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

安徽宣城

宣城,古稱宛陵、宣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東臨浙江省杭州、湖州,南倚黃山,西和西北與池州市、蕪湖市毗鄰,北和東北與馬鞍山及江蘇省南京、常州、無錫接壤,是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處在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上,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敬亭山、柏梘山、水西山、龍鬚山四山峰巒疊翠;青弋江、水陽江兩水相依。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國家園林城市、南吳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 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文化發展,其文脈源遠流長,中國鱷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翼。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安徽宣城安徽宣城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
秦初正式置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宣州區。
晉太康二年(281年),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
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
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為寧國府。
元代為寧國路所在地。
明、清為寧國府所在地。
民國三年(1914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蕪湖道。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宣城先後屬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
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
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併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
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
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
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縣級宣州市,並同時設立了宣城地區。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
2000年12月,正式撤縣級宣州市設宣州區。2001年2月正式掛牌成立。

豐富資源

自然資源

安徽宣城安徽宣城
土壤、植被宣城市土壤共劃分為10個土類、23個亞類、75個土屬、119個土種。紅壤土類是境內最大的一類地帶性土壤,占全市土壤面積52%,是林、茶、桑、果的生產基地。黃壤土類占全市土壤面積2.7%。黃棕壤土類占全市土壤面積3.9%。紫色土土類占全市土壤面積8.6%。黑色石灰土土類占全市土壤面積5.4%。石質土土類占全市土壤面積2.9%。粗骨土土類占全市土壤面積5.6%。紅粘土土類占全市土壤面積0.2%。潮土土類占全市土壤面積1.4%。水稻土土類是本市的主要耕地土壤,占全市土壤面積17.3%,廣泛分布於平原和山丘沖、壟、畈、盆地及崗丘傍地。
森林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多為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常見的以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或闊葉、針葉混交林為主。在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邊遠山區,尚保存有少數地帶性植被群落。如寧國板橋鄉海拔700米以下山坡,有大片常綠闊葉林分布,主要為甜櫧林、苦櫧林、青岡櫟林等。荒山草坡各類成片草場主要分布在宣州、廣德、寧國、涇縣,萬畝以上成片的草場有18塊,多為森林破壞後的次生植被。
土地資源 全市土地總面積1235566公頃,林業用地面積為727283.02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8.86%,耕地面積為215868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7.47%;園地面積為69634.10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64%;其它農用地面積為72574.18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88%;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為82571.90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68%;交通用地面積為6338.80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0.51%;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為8664.90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0.70%;未利用土地及其他用地面積為52631.10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26%。
水系水情 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和錢塘江流域。長江流域有青弋江、水陽江和太湖三大水系,錢塘江流域有新安江和天目溪兩大水系。青弋江幹流在宣城市內長87千米,流域面積3429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6.38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徽水河、琴溪河、寒亭河等。水陽江幹流在宣城市內長208千米,流域面積7522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郎川河、華陽河、東津河等。太湖水系的河流有胥河和梅渚河,主要分布在寧國市東部和郎溪縣北部,太湖流域(境內)面積為240平方公里。新安江水系的河流有揚之河、登源河、大源河,分布在績溪縣,新安江流域(境內)面積為640平方公里。天目溪水系的河流有永來河和毛坦河。水陽江年最大降水量為1931.7毫米,位於上游西津河的合莊站,年最小降水量為1145.9毫米,位於下游南漪湖南姥嘴站。
地表水資源 總量達93.16億立方米。地下水量大,是安徽省地下水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宣城市地下水埋藏較深,開採利用較少,實際開採量不足0.4億立方米。過境水量約為35億立方米,主要是陳村水庫的下泄水量,也是青弋江陳村灌區的主要水源。境內水能蘊藏量53萬千瓦,其中可利用35.3萬千瓦。城市取用水水源主要來自河流地表水(水庫),取地下水水量很少。大氣降水是全市河川徑流的主要補給來源,全市多年平均徑流量113.0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254立方米。

