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鳳岡富鋅富硒茶採用生態建園模式,形成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樹、林茶相間的特色茶園。其茶葉品質高端,特色奇絕,外形勻整緊索,色澤灰綠油潤,栗香高長沁脾,滋味鮮爽潤喉,湯色黃綠鋥亮,葉底嫩綠耐泡。
藥用價值
在鳳岡,古時就已用茶醫治疾病,其民間的茶療藥方不計其數。單就明代原著《太極洞經驗神方》中,用茶為藥的方子就達30多個,所治之症包括內、外、婦、兒、五官各科及疑難雜症。清代回春堂抄本《醫療神方》、清光緒何壩刻本《治家良言》中,亦有多個茶為藥的偏方。
工藝特色
每年3月底至5月底,為鳳岡鋅硒綠茶的最佳採摘期,此間鮮葉嫩勻潔淨,無病蟲害侵蝕。其茶青分特級:一芽一葉,芽葉長度2.5—3厘米;一級:一芽二葉,芽葉長度3—3.5厘米;二級:一芽三葉,芽葉長度3.5厘米。茶青均採用機制批量加工,流程基本為攤涼、殺青、揉捻、初烘、復烘做形、磨鍋提香、篩分精選、包裝入庫。
鳳岡鋅硒有機茶,屬於純天然、高品質、無公害的生態保健茶。有機茶,指生產過程中,不採用基因工程,不用化肥、農藥、生長劑等合成製劑,不用輻射技術。完全遵循自然和生態學原理,儘量依靠作物秸稈、廢料、畜肥和天然綠肥、礦物原料維持養分。並利用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蟲害。在包裝、運輸過程中亦禁止產品污染。
鳳岡推行的“畜—沼—茶—林”生態茶園模式,就是利用養畜,畜糞發酵之沼液沼渣給茶園施肥,既能提高產量,又能提高品質,更是消除了農殘,從而保障了茶葉的安全。在茶園中種植多種有益花果樹木,使茶樹與其相互作用,互聚靈氣,維持生態平衡,提升茶葉內在品質。
品種分類
鳳岡鋅硒綠茶,按品質不同分為名優茶和大宗茶;按外形和鮮葉不同分為扁形茶、珠形茶、毛尖(毛峰)茶;按乾燥和殺青方法不同,分為炒青、烘青、曬青、蒸青四種。
名優茶類
扁形茶:或名翠片、翠芽。原料取材於福鼎、龍井、名山系列茶。鮮葉分獨芽、1芽1葉初展或1芽1葉。其成品外形扁平直,色澤翠綠或谷黃。湯色翠黃綠,香氣栗香,滋味醇和甘甜,葉底完整。加工流程:鮮葉→萎凋→殺青→攤涼→揉捻→做型→炒乾→成品。
珠形茶:原料取材於福鼎、龍井、名山系列茶。鮮葉為1芽2—3葉。成品外形捲曲成團,顆粒狀,色澤墨綠色。湯色綠黃明亮,香氣栗香濃郁,滋味香醇厚重,葉底翠綠完整。加工流程:鮮葉→萎凋→殺青→攤涼→揉捻→做型→烘(炒)乾→成品。
毛尖(毛峰):原料取材於福鼎、龍井、名山系列茶。鮮葉獨芽、1芽1葉初展、1芽1葉、1芽1—2葉初展。成品外形緊結捲曲,色澤翠綠銀亮。湯色翠綠、黃綠,栗香香氣,滋味醇甘,葉底完整。加工流程:鮮葉→萎凋→殺青→攤涼→揉捻→做型→烘(炒)乾→成品。
大宗茶類
高綠:原料取材福鼎系列品種,鮮味1芽2、3葉。成品外形緊結捲曲,色澤翠綠。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栗香長久,滋味醇和甘甜,葉底完整。加工流程:鮮葉→殺青→揉捻→炒乾→成品。
綠茶:原料取材於福鼎系列品種,鮮味1芽2、3葉。成品外形捲曲或直條,色澤翠綠。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栗香長久,滋味醇和甘甜。葉底完整。加工流程:鮮葉→殺青→揉捻→烘乾→成品。外型較炒青粗松,香氣不如炒青。
珠形綠茶:原料取材於福鼎系列、浙江中小葉種、福鼎大白茶群體種,鮮葉1芽4、5葉。成品外形圓珠型,色澤墨綠色或褐色。湯色黃綠,香氣清香,滋味醇厚。加工流程:鮮葉→殺青→揉捻→做型→炒乾→成品。
毛邊茶:原料利用秋末修剪的枝葉加工而成,鮮味1芽4、5葉。初制流程:鮮葉→殺青→炒乾→成品→壓制→打包。
鳳岡同時加工生產的還有鋅硒紅茶、鋅硒烏龍茶、鋅硒鐵觀音、鋅硒香茶等。
貯存方法
