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鵝的生理特點
初生雛鵝個體小, 絨毛稀少, 保溫能力差, 對外界溫度變化等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 尤其是怕冷、怕熱、怕潮濕。在培育中要做好人工保溫。鵝消化道的容積較小, 消化能力差, 食物通過消化道的速度快, 在飼餵時要少餵多餐, 餵給易消化的飼料。雛鵝的新陳代謝旺盛, 生長發育很快, 一般到20日齡時的體重可達初生重的10倍左右。故育雛時應儘早及時給雛鵝飲水、餵食和餵青, 供給較高營養水平的日糧。20日齡內的雛鵝, 當溫度稍低時就易發生扎堆現象, 常導致擠壓傷亡。因此育雛時應精心管理, 掌握好育雛溫度和適宜的飼養密度。
育雛前的準備
首先按不同鵝種的不同需要備足飼料, 特別是按計畫安排好青飼料的供應, 可人工種植各種牧草、蔬菜等; 其次做好圈舍用具和墊料的準備, 圈舍要求保溫良好, 空氣流通, 有充足飼養面積, 並按防疫要求做好圈舍用具的清洗消毒工作。同時, 還必須考慮放牧的場地和鼠、犬等獸害。
雛鵝的選擇
優良的雛鵝必須出殼準時 ( 即在29. 5 ~ 31 d以內出殼的雛鵝) , 過早出殼, 身體弱小。31 d以後出殼的雛鵝, 一般都是人工助產的雛鵝, 身體弱小, 成活率低。優良的雛鵝臍部收縮良好, 周圍無血斑和水腫, 臍帶乾硬或脫落, 腹部要求收縮良好, 手觸有彈性和柔軟感。外觀看眼有神, 叫聲有力, 放在手中有重量感, 若放在手中像團棉花, 這樣的雛鵝難養活。手提嗉囊部兩腳能迅速收縮, 手指引誘反應靈敏, 有啄指欲, 且啄指有力。所有選擇的雛鵝必須是進行過免疫注射或父母代進行過防疫注射。
雛鵝的飼養
飼養方法
雛鵝第一次飲水稱為“潮口”, 一般先“潮口”後開食, 出殼後的雛鵝絨毛已乾且能行走自如, 有啄手指和啄墊料的現象時, 就可以開始“潮口”。可用水盤或飲水器將雛鵝嘴壓到水盤裡調教飲水, 飲用水必須是溫開水 ( 以25 ℃ 為宜) 。開食飼料多用拌濕的配合飼料, 或用清水淘洗過並浸泡晾乾的碎米。方法是將飼料撒在塑膠布上, 任其啄食, 並將洗淨晾乾切成細絲狀的菜葉、嫩草、苦蕒菜等青綠料撒在塑膠布上, 或撒在鵝身上, 引誘鵝採食。約30 min後, 把雛鵝捉回筐內保溫。雛鵝能正常採食後, 飼料要用特定用具裝餵, 防止飼料污染。1 ~ 3 日齡吃料較少, 以後逐步增加。在這段時間可以不餵青飼料, 以後逐步增加。
餵料方法和日糧搭配如下: 0 ~ 7 日齡自由採食, 白天夜間都給料; 8 ~ 14 日齡的雛鵝, 消化和食慾增強, 每天可餵6 ~ 8 次, 其中晚上2 ~ 3 次, 日糧配合比例青料60% ~ 70% , 混合料40% ~ 30% , 逐步減少夜間餵料, 直到14 日齡夜間不餵料、不餵水; 15 ~ 22 日齡的雛鵝, 可逐步減少飼餵次數, 每天5 ~ 6 次, 日糧配合比例青料80% ~ 90% , 混合精料20% ~ 10% ; 23 ~ 30日齡的雛鵝, 消化吸收功能已初步建立, 對環境的適應性已增強, 每天飼餵次數可達3 ~ 4 次, 日糧配合比例青料90% ~ 92% , 混合精料10% ~ 8% 。
雛鵝飼養應注意的事項
( 1) 飼餵做到定時、定量, 少餵勤添。由於雛鵝體重輕, 身體弱小, 食量少, 消化機能未健全, 故15 日齡內以餵八成飽為宜, 切忌時飢時飽, 防止引起消化障礙。初生雛鵝按飲水 ( 用25 ℃ 溫開水, 忌用冷開水) —餵料—餵青料方式進行。
精料變化必須由熟到生、由濕到乾、由軟到硬。碎米由浸泡到浸水到不浸水, 配合料由濕到乾, 米飯由熟到生, 使鵝有一個鍛鍊適應的過程。隨著日齡的增長, 消化機能提高而逐步改變飼餵方式, 否則, 易引起消化障礙, 出現生長停滯。更換飼養場所最初幾天內禁止更換飼料, 待適應新的環境後可逐漸更換飼料。
( 2) 開始飼餵青綠飼料時應細嫩多汁, 以菜葉、萵苣葉最佳, 洗淨晾乾後切成細絲狀。
( 3) 飼料必須清潔新鮮。凡是腐敗變質的飼料, 不能用來餵鵝, 否則會引起腸炎、消化不良或其他疾病, 嚴重者會引起死亡。
