩序。
(10)堅持新生入學軍訓制度。加強了學生的國防意識、吃苦精神、紀律觀念、文明禮貌和自律自理能力。
7、注重教學科研水平。
為了徹底改變傳統的人才觀念和育才模式,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堅持科研促教、科研興校的方向,大力加強教育科研和教學改革實驗。
一是吸納外地、特別是先進地區的科研信息和教改經驗,針對現狀選好教研教改項目和課題,以“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有效減輕學生負擔,加強智力能力培養”為導向,切實開展活動,在改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上取得較大突破。
二是加快教科室、教研組建設。在人員素質結構、學術水平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重視通過教學教研實踐和實績考核選配優秀人員及學科帶頭人,並在經費上予以保障。
三是不斷提高“信息技術中心”技術指標,在教研處管理下切實開展電教工作,大力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
4、建設一流的校園環境,創建一流的硬體設施
我校地處“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名城”──麗江古城東緣。建校歷史100年。校園環境優美,景色宜人,歷史悠久,校風優良,文化底蘊豐厚。2005年,學校得到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校園東擴150畝,已建成有36個標準教室,兩個多功能報告廳的兩大教學院,已建成管理樓、宣科樓、學生食堂、百年亭等嶄新的建築群落。
未來五年內,努力爭取包括學生宿舍院、科研樓、標準綜合運動場、體育館在內的二期工程儘快啟動。
我校在不斷追求更新更高目標中前進,我們堅信,明天將更加美好!
麗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相關詞條
-
楊永[麗江市一中校長]
楊永,麗江市一中校長、雲南師大附屬中學副校長。
-
古城區一中
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第一中學是雲南省一級完全高中,是古城區唯一的一所高級中學。學校先後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單位”、“全國和諧校園創建活動先進學校”、“雲...
學校簡介 歷史沿革 辦學條件 文化傳統 學校榮譽 -
麗江市古城區第一高級中學
麗江市古城區第一高級中學創建於1974年,坐落在世界歷史文化名城——麗江古城之北的金虹山麓。現有在校學生2600多人,在編教職工230人。學環境幽靜,師...
學校概況 發展歷史 師資力量 發展目標 -
麗江市古城區糧食局
電話: 電話: 電話:
簡介 主要職責 領導分工 科室職責 -
麗江市玉龍縣第一中學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第八中學,由和志強老省長題寫校名)是1991年由黃山鄉民眾無償捐獻土地68.79畝和社會捐助20餘萬元,加上...
學校概況 學校規模 設施 宗旨 教學實績 -
雲南省麗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雲南省麗江市第一高級中學,屬於教育機構。學校類型:中學。學校位於麗江市古城區五一街。
學校概況 校園環境 辦學思想 內部管理 師資隊伍 -
李金良[麗江市科學技術局局長]
李金良,女,納西族,1967年11月生,古城區人,民盟盟員,1990年7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 現任麗江市科學技術局局長。
人物履歷 任免信息 -
麗江市福慧學校
古城區福慧學校創建於2003年9月,為九年一貫“六三”制學校,分設國中部和國小部,一校兩址,校園占地面積70餘畝。
學校簡介 辦學規模 學校設備 領導班子 發展目標 -
張桂梅[麗江市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
張桂梅,麗江市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院長,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十佳精神文明人物,全國十大師德標兵,全國十佳知識女性,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
人物履歷 感人事跡 所獲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