庫存、銷售環節的貯存:均採用低溫、低濕、密封、避光的冷庫(冰櫃)貯藏。溫度在5℃以下,濕度在60%左右。
家庭用茶的保存:冷藏貯存:用小包裝錫紙袋或鐵皮罐密封置入冰櫃,避免潮濕與異味。瓦陶壇貯存:用生態皮紙將茶分裝好放入壇中,中間放塊狀生石灰適量,多層軟草紙封口,將壇置於通風、乾燥、陰涼處即可。熱水瓶貯存:把瓶膽內擦乾,將散茶葉裝滿瓶膽,密封瓶口,置於陰涼通風處,即可保存數月如新茶。
產地環境
鳳岡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烏江北岸,大婁山南麓,介於東經107°31'—107°56',北緯27°32'—28°21'之間,平均海撥900米,茶區森林覆蓋率達80%。常年空氣清新、氣候溫和,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屬典型的喀斯特溶山區,丘陵、溝谷密布、土壤質地疏鬆,有機質含量豐富,特別適合茶樹的生長發育。鳳岡縣土壤中鋅含量為95.3毫克/千克,硒含量為2.5毫克/千克,鳳岡富鋅富硒茶毛尖茶條索緊細、翠芽茶扁平直滑、色澤綠潤、香氣清高、湯色綠亮、滋味醇厚、葉底嫩綠鮮活。茶葉富含人體所需的17種胺基酸和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其中鋅含量40毫克/千克—100毫克/千克,硒含量0.25毫克/千克—3.5毫克/千克。且完全來源於茶樹對土壤中鋅硒的天然吸附。
鳳岡縣平均海撥720米,地勢西高東低,系大婁山脈向武陵山脈的過渡地帶。年均溫度15.2℃,極端最高氣溫37.8℃,極端最低氣溫-7.4℃,無霜期277天,年平均積溫5548℃,年日照時數962.4—1349小時,年平均日照時數1139小時,年平均降雨日數180天左右,降水量1257.21毫米,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適應各種農作物生長發育。全縣地表水資源由315條支流匯集成五大河流,河道總長1229.6千米,地表徑流11.7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2.57億立方米;現有水利工程設施986處,設計灌溉面積16萬畝,占田總面積的70%,其中,有效灌溉面積13.2萬畝,占57.7%,保灌面積12.5萬畝,占54.7%。縣內是典型的喀斯特溶山區、低山丘陵、低山深切割地貌,土壤主要分布為黃壤、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四個土類,11個亞類、45個土屬、113個土種。
2004年,貴州省理化檢測所、貴州師院理化檢測中心對鳳岡有機茶規劃區內的土壤和茶葉(茶青和乾茶)進行檢測,結果發現:鳳岡縣土壤中鋅含量為95.3毫克/千克,硒含量為2.5毫克/千克;茶葉中鋅含量為40—100毫克/千克,硒含量為0.25—3.50毫克/千克,且完全來源於茶樹對土壤中鋅硒的天然吸附。鋅元素被稱為“生命的火花”,硒元素具有“月亮元素”和“婚姻和諧素”的美譽。鳳岡縣有宜茶地土地28.8萬畝,其中田10.3萬畝、土9.7萬畝、退耕還林地1.8萬畝;宜茶地海拔在500米—1200米之間,且多為黃壤,土層深達80—200厘米,PH值4.5—6.5,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豐富。
歷史淵源
鳳岡產茶歷史悠久,就史載已兩千多年。
早在漢代,就有《漢書》、《史記》載:漢使臣唐蒙出使夜郎,發現了夜郎之特產蒟醬、茶葉。今鳳岡地在秦漢時,處夜郎方國之東北部邊沿。
東晉《華陽國志》載:“平夷產茶蜜”。時平夷為今貴州西、北大部區域含今鳳岡縣地。
唐代,茶聖陸羽著《茶經》載:“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據考,唐夷州彼時轄綏陽、寧夷、都上、義泉、洋川諸縣,其州治就在今鳳岡縣綏陽鎮場集邊,唐綏陽縣治所就在今鳳岡縣永安鎮境。
