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技術
孵化前的準備
孵化室在使用前應先清掃、消毒,通常與孵化機的消毒同時進行,入孵之前應對孵化機作全面檢查,包括電熱裝置、風扇、電動機、控制調節系統、機器的密閉性能、溫度計等。檢查完畢後,即可接通電源,進行試轉,觀察有無異常情況,然後調試好孵化機的溫度卡溫度穩定後方可入孵。
種蛋入孵
種蛋入孵,最好不要從貯存室取出後馬上入孵,應先進行種蛋的預熱處理,冬季和早春氣溫較低時,入孵前將種蛋放在孵化室內4~6小時,最好放到22~25℃的環境下預熱。鵝蛋比較大,在裝盤時適宜於平放,有利於胚胎髮育,入孵時間以下午4時後為好,這樣大批出雛的時間在白天,工作比較方便。
照蛋
一般的孵化期內應照蛋3次。
轉盤
如果採用機攤相結合的孵化方法,二照以後可將胚蛋轉至攤床上繼續孵化。
如果採用全程機器孵化,到28天時,將蛋架上的蛋盤抽出,移至出雛機內繼續孵化,提高機內相對濕度,停止翻蛋,準備出雛。
轉盤時間視胚胎的發育情況而定,如在有50一60%啄殼。轉盤較好。
出雛
出雛前應準備好裝雛鵝的竹匡,筐內應墊上墊草或草紙,一般每隔3一4小時撿雛1次。撿雛動作要求輕、快。先將絨毛已乾的雛鵝迅速檢出再將空蛋殼撿出,以防蛋殼套在其他胚蛋上使胚胎悶死。少數出殼困難的可進行人工助產,出雛期間,不應頻繁打開出雛機,以免影響機內的溫、濕度。
停電時採取的措施
一般大規模的孵化廠應備有專門的發電機。如沒有備用發電機,應根據停電時間的長短、胚齡的大小用室溫高低採取相應的措施。如在早春室溫低,可用生火來提高室溫、每半小時人工轉動風扇一次,使機內溫度均勻,否則,熱空氣聚積於機內上部導致上部過熱下部過涼;若胚齡高,自溫能力強,應立即打開機門散熱,每隔1小時翻蛋,以免種蛋產生的熱量過多;停電時間較長時,特別是胚齡小的蛋,必須設法加溫,改變孵化形式,胚齡大時可轉入攤床進行孵化。
飼養方法
育雛 育雛前期(0-21日齡)精料和青料比例為1:2,21日齡後比例為1:5.青料可用青菜切細,精料在育雛頭3天主要是米飯,以後慢慢用配合料,1周后全部用配合料,10日齡後用部分切碎牧草代替部分青菜,15日齡完全餵以牧草加上自配飼料。其飼料配方為:玉米粉粒45%,米糠15%,麩皮10%,豆粕22%,魚粉4%,骨粉1.5%,貝殼粉1.6%,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添加劑0.5%,食鹽0.4%。
半開放式(灘涂)圈養 養鵝專業戶普遍利用原有廢棄的舊房屋或者自製簡易棚舍,周圍用竹籬笆或粗網圍護飼養。另外將棚舍建在河邊,沿河圍養也是一種方式。一般採用1日飼餵4次,其中晚上加餵1次。餵料時可把牧草切碎後和精料分開放在不同的食槽內,做到“先精後青”飼喂,以避免鵝專挑青料而少吃精料,既滿足了鵝對營養的需要,又可防止吃青料過多而拉稀。
溫度要求
溫度是育好雛鵝的關鍵環節。養鵝育雛溫度要求:
1-3日齡舍溫28-30℃;
4-10日齡舍溫25-28℃;
11-20日齡舍溫20-25℃;
21-30日齡舍溫18-20℃,並逐漸過渡到自然溫度。
實際養鵝生產中可據雛鵝的動態、叫聲和吃食狀況來判定溫度的高低,並作相應調整。溫度偏低時,鵝群擁擠打堆、不吃食、叫聲低沉而長;溫度過高時,鵝群散開,遠離熱源,張口呼吸、喘氣、飲水增加,叫聲尖短;溫度適宜時,雛鵝均勻散開,安靜,活動自如,吃食、叫聲正常。
疾病多發原因
養鵝生產中,防治鵝病是保障養鵝發展的重要問題。雛鵝抵抗力較弱,易感染各種疾病。現將雛鵝疾病多發原因分析如下:
一、疾病傳播因素
購進雛鵝時缺乏健康分級標準、鵝舍布局與建造不合理,用具、飲水等不符合衛生標準,飼養人員技術水平不高,不重視疾病的預防和衛生消毒工作,致使病原微生物乘虛而入。
二、疾病防制因素
新發病和中毒病增多,給防治工作帶來了難度。鵝用生物製品少,預防工作不到位,疾病逐漸多發。病原毒株不斷變異,造成防疫失敗。寄生蟲病的侵擾。
三、飼養管理因素
①飼養規模加大,管理水平跟不上
養殖方式向大批量、規模化、舍飼為主的方式轉變,但在管理上仍按幾十隻鵝的方式進行,結果鵝舍溫度、濕度難以控制,密度過大,鵝發生啄癖;料槽、水槽不足,吃喝不均勻,生長不齊;墊料更換不及時,通風不好,引起呼吸道病和球蟲病等疾病;消毒不徹底,造成疫病發生和流行。
②飼料不合理
鵝喜素厭葷,既愛戲水、洗毛,又喜乾、厭濕,且耐寒怕熱,喜群居,喜歡鬆散、怕擁擠。但一些農戶的飼養往往很隨意,比如,有的採用肉仔雞料或蛋雞料或豬全料等餵鵝,這樣就會造成營養失衡(過剩或不足),從而引起疾病。有些養鵝戶自配飼料時,常將食鹽量加大,結果造成食鹽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