( 4) 潮口時間多在出殼後24 h左右進行。初產蛋所孵的雛鵝, 以出殼後36 h開食為宜, 經產蛋所孵的雛鵝, 可在出殼後24 h內開食; 體型大, 健狀的雛鵝, 可適當提早開食; 體型小, 孱弱者, 應適當延遲開食時間。開食時間為1 h。
( 5) 注意補給礦物質。礦物質對於雛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它有助於骨骼的生長, 防止軟骨病發生, 故應在飼料中加入2% ~ 3% 的骨粉或蛋殼粉、貝殼粉以及0. 5% 的食鹽。如舍飼時, 還應在舍內設定沙盆放上沙粒, 讓其自由採食。沙粒如同牙齒, 起到機械磨碎食物的作用。
( 6) 餵飼時注意採食情況, 若個別體弱雛鵝採食較慢時, 應分開飼養, 以達到雛鵝生長發育的整齊。
飼養管理
0~21日齡雛鵝的飼養管理
1、開食
雛鵝的潮口與開食雛鵝出殼後的第一次飲水俗稱潮口,第一次吃料俗稱開食。開食時間是否適宜,直接關係到雛鵝的生長發育和成活率。雛鵝出殼24h左右,當大多數雛鵝站立走動、伸頸張嘴、有啄食慾望時,就可進行潮口。
具體方法:將雛鵝放入籃中,將鵝籃浸入清潔的淺水中(以不淹到雛鵝的頸部為宜),讓雛鵝自由活動和飲水3~5min,然後,將鵝籃提出水面放到溫暖的地方,讓鵝理乾絨毛。也可在室內用小盆盛水潮口。經幾次調教,便可以自由飲水。天氣炎熱、雛鵝數量較多時,可人工噴水於雛鵝身上,讓其互相吮吸絨毛上的水珠。或用飲水器直接給雛鵝初飲;初次飲水可以刺激雛鵝的食慾,促使胎糞排出。
潮口後即可開食。開食料採用青飼料如苦蕒菜、萵筍葉、黑麥草等,將其洗淨切碎,與碎米、米飯或全價配合小鵝料拌在一起開食。精青飼料1~3日齡按1:3,4~10日齡1:10,10日齡以上按1:15的比例摻合。每日飼餵的次數按日齡的增長適當提高,1~4日齡每天飼餵5~6次,4~10日齡每天飼餵6~8次,10日齡以上再從每天5~6次降至3~4次正常餵養。飼料的變化由熟到生、由軟到硬,慢慢過渡,不可突然大幅度變化。飼餵方法應採用“先飲後喂,定時定量,少給勤添,防止暴食”。雛鵝以開食後的第2天起便可按時飼餵。3日齡後適當補飼砂礫,以幫助消化。從11日齡起可開始適當放牧,飼料以青綠飼料為主,精料逐步從熟餵過渡為生餵。
2、保溫
由於雛鵝體溫調節能力差,溫度對雛鵝的生長發育和成活率有很大的影響。大群飼養可利用煤爐加熱或暖氣供熱來進行,密度控制在20~30隻/m2。1~5日齡溫度26~28℃,濕度60%~65%;6~10日齡24~26℃,相對濕度65%;11~15日齡22~24℃,相對濕度65%~70%;16~20日齡20~22℃,相對濕度70%左右。這樣經過10~20日齡後,選擇晴朗天氣就可將雛鵝進行放牧飼養。
育雛保溫應遵循下列原則:群小稍高,群大稍低;弱雛稍高,強雛稍低;夜間稍高,白天稍低;冷天、陰天稍高,熱天、晴天稍低。
雛鵝一般保溫2~3周,保溫期的長短因品種、季節、地理位置不同而調整。保溫結束時的脫溫應非常慎重,要做到逐漸脫溫,特別當氣溫突然下降時不要急於脫溫而應適當補溫。
3、防濕
潮濕對雛鵝的健康和生長發育有不利的影響。育雛鵝舍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0%~70%。因此要經常打拇衛生,及時清除潮濕墊料,換上乾淨、乾燥的新墊料,保持室內乾燥。
4、分群與防堆
雛鵝在開水、開食之前,應根據出雛時間的遲早和雛鵝的強弱,進行第1次分群,給予不同的保溫制度和開水、開食時間。開食後的第2天,可以根據雛鵝採食情況,進行第2次分群,將那些不吃食,或吃食量很少的雛鵝,分出來另外餵食。一般每群以100~150隻為宜,分群時還應注意密度,一般每平方米雛鵝飼養數為:1~5日齡20~25隻,6~10日齡15~20隻,11~15日齡12~15隻,15日齡以後8~10隻。雛鵝喜歡聚集成群,如果溫度低時更是如此,易出現壓傷、壓死現象。
5、放牧與放水
雛鵝在10日齡以後,條件適宜即可放水和放牧。
6、衛生防疫
雛鵝育雛階段易發生的疾病有:小鵝瘟,小鵝流感,禽出敗,胃腸炎,鵝球蟲病等,重點要防治小鵝流感和小鵝瘟。在飼料中添加0.05%的複方敵菌淨或0.05%~0.10%的土黴素,可有效防止禽出敗、胃腸炎、鵝球蟲病的發生。
