鸇州城

說鸇陰,不能不說到平涼郡,因為鸇陰是隋以前歷代平涼郡的郡治。 胡註:“平涼城,在漢安定鸇陰縣界。 ”即鸇陰縣有城另名平涼城。

鸇州城

靖遠縣(現在的平川區)水泉鎮牙溝水村水頭社東面。
為什麼稱鸇州城呢?一說,“鸇”是水名,即附近的牙溝水。因城在牙溝水之北面,古有山南水北為陰之說,故名鸇陰。《中國歷史地圖集》標明,今黃灣三灘之間的黃河名為鸇陰河。在漢朝時,還沒有黃河這個名字,統稱為河水,截段為名,故此段為鸇陰河,據考也與鸇陰城有關。一說,“鸇”是生活在韋精山中一種鷹屬猛禽,韋精山是否叫過鸇陰山,史無記載,而黃河流經韋精山之陰(西面),故名鸇陰河。鸇陰縣、鸇陰口皆由此得名。馬毛山、萬斛堆也是鸇陰縣境內的地名,北魏以後,鸇陰改稱會州,鸇陰之名逐漸消失,至今旱平川只留下了一座老百姓叫做“纏州”的古城遺蹟。“纏” “鸇”為音韻學上的一聲之轉,即是zhan,史籍上從沒有“纏”州之說。東漢永初五年(公元111年)祖厲、鸇陰,改屬武威郡時。曾有鸇陰由鶉陰改的記載,可能是訛誤或假借。
說鸇陰,不能不說到平涼郡,因為鸇陰是隋以前歷代平涼郡的郡治。平涼郡何時所置,乾隆《甘肅省通志》及嘉慶時編纂的《大清一統志》都記為“太元中置平涼郡”,太元是東晉孝武帝的第二個年號,太元元年即前秦苻堅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其年前秦攻涼,張天錫降,前涼亡。苻秦遷涼州豪右七千餘戶到關中。前秦滅涼,苻堅在十年間所向無敵,統一北方,置平涼郡以記功,是很合理的。且鸇陰原隸武威郡,與前涼隔河相望,苻秦大兵集結於鸇陰,渡河西進,勝利後,置郡以記功,且留軍駐屯,徙戶口以充實郡治,由此起到加強河防線守備,監視新降附的前涼地,以便解除西顧之憂,南下併吞東晉,以完成統一全國大業之目的。太元八年(公元383)五月,苻堅即動員傾國之力南下伐晉,淝水之戰,前秦土崩瓦解,即不可能再去置郡。由此推斷,平涼郡之置當在太元初。

歷史記載

據《資治通鑑》,太元十一年(公元386)秋七月,“秦平涼太守金熙、安定都尉沒弈於與後秦左將軍姚方成戰於孫丘谷,方成敗。”亦可為平涼郡置於太元初之佐證。鸇陰、祖厲二縣,東漢改隸武威郡。三國時,二縣屬魏之武威郡。太元元年,苻秦步騎13萬臨西河,伐張天錫。自青石津、河會城、石城津渡河,以上渡河點都在金城河範圍之內,無有祖厲、鸇陰口渡河的記載,因五年前,苻秦大兵已擊敗乞伏司繁,部分大軍已渡過黃河駐屯於度堅山、度堅城一帶,故沒有鸇陰口渡河的記載。直至北魏,鸇陰還是平涼郡郡治,鸇陰、祖厲二縣亦由此脫離了涼州武威郡。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姚萇乘苻堅敗亡,建立後秦,率軍入安定,“擊平涼胡金熙、鮮卑沒弈於,大破之。”平涼郡歸於後秦(《晉書·載記第十六》)。太元十四年,苻登又攻擊姚萇將吳忠、唐匡於平涼,克之。以尚書苻碩原為前秦將軍,滅羌校尉,戍平涼。登據苟頭原以逼安定。太元十九年,苻登為姚萇之子姚興所敗,安定失守,遂奔平涼。胡註:“平涼城,在漢安定鸇陰縣界。”《地形志》亦謂“有平涼城”。正光五年(公元524),莫折念生寇涇州,敗魏光祿大夫於平涼東,胡注又謂:“魏置平涼郡,治鸇陰縣,有平涼城。”即鸇陰縣有城另名平涼城。平川區旱平川有鸇州城遺址,即漢鸇陰縣治,其城北控萬馬泉,西通亥剌河,惟東南二面可直通城內。鸇州城遺址以西50米,有古城遺址,俗曰“柳州城”,其築城之規模更勝鸇州城(見《白銀市志》),實即平涼城,胡注“鸇陰縣”、“平涼城”蓋指此而言。西夏時“以堡寨號州”,將平涼概稱為“涼州”,俗訛音為“柳”州,乃一音之轉。
總起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鸇陰縣因控制河西與關中的交通要衝,為兵家所必爭,控制了鸇陰,即據有平涼郡,進可以圖安定、涇陽、隴西、長安,退可因河自守,故戰事較多,易主頻繁,前後為鮮卑禿髮氏、西晉、鮮卑乞伏氏、前秦、後秦、南涼、大夏、北魏、西魏、北周所據有。
鸇州城今位於109線1549公里處西側20米。翅略呈長方形,東西長305米,南北寬247米,根基厚11米。城牆久廢,東城牆夷為平地,東南城門遺蹟尚存。餘3面城牆殘址尚清晰可辨。1979年,靖遠縣列為縣級文物保護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