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縣誌

概述

隋代改武平縣為鹿邑縣,此以鹿邑命名建縣之始。故城在今治西,元移今治。欲溯其源,此春秋楚國苦縣地,老子即此地人。至東漢於此分置武平縣,晉代武平一度省入苦縣,後復置,至隋代武平改為鹿邑縣,後武平之名遂不見,(武平指的應該是境內西北部的武平城,傳為武平侯曹操屯兵之處)。而源於苦其的谷陽縣(東晉)、真源縣仙源縣(唐),蛘聯至改曰衛真縣亦於元代省入鹿邑,此縣遂確立至今不變。民國初屬開封道。建國後至1952年屬淮陽專區,1953年屬商丘地區,1958 — 1960年一度屬開封專區,1965年後屬周口地區,至今不變。
鹿邑縣誌始修於景泰、天順間,縣訓導樂韶撰。(據嘉靖《鹿邑縣誌》王堯日序)。韶,湖南寧遠舉人,景泰六年(1455)來任,其去職時間,最晚不遲於成化元年(1465),故編撰時間應定於景泰、天順間。書久佚。《晁氏寶文堂書目》著錄《鹿邑縣誌》一種,疑為此書。再修於嘉靖二十七年(1548)縣人王堯日,書十二卷,十目曰:地理、建置、田賦、學校、官師、人物、選舉、古蹟,藝文,雜述,此書亦佚,但王堯日之序尚在.堯日字明時,號復軒,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此書見《萬卷堂書目》、《內閣藏書目錄》、《千頃堂書目》著錄;《澹生堂藏書目》、《四明天一閣藏書目錄》所著錄者,雖無撰人,可斷定亦為此書。
萬曆初張朝瑞任知縣,以“邑地多影射,缺額三千餘頃,朝瑞履畝淸丈,著《括地誌》,田賦均,平民賴以安。”(據乾隆《鹿邑縣誌卷六·名宦·張朝瑞》)此《括地誌》之性質至為明確,即履畝清丈實錄,並非一般方誌。淸初黃虞稷遽將其著錄於《千頃堂書目·史部地理類》,已屬勉強,徑收入方誌書目中,則更為不當。
清代順治康熙乾隆光緒四朝凡四修,曰陳王猷志呂士鵕志許菼志於滄瀾志,此四書惟順治陳王猷志佚,它三書均存。王猷字憲嘉,陝西鄜州(今富縣)人,順治十五年(1658) 由拔貢來任知縣。此書雖佚而王猷之序文尚保存於以後之志書中。另有乾隆顏懋倫之手訂志稿,未及刊行,亦佚。懋倫字樂清,山東曲阜人。
明淸以來此縣共修志七種,存者三、佚者四。

康熙鹿邑縣誌

康熙三十一年(1692)刊本
康熙鹿邑縣誌

呂士鵕修,梁建等纂。呂士鵕,字鄰祑,號任庵,安徽歙縣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貢監來任知縣。梁建,字南呂,本縣人,舉人,曾任廣西柳城縣知縣。
此志距前順治志已三十年。奉巡撫閻興邦修志檄,知縣乃率教諭謝孚、訓導馮元愷等,延邑紳梁建等十八人共贊其事,以嘉靖王堯日誌、順治陳王猷志合而考訂之,增益事跡,辨析門類,信而有徵者從,浮而可疑者不錄,成書十卷。
書前修志檄文,呂士鵕序,目錄,修志姓氏,凡例,目錄。 卷目為:卷首圖考:卷一沿革,天文,疆域,城池,街坊,學校,公署,河防,津梁,村鎮:卷二倉庾,社學,恤政,山川,古蹟,風俗,冢墓,祀典,寺廟:卷三田賦,里甲,丁戶,鹽引,物產;卷四官師:卷五貢舉;卷六至七人物,卷八節烈,孝義,隱逸,仙釋,災祥:卷九至十藝文。
此志實屬續修,書中內容多以明代以後為主。各卷記載簡明,一般均能綜合明代以來之變化,如城池、街巷、村鎮等,使閱者能一目了然。風俗目云:“鹿邑在前代頗稱淳良易治,至明嘉隆間王諫議以為,士尚氣節,民崇禮教,猶有三代遺風。不謂距今百餘年如江河日下,殆不可問矣!雖土瘠民貧,習染如故, 士大夫各立門戶,比相傾軋,至今相沿,竟成牢不可破之局。若夫里巷小民健訟樂斗,連結多伙,武斷鄉曲,橫姿通衢,浸淫滋漫,無所底止。”社會風氣能反映出—代之興衰,此實具有極大價值的社會史資料。
記載最詳者為河防目。鹿邑地處中州東南,地勢低洼,眾流所歸,一遇黃河衝決則溧沒百里;即使淫霜暴漲,亦渺如江湖,故十歲之中不二三稔。前志云:“數有水患,民鮮寧居,由來久矣。 及其涸也,則沮洳中一線涓涓,所謂魚蛤菱荷之饒,舟船商賈之便又蔑有也。”此志於黃河兩徙,由渦達淮,自朱仙鎮至安微亳州段,詳其流經分合匯集,並記載自宋中葉黃河南徙,入淮以趨海,汴宋之間始多水患起,詳其以後水患,於明代最詳。
使人感到不足者,為卷三田賦諸目,編者僅據《賦役全書》錄當時之數額,它皆鮮及。明代一條鞭法定於嘉靖間,正值河南各府州縣修志高潮,以後新志不斷出現,但遍查此等志書田賦的記載卻甚寥寥,此志亦然,
藝文志中保存有嘉靖志德知府李念二十年(1549)序,二十七年(1548)王堯日序,以及淸順治陳王猷序並卷目,此二志今皆不傳,據此可知二志大概。
是志書今存者寥寥,只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三家有藏。

