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隴鄉

鶴隴鄉

鶴隴鄉是潮安縣鳳塘鎮最大的自然村落,俗稱後隴。鶴隴鄉分為東和、盛戶、西和、新和、和安五個村。“後隴紅心番薯”、“後隴糖獅”名聞遐邇。鶴隴鄉始創於南宋,也是潮州蘇姓的發祥地,至今仍較好地保存一些古蹟。

歷史沿革

鶴隴鄉至今保存較好的古蹟有被譽為“古建三寶”的古祠、古寨、古廟以及古墓、古樹,這在全市農村的自然村落還是少見的。

古祠位於東和村,是三座並排的“三壁連”祠堂,中間為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蘇氏大宗祠(“著存堂”),兩側為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的小宗祠(“明薦堂”,左側)、巨川公祠(“永思堂”,右側),祠區總面積為288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610平方米,廣場1270平方米)。就其建築布局和規模而言,潮州罕見。

古祠中座為三門三進,左右座為一門二進,基本保留潮州祠堂建築形制,屋脊為硬山頂,上有嵌瓷,楹柱均為木石結構,屋架為三 五木瓜,飾以木雕;整體建築逐進升高,各進之間有天井,保持著古樸、典雅、明亮的風格。在小宗祠內還保存著建於天井的三門四柱石“儀門”,門額刻有“敬宗牧族”和“尊仁安義”,門聯為“鶴滿羽毛,九皋長鳴聲聞遠,隴綿瓜瓞,一本發孳生昌。”是該鄉清翰林蘇彤紹之門生,曾任宰相的于振所題。

風景名勝

由於鶴隴鄉於明清時曾有吏部主事蘇志仁(“潮州七俊”之一)、翰林院庶吉士太子太保蘇彤紹等名宦,因此在祠前廣場上曾立有12對旗桿石和“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石碑。

古寨為位於和安村的和安寨,這是一座平原特有的方形寨,寬深各為110米,總面積12100平方米。和安寨始建於清順治三年(1646),據說是鄉中18戶富戶為防盜匪而興建的,寨內的布局為三街六巷十八座厝,具有中原村寨建設的特徵,現保存基本完好;寨中東側還有清康熙年間蘇彤紹所建的官廳,雖歷經滄桑,但基本格局和結構仍保存。

和安寨牆高5.5米,厚0.5米,為灰砂夯成,堅固異常,至今無一處崩圯;寨四周原建有4個“寨耳”(方形,類似敵台,可了解寨外敵人動靜),現尚存2個。全寨只開一門(後因生活方便需要在西北側另開一門);寨門在寨牆向前突出14米,類似瓮城;門呈拱形,上書“和安寨”落款“丙戊仲春晉陵楊球書”(清順治三年,楊球為潮州知府)。大門為鹽柴製成,厚約0.1米,可防火,大門內還有3個內門,可謂層層設防,因此曾有盜匪圍攻不下。

和安寨環境優雅,寨周圍很少其他建築物,寨前有廣場、溪塘,溪塘繞寨三面,特別是寨左側和寨後有十幾棵古老蔽日的大榕樹和龍眼樹,形成一片避暑勝地;寨的另一側則有小花圃。這一環境,在我市現存古寨中是少有的。

古廟(伯爺廟)俗稱“大帝廟”,位於後隴山大脊嶺東部山麓(俗稱“飯包山”),相傳為創鄉時所建(宋寧宗嘉泰年間),內祀春秋戰國時晉國名臣介子推(介子推於晉文公重耳逃難時曾刈股伺君,但晉文公登位後,忘記封賜,介子椎與母避入山林,後晉文公屢封不至,遂放火燒山,企圖逼其出來,但介子椎背母抱樹寧被燒死而不出,晉文公追悔莫及,用殘餘樹頭做成木屐常穿,以作紀念,後人也作為神祭祀)。介子椎鶴隴蘇氏子孫尊稱為“伯公爺”。

古廟高、深、寬均不足2米,由4塊整石組成,上蓋琢成屋脊。廟前有二棵歷幾百年的古榕樹,形成一個占地1600平方米的風景區。古廟也是著名的民俗活動“糖獅大會”所在地。著名“紅心番薯”也產於廟前一小片地。

古墓位於盛戶村內,為鶴隴創鄉始祖蘇資始之墓,墓地占地133平方米,陵園500平方米。墓碑由三塊花崗岩石連成筆架形,主碑高2.82米,寬1.30米,上方有陰刻“宋”字及墓主姓名,左立碑陰刻“大明嘉靖丁酉年孟春正月吉日”,右碑為“十四代孫知蕭縣子受等重修”。

