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康土斷

東晉鹹康七年(341)四月,晉成帝下令實行“土斷”。西晉末年,中原戰亂,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東晉政權,北方王公士庶紛紛南下僑寓江左。流寓的僑郡縣境界無定,並享有優惠的租稅徭役政策,北來僑民漸獲安定,生產亦得到發展。但僑人居處分散,版籍混亂,難以管理,且士族廣占田園,嚴重影響了朝廷財政收入。為此,晉成帝下詔實行土斷之制,命令廢除僑置郡縣,王公以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土著為斷,將其戶口編入所在郡縣,注入白籍,以示與土著黃籍區別,加強了對僑人的戶籍控制。實行土斷,設立白籍之後,官府根據戶籍賦稅,徵兵役,致使僑人負擔加重,破產者甚多。

為逃避賦役,有的僑人隱匿不報戶籍,有的則向世家大族尋求庇護。鑒於此,桓溫在興寧二年(364)三月一日下令,搜查世族庇護的僑人,史稱庚戌土斷,也就是東晉第三次土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