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聞著臭,吃著香,一頓不吃饞得慌。”這就是徐州的鹽豆子:臭中有香,回味無窮。
鹽豆子為什麼能形成“臭中有香”的獨特風味呢?因為黃豆在發酵過程中生成了一種能產生蛋白酶的黴菌,黃豆中的蛋白質被其分解為多種胺基酸,鮮香的滋味是在胺基酸和鹽的鹹味、其他調料的味道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臭味並不是黃豆受細菌污染後腐敗變質所致,而是分解出來的胺基酸中有一種硫胺基酸,它會進一步分解產生帶臭味的硫化氫氣體,這也是鹽豆子“臭”的來源。
與很多地方小吃一樣,鹽豆子也擁有自己的民間讀本。相傳楚漢相爭時,有一次劉邦攻打項羽,項羽方缺鹽,士兵們只好將黃豆煮熟放入蒲包,退守到東海邊。兩天后士兵實在太餓就打開蒲包,發現黃豆已長滿粘絲,情緒非常沮喪。有的士兵捨不得將腐壞的黃豆丟掉,就把鹽、辣椒與黃豆拌在一起,一嘗之下竟然鮮香無比,其他人份份效仿,交口稱讚,並且將其取名為“霸王豆”,一時竟然成為軍中主菜。劉邦擊敗項羽後獲得了很多戰利品,大宴群臣時,除了各種美味佳肴之外,還上了一盤霸王豆。酒過三巡,劉邦大笑道:“項羽雖然號稱西楚霸王,勇猛善戰,不過小菜一碟,大丈夫當食之。”言罷,吃了一大口鹽豆子,群臣也跟著吃了起來,很快一盤霸王豆就被吃光。後來這道菜傳到民間,成為徐州老百姓餐桌必備的小菜。老百姓為了表示對西楚霸王項羽的尊敬,把名字改成“鹽豆子”。
鹽豆子的製作過程簡單,只有洗、泡、煮、發酵、加料、曬、儲存等幾個步驟,整個過程約需10天時間。
製作
1.將洗乾淨的黃豆 (約5千克,最好用當年新品) 浸泡12小時,入鐵鍋中煮至熟透 (要求熟、爛且顆粒完整) ,撈起瀝乾水分,趁熱放入蒲包或醃菜的罈子里,外面用一層稻草或薄棉捆好密封,放在溫暖乾燥處進行捂豆 (即發酵) 。溫度應保持在20℃~27℃之間,夏、秋需要2到3天,冬、春一般約為4至5天,直至捂出白而帶綠的粘絲即可。
2.把捂好的黃豆倒入盆中攤開,放入鹽200克、花椒粉25克、八角粉25克、辣椒粉250克、細薑絲150克 (如喜歡吃麻,可以多放點花椒粉;喜歡吃辣,就多放點辣椒粉) ,用筷子反覆攪拌,使之均勻,放到陽光充足的地方晾曬4~5天,最後放入壇中密封儲存即可。
3.開壇食用時,放點香油或花椒油,味道更好。如果用徐州人愛吃的一種麵食——烙饃卷食,風味更佳。
鹽豆子的製作受到季節的限制。因為在晾曬過程中,鹽豆子直接接觸外界,常常會受到細菌、灰塵、蒼蠅的侵擾。在徐州,家家戶戶製作鹽豆子時多選擇陽光明媚、氣溫還比較低的初春,可以保證鹽豆子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