乾隆鹿邑縣誌

乾隆十八年(1753)刊本
乾隆鹿邑縣誌

鹿邑知縣許菼修,査岐昌等人分纂。許菼字酉峰,浙江海寧人,乾隆十年(1745)進士,乾隆十六年(1751)來任。岐昌字岩門,海寧生員。
清乾隆間,明嘉靖王堯日誌與消順治陳王猷志均未佚,至康熙呂志與乾隆初顏懋德志稿更是完整無損,許菼於修此志時,主要據此四家舊典,並參稽經史傳錄,兼以採訪,採錄者分注出處於下,其續者注以“新增” 二字。舊志訛濫者加以芟除,缺略者予以補訂;援古則註明其出處,證今則詳其人之姓名。體例頗覺完整,所續資料亦頗可觀。
目錄:卷首圖經,卷一方輿略,卷二河渠略,卷左建置略, 卷四田賦略,卷五官師略,卷六名宦略,卷七貢舉略,卷八人物略(一行附),卷九列女略,卷十祀典略,卷十一古蹟略,卷十二藝文略、軼事略。
書之特可觀者為方輿略、河渠略、田賦略諸目。方輿略中沿革一目前有表,後有文,甚為清晰。糾前志之誤,而續其無,言多有據。如謂歸德,據《明史》稱嘉靖二十四年改州為府:顏志謂應在二十三年。一年之差竟被識破,何等細緻!風俗目先引康熙呂志,謂百餘年來“里巷小民,健訟樂斗,連結多伙,武斷鄉曲,橫恣通衢,浸淫滋蔓,無所底止。”新增謂“乾隆四年至十六年,屢被水災,老弱死亡,其壯者則好鬥輕生,結為順刀會, 遇事生風。”河南不少方誌均提出明末清初社會風氣變化的憒況。田賦之田畝目記載:此縣明福王贍田共一千九百五十六頃, 上廠縣原管地一百一十六頃,毫州代征今退還地六百三十五頃。 下廠縣征原額地一千二百零五頃余。此一千餘頃田地處卑窪,十年九潦,往往有指不毛之地而納未辟之糧者。另崇藩贍田為九百二十五頃余。近三十萬土地為一姓所占有,而貧者無立錐之地。 河渠略於黃河故道,乾河中之渦河、淸河、黑河以及各支河,敘之較詳,且附以有關文獻資料。
最有意義者,莫過於敘特產:物產目謂“舊日誌不載菸草,此名淡巴菰,據云傳自呂宋國”。明中葉菸草始自菲律賓傳入中國,看起來至乾隆間,河南農村始普遍種植,淡巴菰之名亦進入漢語辭彙中。舊志不載,可能淸初河南農村種植尚少。於軼事略中,謂唐橋店鴨蛋最佳,醃後較江蘇高郵鹹蛋更為鮮美,地方人稱曰唐蛋。另謂瀨鄉老子祠中有紅縹李,一李二色,又有紫石榴、縹杏等特產。
此書見《八千卷樓書目》著錄。

