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此處呤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李白
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詩文解釋
水邊的宣城明淨秀麗,如在畫中。秋天的傍晚,獨自登上謝北樓。憑高遠眺,晴空山色,一覽無餘。句溪和宛溪兩條河流相互輝映,宛如明鏡。鳳凰橋和濟川橋有如彩虹橫跨溪水。遠處升起一縷縷炊煙,橘柚便掩映在這寒煙里。秋氣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濃重的秋色。有誰知道,在這深秋的北樓上,有人正臨風惆悵,懷念北樓昔日的主人謝朓。
詞語解釋
江城:水邊的城,即指宣城。唐時江南地區口語,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
兩水:指繞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明鏡:指橋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圓形,猶如圓的鏡子。
雙橋:指宛溪上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下橋叫做濟川橋,隋文帝開皇年間所建。
彩虹:指水中橋影。
人煙:人戶炊煙。
詩文賞析
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後,一直處於失意之中,過著四處飄搖的生活。秋日重登謝樓,秋色傷懷,難免要發思古之幽情。想到謝朓和自己相似的經歷,雖然事隔古今,卻感到他們的精神遙相接應。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懷念古人,向大自然傾訴他的心聲。
詩人筆下的秋景蒼茫壯闊,意境深遠。詩中豐富的想像與奔騰的氣勢令人嘆為觀止。
鳳凰橋新韻
鳳凰橋也是歷經劫難最多的橋樑。它“聯舟為梁,累石架木”,故而“屢修輒壞”,有文字記載的不下數十回。明代正統年間,寧國知府袁旭以石整修,此後二百年不廢。清康熙三年,宣城知縣李文敏將其修為五孔拱橋;清乾隆四年知縣張大宗又重修一次,清光緒十年知府吳潮又重修一次。清末民初,因年久失修,橋再次坍塌。直到民國二十二年,周君南赴宣,又重修此橋。透過這五次大修,可見此橋在宣城交通上的地位,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很有點民心橋的色彩。為此歷朝知府知縣都將它視為自己政績的關鍵,在修來修去間,博得民眾的敬仰和誇讚。宣城論壇一九三三年,周君南修建此橋,以紅松木架梁並鋪設橋面,兩側置木欄桿,兩端設木牌坊,上書“南惠橋”三個大字,並署上周君南之題款。自矜之心,炫耀政績之態,躍然紙上,可謂開了近代官員喜以市政建設炫耀的先河。可未滿五年,抗戰爆發,日寇入侵宣城,鳳凰橋又毀於戰火。不然,出生也晚的我輩,說不定在“南惠橋”三個字上咀嚼品味,稍一犯賤,就掉進了周君南的陷阱,感恩他的惠澤了。
清代鳳凰橋,作用不只在於交通,更在於觀景。它與別士橋、柏山橋、桃源橋一樣,是很富有詩情畫意的橋樑。當年橋上有橋棚,可供遊人休憩觀景。清人梅庚曾作《登鳳凰橋望敬亭積雪歌》,詩曰:“鰲峰之北北樓東,澄潭如鏡垂雙虹,李候去後明鏡改,五城十里煙霧中。我今積雪過其上,雙虹變成雙白龍。直枕陵陽郭,倒銜敬亭峰。”一九八五年,鳳凰橋在千呼萬盼中,重新建成,它襟山帶水,成為市區一條交通要道。一九八七年宣城拆縣建市,一九九九年宣城改為大市,鳳凰橋終於不堪熙熙車流的重載,開始出現險情,掛上了險橋的招牌。二零零六年鳳凰橋重新規劃,舊橋被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