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鷲鎮位於雲南省紅河州蒙自縣東北部,距蒙自縣城36公里,鳴鷲鎮區位優勢突出,為兩州五縣市七個鄉鎮交界處。東靠老寨鄉,南與芷村鎮接壤,西鄰西北勒鄉,北接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阿舍鄉、文山縣德厚鄉,東部與屏邊縣新華鄉相連,西北部與開遠市羊街鄉相接。全鎮轄6個村委會、64個自然村,92個村民小組。鎮內大部份地區屬喀斯特地貌,海拔1700米至2400米,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溫度14.4℃,年降雨量1273.4毫米左右。截止2007年12月,全鎮總戶數3902戶,總人口數16892人。全鎮耕地總面積26981畝,其中水田4802畝、旱地 22979畝,人均耕地1.6畝。 農村經濟
2006年,全鎮完成糧食播種面積41290畝,占計畫的101.9%,總產771.29萬公斤;經濟作物完成25380畝,占計畫的110.3%;其中蔬菜完成17550畝,占計畫的100.3%;烤菸完成5000畝,占計畫的100%。雜交玉米完成16600畝,占計畫的100.6%,其中,樣板完成3330畝,占計畫的100.6%;水稻旱育稀植完成2900畝,占計畫的103.6%;水稻條栽完成3500畝,占計畫的102.9%;旱地立體種植完成12500畝,占計畫的104.2%。2006年,全鎮完成冬季農業開發總面積12350畝,占計畫11500畝的107.4%。
文化教育截止2007年12月,有初級中學一所,占地面積6670平方米,在校學生824人,教學班18 個,教職工55人,其中專任教師 50人,具備大專以上學歷的50人;國中1所,圖書配備合格學校1所,生均圖書12.6冊。國小有校(點)19個,其中完小9所,初小點3所,一師一校點7所;共有教學班69個,其中複式班12個;教職工85個,其中專任教師82人,學歷合格79人,其中大專畢業及以上53人,占專任教師的64.6%,代課教師16人,在校學生2357人。學校占地面積55983平方米,建築面積8729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3.7 平方米;圖書配備合格學校9所,生均圖書6.7冊。
集鎮建設鳴鷲鎮位於蒙文公路沿線,是蒙自至文山的重要交通樞紐,街市繁榮。1999年鳴鷲政府制定了1999年~2020年鳴鷲鎮集鎮總體規劃,決定逐步改善老街道面貌,向東南、西北兩個方向發展小集鎮。鳴鷲鎮老街區多為磚木、土木結構房屋,磚混結構房屋很少,沿街多為商店、小食品店。1998年以來,集鎮建設不斷發展,沿南北大街、東西大街建起磚混結構二、三層新式樓房。鳴鷲鎮內有大廟街、大碑街、中街、碾房街、瓦窯街、土地廟街、南北大街、東西大街等八條街道。除南北大街、東西大街(衛生院至鎖翠橋)為柏油路外,其餘均為水泥路面。鳴鷲鎮政府加大對集貿市場的管理整治力度,杜絕假冒偽劣商品流入市場,規範停放秩序、貿易場地,將市場分為百貨、蔬菜、牲畜、鮮肉等多個塊,於2005年修建臨時停車場1個,解決街天堵車顯現,繁榮了鳴鷲鎮市場。
人文景觀緣獅洞石窟寺位於鳴鷲鎮西部,坐落於蒙自縣鳴鷲鎮靜靈山。緣獅洞,又名觀音洞,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即公元1758年)。光緒初年,清乾隆《開化府志》列為山川勝跡,洞為石灰岩溶洞,是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共處一地的佛教寺院,因靜靈山形似雄獅,故名緣獅洞。鳴鷲緣獅洞分內八景和外八景。內八景為八卦池;整個緣獅洞古建築群呈一個“靈”字形布局;古建築群倒影,(有詩為證:山樓倒影水中浮,水上靈山山上樓。樓下遊人樓上去,又從樓上上山頭);半字聯珠句:“此山美景正堪期,月下岩前論古詩;寺廟巍峨鐘鼓便,更深夜靜斗星移;多少靈根培佛地,也曾勞苦費心機;幾時修好觀音洞,同與神仙下盤棋。”;瓷碗貼上而成的一對巨獅、一對麒麟,除台灣和鳴鷲外,全國其它地方尚未發現;滇南第一洞天緣獅洞上方有一漏天小洞,即使下大雨,也沒有雨水滴進洞中;洞內有天然鐘乳石形成的十八羅漢;洞內有天然鐘乳石形成的紫竹林及南海觀世音。外八景為魁閣、玉帶河、虹橋鎖翠、美女梳鬏、雙石頭、仙人腳、大石洞、結緣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