22~70日齡肉用仔鵝的飼養管理:這一階段鵝的覓食能力增強,消化道容積增大,採食量日益增加。為適應這些特點應加強仔鵝飼養管理,滿足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為轉入育肥期或為選留後備種鵝打下良好的基礎。
22~70日齡仔鵝可採用全舍飼和放牧結合補飼兩種方式,其中以後者較多見。一般全舍飼飼養每隻鵝需要全價飼料10kg左右,放牧結合補飼飼養每隻鵝需要全價飼料5.6kg。體重可達到3.2~3.5kg以上。
放牧飼養
1、放牧時間
春秋季雛鵝10日齡在氣溫暖和,天氣晴朗時可在中午放牧;夏季時可提前到5~7日齡,剛開始時1h左右,以後逐步延長,到30~40日齡可採用全天放牧,並儘量早出晚歸。放牧時可結合放水,時間從15min逐漸延長到0.5~1h,每天2~3次,再過渡到自由嬉水。
2、放牧場地的選擇
放牧場地要有豐富優質的鵝喜食的牧草。鵝喜食的草類很多,一般只要無毒、無刺激、無特殊氣味的草都可供鵝採食。牧地要開闊,可劃分成若干小區,有計畫地輪牧。牧地附近應有湖泊、小河或池塘,給鵝有清潔的飲水和洗浴清洗羽毛的水源。牧地附近應有蔽蔭休息的樹林或其他蔽蔭物(如搭臨時蔭棚)。
3、放牧時注意事項
①放牧群一般以250~300隻為宜,由2人放牧,放牧地開闊時可增至500隻左右,甚至可達1 000隻,由3~4人管理;
②放牧時應注意觀察採食情況,待大多數鵝吃到7~8成飽時應將鵝群趕入池塘或河中,讓其自由飲水、洗浴;
③防驚群,防止其他動物及有鮮艷顏色的物品、喇叭聲的突然出現引起的驚群;
④放牧時驅趕鵝群速度要慢,防止踐踏致傷;
⑤避免在夏天炎熱的中午、大暴雨等惡劣天氣放牧。
4、全舍飼飼養採用專用鵝舍
套用全價配合飼料飼養,日糧中代謝能11.7 MJ/kg,粗蛋白質18.0%,粗纖維6.0%,鈣1.2%,磷0.8%。育肥鵝育肥期間的日糧組成:前期精飼料60.0%,粗飼料40.0%;後期精飼料80.0%,粗飼料20.0%。全舍飼鵝生長速度較快,但飼養成本較高。全舍飼法也是放牧鵝後期快速育肥的一種方法,育肥期約1周。
鵝的育肥還可採用強制育肥的辦法,強制育肥又稱填飼育肥,分人工填飼和機器填飼兩種。
保溫
雛鵝育雛所需溫度, 可按日齡、季節及雛鵝的體質情況進行調整。注意觀察雛鵝對溫度的反應。溫度適宜時, 雛鵝無扎堆現象, 安靜無聲, 睡眠時間長;溫度過低, 雛鵝聚集扎堆, 互相擠壓, 發出尖叫聲;溫度過高, 雛鵝向四周散開, 遠離熱源, 張口呼吸、大量飲水, 有口渴現象。當觀察到雛鵝表現出溫度過高或過低的行為活動時, 應立即調整溫度。在夜間, 尤其是凌晨2~3點時, 氣溫較低時, 應注意適時加溫, 以免受冷打堆。根據氣溫情況把握好脫溫時間, 一般雛鵝達20~30日齡時, 就可以逐漸脫溫。雛鵝的育雛溫度見表1。
疾病預防
加強環境清潔衛生
做好消毒工作。養殖場的進出口需要設定消毒池,方便進出後及時消毒。在養殖雛鵝前,要採用消毒藥物對鵝舍內外的育雛舍、育雛架、用具和器皿等,進行全面的消毒處理。放入雛鵝後,要時刻維持鵝舍的衛生,及時處理殘留的飼食,清理糞便等,還要採用噴霧、熏蒸、浸泡、加熱和煮沸等方式,定期對鵝舍進行消毒。
加強疫病控制
進行科學免疫。雛鵝的免疫力低,疫病會致使它們大量死亡,造成經濟損失。要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制定適合當地養殖場的科學免疫程式。當出現疫病時,要及時隔離治療。
防止藥物中毒
藥物中毒的來源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添加預防藥物藥量過大,一是採食或收集的草料中含有藥物,或是草料本身具有有毒成分。因此,我們要採用不同的方式來預防。如果是前者,則需要按照說明或醫囑,不能隨意加大藥量;添加在飼料中需拌勻,水中需充分溶解,以免局部藥量過大。如果是後者,則要注意飼草的來源地近期內沒有噴灑農藥,同時不用有毒植物餵養雛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