古墓的基本形制為明代,但主碑及墓床應為宋墓的遺存。據介紹,此墓尚未發現被盜或發掘痕跡。

古樹稱“必烈樹”,位於西和村伯爺宮巷,相傳為創鄉所植,這裡也是創鄉時的聚居地,故稱“必烈下”,現仍保存以必烈樹為中心的東西南北四條巷民居建築。“必烈樹”雖歷幾百年,由於地方狹小,影響生長,現樹幹圍長約2米,樹高近6米。“必烈樹”夏花秋實,果酸甜,該樹現建有“蓮花墩”予以保護。“必烈樹”究屬何科,學名是什麼?目前還是個謎,據說潮汕僅有二棵。

文物古蹟是發展旅遊的主要依託和載體,鶴隴鄉的古蹟不僅具有人文內涵,而且有較好的自然景觀,只要加以整理和宣傳,將是周邊城鎮假日游的一個好去處。

鶴隴大宗祠

大宗祠(堂號著存堂)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祠址屬靈蛇寶地,與龜地祖墓龜蛇際會,分金座西朝東,為三大門三階進,逐進升高,兩進之間有天井的格局.硬山頂屋脊上,飾以嵌瓷吉祥圖案.楹柱、抬梁與穿斗為木石結構.“三五木瓜”式屋架上各穿外掛程式均飾以精細的浮雕或鏤雕.宗祠正門門楣上方刻有“大宗祠”三個大字.古樸典雅,雄偉壯觀.宗祠內分南、北、中三龕,中龕供奉蘇氏鶴隴(古稱和俗名為後隴)衍派開族偉祖孟容公及魯詹公、資始公等先賢之牌位.孟容公字本桂,號象侖,生於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十二月十六日,卒於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9公元1160年)六月初二日,系河南固始縣南遷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屬廈門市)永豐鄉的蘇氏葫蘆山(簡稱蘆山)八世祖, 北宋哲宗朝宰相、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蘇頌之孫,原在興化府(治所在今福建莆田興化,後移莆田)任右修職郎、兩浙路轉運司幹辦公事,居莆田白石鄉涵頭(亦名潭頭)村, 南宋高宗年間官遷潮州府任宣教郎,暫居府郊北門外官邸.

孟容公長子、承事郎嚴州觀政蘇茂,號魯詹始遷入鶴隴村,孟容公遂被尊為蘇氏鶴隴一世祖,後世子孫又先後分衍到州縣內的楓洋、白塔、湖廈和現屬汕頭市、揭陽市和汕尾市的30多個村以及海內外其他地方開基,家族繁榮昌盛,族親近二十萬眾.大宗祠即為整個衍派的總祠.本衍派開族以來,人才輩出,各代朝官為:宋代8位;元代2位;明代13位;清代36位,共59位.其中僅明清兩代的顯要朝官就有工部虞衡司主事蘇光、大理寺卿(相當今法務部長,一說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蘇志仁(明代潮州府前七賢士之一)、翰林院庶吉士、太子太保蘇彤紹等.因而, 蘇氏鶴隴衍派成為群星閃爍的名門望族.大宗祠大門兩側一對石鼓和祠前兩旁十二對石旗桿便是象徵朝官祠第.按禮制,朝官從大宗祠前經過,文官下轎,武將下馬,以示敬意.

大宗祠建成至今近六百年,建築物自然風化,年久失修.尤其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人所共知的原因,大宗祠備受摧殘,尤以木雕為甚.祠內神龕、先祖牌位、題字牌匾等珍貴物品被當做“四舊”掃蕩殆盡,宗祠面貌皆非.宗祠前方的玉帶溪也因積淤而斷流,靈蛇困死,寶地受損.

民俗活動

鶴隴最出名的莫過於“後隴紅” 其“神前”最出名的莫過於“大糖獅”鳳塘鶴隴,過去每年農曆二月初一游神賽會,熱鬧非凡,如今家家戶戶仍依照舊俗,在大公廳或祠堂前擺著豐盛的祭品祭祖,這豐盛的祭品一擺數天,為防止祭品腐爛變質,世代相傳以蔗糖和花生米製作為五牲等物,而以武夷的糖獅最具代表性地展現民間藝人的智慧和手藝。因此,每當節日一到,親戚朋友紛紛從四鄉六里向鶴隴鄉湧來,走街串巷,對幾十桌各有千秋的神前祭品加以觀賞品評,年年如是,歲歲依舊,因此鶴隴糖獅遠近聞名。  糖獅和五牲的製作充分體現鶴隴人的心靈手巧和豐富的藝術創造力,它獨具特色,鄉土氣息濃郁,令人看後讚嘆不已。 鶴隴紅心甘薯(後隴紅肉番薯) 鶴隴紅心甘薯原產潮安縣鳳塘鎮鶴隴村,其歷史悠久,自明代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栽培歷史,是一個典型的地域性品種。該品種屬長蔓型,心葉紫紅色,葉片呈心形,莖蔓堅實,較抗病蟲害,適應性強。薯塊肉質優柔、細膩甜滑、熟而不爛,食味品質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