光緒鹿邑縣誌

光緒二十二年(896)刊本
光緒鹿邑縣誌

知縣於滄瀾、馬家彥修,蔣師轍纂。滄瀾宇海帆,山東平度州(今平度縣)人,光緒三年(1877)進士,光緒十六年(1890) 來任,十九年(1893)回任。家彥字芝圃,浙江會稽(今紹興市)人,附生,二十一年(1895)來任。師轍字紹由,江蘇上元縣(今江寧縣)附貢。
清光緒中葉,是縣縣誌失修已一百四十餘年,於滄瀾來任後,邑人多以續修縣誌請,遂開局,延蔣師轍為纂修,商丘梁宗瑋為繪圖。始於光緒二十年(1894)秋,稿成未刊而滄瀾去官。繼任馬家彥復延蔣師轍對志稿再作校正,遂發刊成書,時已至二十二年(1896)秋。
此書為卷十六,為圖五、為考九、為表二、為傳三,而以雜誌終。其目曰:卷一圖,卷二疆域考,卷三建置志,.卷四川渠考,卷五古蹟考,卷六民賦考,卷七學校考,卷八兵事考,卷九風俗物產考,卷十藝文考,卷十一秩官考,卷十二科貢考,卷十三宦跡考,卷十四人物傳,卷十五列女傳,卷十六雜記。後附鹿邑全圖十冊(中星表附),重訂河渠紀略一冊。
河南巡撫劉樹棠謂此志為“信今傳後之善本”(見其序),顯系溢美,但以此言衡書中個別部分,則並非過譽。首為卷一之圖,計總圖一,分圖四,開方計里,以某種符號,於總圖中標出村莊、道路、古蹟、廟宇、橋樑等;分圖主要為河流圖,皆十分清晰。而卷後所附之“鹿邑縣全圖”,多至十冊,其規模之大, 測繪之詳,有圖有太,為此前河南方誌志中獨一無二之作。此出於山東濰縣王仁壽之手,為測繪此圖,他曾走遍四鄉,歷時三月始成。綜上資料可略見百年前此縣地理面貌。至所繪所敘是否皆準確無誤,則可進一步考察。
再為卷四之川渠考,首對境內較大河流如渦河、淸水河等以及黃河故道,進行歷史考察,溯其源面探其流,兼論對民生之禍福。次總結明隆慶以來直至淸光緒間,此縣浚河挑溝情況,卷後所附《重訂鹿邑河渠紀略》一冊,為乾隆二十五年(1700)知縣王世仕所輯,此為康熙四十年(1701)知縣謝乃果《河渠紀略》之續作。謝乃果在官八年,以七年時間率眾共疏大河十六道,舊溝二十道,新溝七十六道。據云鹿邑一縣當時幾無水患。越四十年,歲修未繼,河溝日就湮塞,至王世仕任內,再大規模進行浚修,計開河二十二道,浚溝五十六道。康熙《河渠紀略》已不可見,此則記載甚詳。此種有關農業生產與人民生活的記錄,真正 是方誌中的珍寶財富,惜多數方誌失載。
三為卷八之兵事考,多數方誌皆繫於災祥等目中,亦甚簡略;此獨立成卷,略古詳今,特詳於鹹豐後關於捻軍的紀載,編年紀事,細至月日。傳後行遠,此等資料足以當之。
它如卷五古蹟志之蕪雜,多荒誕,於太清宮(即老子廟)之 記載亦然。卷七學校志不記學校,而專從禮制典章角度連篇累牘敘孔廟,皆為本書之失。
此書除原刊本外,尚有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此書見《清史稿·藝文志及補編》著錄。

光緒鹿邑縣全圖

光緒二十二年(1896)刊本
光緒鹿邑縣誌全圖

傅松齡署檢,王壽仁繪。松齡,本縣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任本志書分修與總校。壽仁,山東濰縣附生。
是圖與同期縣誌有密切關係。光緒十六年(1890)知縣於滄瀾修縣誌,聘榮城孫佩南先生執筆,孫又聘王壽石測繪,壽仁攜筆硯跋涉全縣鄉里三月,草繪成圖,又就正於其師,乃成圖例一卷,圖十冊,另又撰成中星表一卷。嗣後孫以事留泲南事不就, 知縣又改請蔣師轍(紹由,明經)纂輯,二十二年志成。蔣於志中,將孫之圖例大半采入,嫌圖冊過繁,故從割愛,僅刻其疆域總圖。共事諸人愛其圖繪之工,不忍棄置,固以修志餘款付梓別行,並重刻河渠紀略,都為二冊,此一冊為圖,不含河渠紀略。
此全圖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卷,有總圖、分圖,總圖均採取畫方計里法。總圖每方十里,分圖每方一里。十卷共八十頁為一冊。圖例為疆域、山嶺、水道(橋樑、堤堰附)溝渠、市集、鄉村、汛、鋪舍、古蹟。其分圖不以行政區劃,而以東西南北。據其跋云:”圖用鳥里開方,故以習稱路伍計之,往往而絀落其位置,村落遠近左右時有出入,所繪溝渠較之新修志圖為簡,較之《紀略》則更簡矣。蓋紀略成於浚渠之年,圖本於採訪鱗次之冊,是圖由茂才(佩南)所目擊者繪之,則有漏而無增。”需合圖、新志、紀略三書取證觀之。
但由於是圖為親見當時實際情形而繪,故有其獨特的意義。
是圖後附《鹿邑縣日出入晝夜昏旦中星表》按二十四節氣詳細記載推算。有一定參考價值。
是圖現藏中科院歷史所圖書館,河南省社科院圖書館有複印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