宋代,《太平寰宇記》載:“夷州,土產茶、硃砂、水銀、蠟燭、犀角”。
鳳岡縣種茶雖然歷史悠久,但由於清朝以前的茶場都是官辦為主,民間很少有人種茶,近代因為各種原因茶葉生產基本沒有發展。1949年前,鳳岡沒有成片茶園,只有零星茶叢和野生茶樹。
1958年,鳳岡縣為解決人民飲用茶葉的供求矛盾,發動民眾在水河村開闢茶園,並創辦了第一個社辦茶場,以此帶動全縣茶葉生產的發展。建國後,鳳岡縣茶葉產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恢復階段(1949—1981年)
解放後,政府對茶葉生產實行統購、統銷,鳳岡縣的茶葉生產才得以恢復,期間共創辦了17個茶場,茶園面積發展到了2.3萬畝,但布局分散,規模小,單產低,加工設備簡陋,工藝簡單,產品局限於曬青茶、青毛茶、炒青茶三種。
徘徊階段(1982—1999年)
這一階段是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產、供、銷體制發生改變,跑市場與茶園基地建設成了茶人必須面對的問題。1987年成立縣茶葉公司,對全縣茶葉的開發、生產、加工、銷售實行一體化經營管理,茶葉生產得到鞏固。採取公司建基地模式,新建茶園12000畝,但因缺乏資金,無力管護等原因,實現保留下來的僅有5000畝,1999年茶園面積為2.89萬畝。主要產品有“鳳泉雪劍”、“毛峰”、“毛尖”、“富鋅富硒綠茶”等名優茶,註冊了“仙人嶺”、“浪竹”商標,磨練出了一批適應市場發展的茶人。這一時期茶產業得到了鞏固和提高,參加了貴州省農業廳和省科委組織的地產茶園改造技術攻關項目,被省里評為“攻關一等獎”,同時鳳岡被列入貴州省十大產茶縣之一。
發展階段(2000年—)
2002年11月,鳳岡縣成立茶葉事業辦公室,並成立茶葉生產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協調全縣茶葉的生產。
2005年,鳳岡縣出台了《鼓勵支持幹部職工、城鎮居民和個體工商戶、私營業主參與生豬、茶葉產業建設實施細則》。
2006年中共鳳岡縣委第七次黨代會和鳳岡縣第十四次人代會提出了“強茶、壯煙、興畜、穩糧、重特”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確立了茶葉產業作為建設生態農業的首選產業和支柱地位。2007年縣人民政府又出台了《關於調整茶葉產業發展政策的意見》,決定在五年之內連續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於扶持茶葉基地建設、生產加工和品牌打造等方面。
2008年1月,中共鳳岡縣委十屆五次全會通過《關於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決定》,縣人民政府又出台了《關於2008年度茶葉產業發展政策的若干意見》。
2007年,鳳岡縣被列為國家財政支農資金整合試點縣,有力地推動了鳳岡茶產業跨越式發展。
生產情況
2013年,鳳岡縣茶園面積達40.21萬畝,投產面積28萬畝,覆蓋民眾20萬人。有機茶園面積3.18萬畝,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有機茶生產基地,產量達到1.9萬噸,綜合產值達22.8億元。全縣茶葉加工廠178家,其中規模企業35家,有機茶葉加工廠9家。擁有註冊商標51個,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1個,貴州省著名商標4個,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扶貧龍頭企業12個。
產品榮譽
