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步

鵝步

鵝步————鵝走路較慢。拿破崙時代軍隊的前膛槍使用鐵探條裝填彈丸,射擊時必須停下來,同時要保持橫隊的整齊,所以步伐很慢,被稱之為“鵝步”。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鵝步走是軍隊或其他組織的佇列行進的一種步伐,在英語裡叫做goose_ stapping 。其特點是像鵝那樣高抬腿向前邁步。這個英文名詞最早見於1806年。然而,鵝步並不是正步走的原名。原來,正步走原名來自德文的“閱兵步法”(Paradeschritt)。它起源於中世紀歐洲的一種民間舞蹈,特點是大腿僵直向前踢出90度(當今的愛爾蘭踢腿舞蹈仍然可以看到其痕跡)。十七世紀起,流行於普魯士。十八世紀中,由腓特烈大帝率先在普魯士軍隊閱兵式中採用這種民間舞蹈中的行進步法,正式稱為正步走。此後,在普魯士(後來是德國)軍事教官的傳播下,正步走逐漸傳到其他國家,包括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國家。1920年代,希特勒在國社黨的衝鋒隊率先推行普魯士軍隊的正步走。 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權在德國上台之後,把正步走推廣成為納粹黨衛軍和德國納粹軍隊的正式步法。1937年,墨索里尼在訪問柏林期間,對納粹德國的正步走十分崇拜,回國後就決定,作為義大利向納粹德國靠攏的一個步驟,正式在意軍和意納粹黨中實行正步走。千百人的方隊正步走由於整齊劃一動作鋼勁有力,氣勢磅礴,因而具有強烈的震撼和炫耀效果。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採用正步走方式通過天安門廣場。 正步主要用於分列式和其他禮節性場合。

鵝步 鵝步

18世紀,普魯士軍隊在閱兵中吸取了這種民間舞蹈的步法,稱其為“刺步”。朝鮮閱兵也採用“鵝步”閱兵,並加以改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朝鮮人民軍在正步行進時不擺臂而高踢腿成直角,前進時重心在兩腳間逐漸交換,很有氣勢但難度較大。

口令

正步--走。

要領

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厘米(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最下方衣扣約10厘米處(著夏季作訓服時,約與第三衣扣同高;著冬季作訓服時,約與第四衣扣同高;著水兵服時,手腕上沿距領口角約15厘米),離身體約10厘米;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