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步

正步

正步,是指一種隊伍行進的步法,意在展現軍威,但訓練費時費力,主要套用於閱兵分列式和其他禮節性場合中行進的軍人。正步最初是普魯士軍隊在19世紀初期在閱兵中使用的。如今,各個地區的正步步法有所不同,但行進時的主要特徵均為,每個人上身直立,兩腿繃直和兩腳著地用力,隊伍遵循一定節奏整齊前進。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最下方衣扣約10厘米處(著夏季作訓服時,約與第三衣扣同高;著冬季作訓服時,約與第四衣扣同高;著水兵服時,手腕上沿距領口角約15厘米),離身體約10厘米;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

基本信息

詞語正步

【拼音】:zhèng bù

【注音】:ㄓㄥˋ ㄅㄨˋ

三軍儀仗隊正步行進三軍儀仗隊正步行進

[詞語解釋]

◎ 正步 zhèngbù

[goose step] 隊伍行進的一種步法,上身挺直,兩腿繃直,兩臂高擺。通常用於檢閱

[詳細解釋]

釋義:隊伍行進的一種步法,上身保持立正姿勢,兩臂擺動較高。通常用於檢閱。

【出處】:

魯迅《故事新編·採薇》:“一面是走上四個甲士來,恭敬的向伯夷和叔齊立正、舉手,之後就兩個挾一個,開正步向路旁走過去。”

【示例】:

沙汀《兇手》:“他們用一種特別方法來訓練他的正步:兩支腿繫上帶子,由一個老兵在前面提著走。”

正步要領

口令:

正步--走。

要領:

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厘米(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

正步訓練正步訓練

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最下方衣扣約10厘米處(著夏季作訓服時,約與第三衣扣同高;著冬季作訓服時,約與第四衣扣同高;著水兵服時,手腕上沿距領口角約15厘米),離身體約10厘米;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

來源

正步具體的來源,目前有兩個說法:

正步起源於中世紀歐洲的一種民間舞蹈,這種舞蹈的特徵是腿高抬至與地面平行。

17世紀時,普魯士十分流行這種舞蹈。

18世紀,腓特烈大帝下的普魯士軍隊,在閱兵中吸取了這種民間舞蹈的步法,稱其為“Stechschritt”,字面意思為“刺步”。英語使用者則稱這種姿勢為“鵝步”(Goose-step)。諾爾曼·戴維斯在他的《歐洲歷史》一書中提到:在那個軍國主義時期,正步的意義,對普魯士軍隊自身來講,表明他們的紀律性及身體素質足以應付一切命令;對普魯士的平民來講,表明不遵守紀律將被無情地粉碎;對普魯士的敵人來講,表明普魯士軍隊不是穿著制服的農村小伙子,而是超人;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正步走象徵著普魯士不僅僅是個強國,而且是個高傲的強國。但是這種行軍模式達到了普魯士所預期的效果。

19世紀初期,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拿破崙在閱兵的時候發現,步兵方隊與騎兵方隊以及炮兵方隊相比,顯得無精打采而沒有鬥志。拿破崙大為光火,要求徒步士兵要在下次閱兵中展現氣勢。法國將軍們從鵝前進時的步法中得到了啟發,於是開創了獨特的“鵝步”。拿破崙十分滿意步兵佇列的新規矩,隨著拿破崙大軍在歐洲的所向披靡,鵝步這一概念也在歐洲得到了推廣。

但實際上,由於野外戰場崎嶇不平,法國步兵的步幅比傳統英式正步要小。所以後者的來源可信度相對較低。

世界各國正步

歐洲

正步正步
歐洲諸多走正步的國家,主要是受到德俄兩國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歐洲國家已逐步摒棄了正步這一行進形式。受到德國影響的國家有:法西斯時期義大利;受到俄羅斯影響

的國家有: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東歐(現多捨棄)的眾多社會主義國家。

德國

德國作為正步的發揚地,在普魯士之後統一的德意志政權中得以一脈相承,實際上在二戰結束前德軍一直保留著接受檢閱走正步的傳統。希特勒認為正步走能夠強有力地整頓紀律,於是1920年代,希特勒在納粹黨衝鋒隊內部率先推行普魯士軍隊的正步走。在1933年,納粹黨執政後,正步正式成為了納粹黨衛隊和德國國防軍的步法。1937年,墨索里尼在訪問柏林期間,對德軍的正步走十分崇拜,隨之也把正步帶到了義大利。二戰結束後,西部的聯邦德國把正步當做納粹主義的象徵之一而徹底廢除,而東部的民主德國仍保留著正步的傳統。1990年,統一前的民主德國也廢除了正步這一規定。

俄羅斯

在沙皇時期,普魯士正步傳入俄國,並作為閱兵的唯一正式步法。十月革命後,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稍作修改後繼承了沙俄的正步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隨著超級大國勢力的擴大,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均將正步列入了軍事操練技能中。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原來蘇聯時代的正步,大型的慶典(如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仍保持正步的傳統。

亞洲

蒙古、越南、寮國、阿富汗、亞塞拜然等社會主義國家或原社會主義國家受到的是蘇聯式的影響,伊朗受到德國的影響。

中國

正步正步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來重視正步的訓練,認為這是建立軍隊紀律性和體現軍威的重要形式,所以對正步的行進步法有著苛刻的要求。有人說解放軍的正步源於蘇聯,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它是源於古老的普魯士操典,與納粹德國正步最像,只不過擺臂動作大,抬臂高而平,其它的基本一致。其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解放軍起先走的是英式正步,這從開國大典閱兵式中可以看出來。建國60周年獻禮片《鐵流1949》里有一段台詞描寫:“軍委首長連夜開會研究後一致認為,蘇式正步不適合中國軍人,最後決定放棄蘇式正步,採用劉伯承司令員親手制定的步兵操典。“這套步兵操典正是以德軍正步為模板,並借鑑蘇聯的經驗,加以改動,主要是增加了手臂的擺動,將步幅調整適合中國人的體型。1964年,解放軍《佇列條令》中首次出現閱兵條款。

解放軍正步走的規範姿勢,是蕭克將軍親自製定的標準。1950年,根據中央提出的軍隊要統一指揮、統一制度、統一編制、統一紀律的要求,時任軍訓部部長的蕭克組織有關人員著手編寫紀律、內務、佇列三大條令。三大條令得以頒發執行,為我軍正規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證。至今,三大條令仍然是我軍依法治軍的基本依據。

朝鮮

朝鮮國慶閱兵式朝鮮國慶閱兵式

朝鮮接受了蘇聯的正步佇列條例,並加以改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朝鮮人民軍在正步行進時不擺臂而高踢腿成直角,前進時重心在兩腳間逐漸交換,很有氣勢但難度較大。

美洲

秘魯總統府衛兵換崗時的正步行秘魯總統府衛兵換崗時的正步行

除古巴受到蘇聯的影響外,美洲的正步主要是受到了德國出色軍事教官的影響,如阿根廷等國。

美國

雖然美國也有大型閱兵,但是美國認為正步是舊時代大陸獨裁政權的象徵,並從訓練難度以及人體工學考量,在美軍佇列規定里沒有正步。

非洲

衣索比亞和安哥拉受到的是蘇聯的影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