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
漠漠春蕪春不住 ,藤刺牽衣,礙卻人行道 。偏是無情偏解舞,蒙蒙撲面皆飛絮 。
繡院深沉誰是主 ?一朵孤花,牆角明如許 !莫怨無人來折取,花開不合陽春暮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鵲踏枝:詞牌名。即“蝶戀花”,又名“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漠漠春蕪:茫茫一片春草。漠漠:廣漠無邊的樣子。春蕪:春草碧綠貌。春不住:春去了。
③礙卻:妨礙。
④蒙蒙:一作“濛濛”,雨雪雲霧迷茫的樣子。此處指飛絮漫天飛舞。
⑤繡院:指有花木的院子。
⑥明:指花開的耀眼。如許:這樣。
⑦不合:不該。陽春:溫暖的春天。
白話譯文
儘管廢園之中,一叢叢的野草在春天裡生機盎然,卻也不能把春光留住,那野藤荊棘侵占了路徑,妨礙著行人的步履。不懂得性情的柳絮偏偏在隨風起舞,密集地,輕輕地拂落在人們的臉面上。
誰是這華美寬大庭院的主人?一朵孤單卻明艷的鮮花正在牆角里盛開。可不要怨無人來摘取它,因為它開在春暮,可真不是時候啊!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年)六月(一說這首詞作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或道光二十年(1840年))。經世致用,原是龔自珍青年時期即深懷的抱負,他的外祖父段玉裁也時以“努力為名儒,為名臣,勿願為名士”戒教之。然而時代卻無情地偏偏要陷其於至多只能做“名士”的境地,龔自珍是慨然而憤懣了。對社會人生的感受和認識,首先來自人才選拔的科舉制給予他的刺激。自幼即博通多才的龔自珍,嘉慶十五年(1810年)應順天鄉試竟只中了個副榜,三年後再試又落榜,嚴峻的現實使敏銳于思的年輕的龔自珍省悟到時世與人才之間無可調和的衝突。這首《鵲踏枝》就寫於這一時期這樣的心境中。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是詞人對眼前廢園有所感觸,有感而發,但並不拘泥於眼前廢園,而是寓情於景。詞中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命運共通。
起句“漠漠春蕪春不住”,廣漠的園地上一片荒蕪蕭索,春日的芳華已消逝褪盡的景象。“藤刺牽衣,礙卻人行道。”而那些“藤蔓”——昏庸的王公大臣及其幫凶的文人們,卻處處牽制,阻礙著維新改革者的道路。“偏是無情偏解舞”。“舞”在此處有雙關作用。一是代表那些昏庸的王公大臣們紙醉金迷,酣歌漫舞;二是指行人之舞,即改革維新者前進的步伐。二“舞”是對立存在的。“蒙蒙撲面皆飛絮”,說明維新改革者的道路坎坷,詞人怒斥群醜,悲憤之勢已出。
下半片的“繡院深沉誰是主?一朵孤花,牆角明如許!”一朵明麗的孤花在荒蕪的廢園中寂寞地開放,無人培護,無人欣賞。突出了它獨立荒園,孤芳高潔的品格。花與詞人的心境融合無間,靈犀相通。結尾“莫怨無人來折取,花開不合陽春暮”,是安慰孤花,亦強作自解,以孤花自喻。詞人透露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淒涼,同時又以身不逢時而自我寬慰。
這首詞寫得十分蘊藉含蓄,深意在所描寫的景象之外。詞刻意描繪廢園春景,是要讓讀者看到一幅時代的政治畫圖,就是清王朝在那些“藤荊”之類的奸佞之臣當權下,正走向末路和敗亡。詞人也強烈感受到時下政治的腐時,深深地為國家民族的前途而憂慮。“繡院深沉誰是主”,“繡院”暗喻的是當時的清王朝,這一句還包含了詞人盼望“聖主明君”招攬人才,改革時政,振興國運的懷抱。詞的最後幾句,則是詞人以花自比,抒發的是空懷救國救民之才而無法施展的人生感慨。
名家點評
安慶市教育局副局長吳功華:全詞以鮮明的形象、強烈的對比手法極寫廢園荒蕪淒涼的景象:野草叢生,藤刺擋路,飛絮撲人,庭院深沉,孤花無主而獨放。顯然,廢園意象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詩人當有所興寄。以廢園比作當時衰落的清帝國;繡園深沉似指當時整個死氣沉沉、萬馬齊喑的國家,而不合時宜偏要獨自開放的明麗的孤花,便無疑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全詞透露出一種清醒的孤獨感,一種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失落感和深深的興亡、盛衰之感。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號定庵,又號羽璐山民,晚清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詩人,他也是近代改良主義、啟蒙主義的先驅者。出身於官宦、學者家庭;中迸士後,曾任內閣中書、禮部主事等職。他支持林則徐禁菸,力主加強戰備,反對君主獨裁。為文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詩尤瑰麗、奇肆,別開生面,代表作為《己亥雜詩》。有《龔自珍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