“鳳岡鋅硒茶”分別在“中茶杯”、“中綠杯”、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等茶賽(事)活動中勝出,累計獲得了58個金獎;先後被評為“貴州十大名茶”(三次)、“貴州省五大名茶”、“貴州省三大名茶”、“中國馳名商標”。
鳳岡縣先後獲得“中國富鋅富硒有機茶之鄉”、“中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特色產茶縣”、“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縣”、“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範區”、“全國休閒農業旅遊示範點”等諸多殊榮。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鳳岡富鋅富硒茶產品地理標誌產地保護範圍以貴州省鳳岡縣人民政府《關於界定鳳岡富鋅富硒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函》(鳳府函[2005]366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貴州省鳳岡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茶樹品種
福鼎大白茶等品種。
(二)立地條件
選擇海拔800米至1200米,pH值4.5至6.5微酸性土壤。土壤含鋅量80毫克/千克以上,含硒量1.0毫克/千克以上。
(三)栽培管理
1.耕作:密度為3000株至3200株/畝。適時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鬆,施肥以有機肥為主。
2.修剪:控制頂端長勢,擴大立體採摘面。
(四)鮮葉採摘。
採摘時間:3月至9月
標準採摘:單芽、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三葉。鮮葉的嫩度、勻度、淨度應基本一致。
(五)加工工藝
工藝流程:鮮葉攤放→殺青→做形→烘(炒)坯→造形→足乾(提)香→精選→成品。
(六)產品質量
1.感觀特色:芽葉完整、條索勻整、色澤嫩綠、香高味濃、濃而不苦、青而不澀、鮮而不淡、醇厚回甜、耐沖泡。
2.理化指標:鋅40毫克至100毫克/千克,硒0.25毫克至3.50毫克/千克,水分%≤7.0,總灰分≤7.0%,粗纖維≤16.0%,碎末≤5.0%,水浸出物≥36.0%,茶多酚≥13.0%,胺基酸≥3.1%。
專用標誌使用
鳳岡富鋅富硒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鳳岡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歷史文化
茶之禮俗
鳳岡的古老茶俗,有“疙蔸火,砂罐茶”,有勞動者的幹勁湯——土家油茶,還有婚俗中的茶禮與“吃茶”。蹬茶館則又是另類茶客的嗜好與親睞。現實中,不論是婚喪嫁娶、興居壽慶、節日祭祀,茶都是先行之物、厚重神品。家禮家規,遞煙敬茶;人來客往,敬茶謝茶;架鶴西去,茶米相隨。無茶不成禮,缺茶難交心。鳳岡茶的禮俗,成規入章,時時伴隨著百姓生活。
茶之地名
鳳岡有茶地名由來以久,不少山地、村寨都冠名“茶”字。全縣茶的地名至少有50個以上,其中居住人口100人以上,用“茶”字為名的寨子有30多個。如茶子園、茶蠟灣、米茶園、茶坎坡、茶芳坪、茶蠟坪、煎茶溪、茶樹園、茶蠟樹、茶堡灣等。從這些“茶”地名可看出,歷史上鳳岡種茶遍及旯旮角角。
茶之圖雕
與茶相關的古老雕刻圖在黔北發現的不多。不過,在鳳岡卻有且精。如金雞民居上有“騎馬敬茶圖”,太極洞石刻有“驛站飲茶圖”,民間印板有“仡佬茶神圖”,民間陶茶壺上有“仡佬和合圖”,農家堂屋神柜上有“宅神敬茶圖”等等,這些都是鳳岡茶文化的珍貴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