生物資源

境內野生動物400餘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0種:揚子鱷、梅花鹿、黑麂、金錢豹、雲豹、白鸛、白頭鶴、白頸長尾雉、大鴇、中華秋沙鴨;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1種:穿山甲、水獺、大靈貓、鬣羚、短尾猴、獼猴、白鷳、草鴞、貓頭鷹、白冠長尾雉、鴛鴦、大鯢、虎蚊蛙、小靈貓、隼、大天鵝、小天鵝、獐、豺、金貓等;省級保護及三有動物(有益的、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科研價值的)種類較多,主要有:蛇、黃麂、青蛙、野豬、白鷺、豬獾、狗獾等。野生植物1492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5種:銀杏、南方紅豆杉、銀縷梅、香果樹、水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15種:華東黃杉、香榧、羊角槭、花櫚木、凹葉厚朴、金錢松、毛紅椿、天竺桂、連香樹、杜仲、鵝掌楸、厚朴、櫸樹、樟樹、黃山梅等;省級珍稀樹種主要有:領春木、安徽杜鵑、銀鵲樹、天女花、黃山木蘭、天目木蘭、天目木姜子、黃山花楸、南方鐵杉、青錢柳、小勾兒茶、巨紫荊、三尖杉、青檀等。

礦產資源

已發現各類礦產55種(含亞種),其中能源礦產煤和石煤2種,金屬礦產有銅、鎢、鉬等10種,非金屬礦產有石灰岩、方解石、螢石、花崗岩等42種,水氣礦產有礦泉水,分布於全市330個礦區。非金屬礦產種類多,以水泥用灰岩資源最為豐富。優勢礦產為水泥用灰岩、化工用灰岩、方解石;正在開發利用的主要礦產是水泥用灰岩、方解石、普通螢石、煤、建築石料用灰岩和磚瓦用粘土等;特色礦產有珍珠岩、水晶、沸石、葉蠟石、矽灰石等;潛力礦產資源為花崗岩、銅礦、金礦、鎢礦、鉬礦。域內礦產資源分布相對集中,能源和非金屬礦產主要受古生代地層控制,金屬礦產受主幹斷裂和中生代岩漿岩控制。石灰岩主要分布於廣德縣、宣州區、涇縣、寧國市,方解石主要分布於涇縣,螢石分布於績溪縣、旌德縣、寧國市、廣德縣和郎溪縣,銅、鎢、鉬、鉛、鋅等金屬礦產分布於宣州區、績溪縣、寧國市和涇縣,績溪縣、寧國市和涇縣域內鎢、鉬礦資源潛力較大。

地理環境

安徽宣城安徽宣城
宣城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跨北緯29°57’~31°19’、東經117°58’~119°40’。東臨浙江省長興縣、安吉縣、臨安市,南倚黃山市,西和西北與池州市、蕪湖市毗鄰,北和東北與馬鞍山市及江蘇省高淳縣、溧陽市、宜興市接壤。最東端在廣德縣新杭鎮桃園村與長興縣交界處,最西端在涇縣桃花潭鎮菥荻村與青陽縣、黃山區交界處,最南端在績溪縣臨溪鎮蓮金山與歙縣交界處,最北端在宣州區水陽鎮李村與當塗、高淳交界處。境域東西長161.5公里,南北寬150公里,總面積1.2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8.9%,居全省各市第五位,其中:山地面積1967.77平方公里,占15.9%;崗丘8202.33平方公里,占66.5%;平原1912.29平方公里二、,占15.5%;湖泊257.61平方公里,占2.1%。所轄縣市區中,宣州區面積2620.75平方公里,郎溪縣面積1104.75平方公里,廣德縣面積2115.95平方公里,寧國市面積2437.5平方公里,涇縣面積2023.75平方公里,績溪縣面積1116.37平方公里,旌德縣面積904.36平方公里。[1]市區距合肥190公里,距上海290公里,距南京150公里、祿口機場110公里,距杭州230公里。

地形地貌

宣城市轄境在地質分區上位於揚子準地台地區。地層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分區,各時代地層發育比較完整。受地質構造控制,地勢南高北低,地貌複雜多樣,大致可分為山地、丘陵、盆,谷地、崗地、平原五大類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錯,海拔高程一般200—1000米以上;中部丘陵、崗衝起伏,高程一般15~100米;北部除一部分破碎的丘陵外,絕大部分為廣袤的平原和星羅棋布的河湖港漢,圩區一般高程為7—12米。南部和東南部山區屬天目山山脈,西南部山區屬黃山山脈,西部山區屬九華山山脈。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涼峰1787.4米,位於績溪縣與歙縣及浙江臨安縣交界處。宣城市地處東南丘陵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南部中山區一般為800~1800米,低山區500~800米,中部丘陵區一般為50~500米,北部平原區一般在50米以下。境內有黃山、天目山、九華山三大山脈。天目山自西南向東北延伸,從績溪縣東部延伸經寧國市南部進入廣德、郎溪兩縣。黃山山脈自南向北由績溪、旌德邊界經寧國市西部、涇縣東部進入宣州區和郎溪縣南部。九華山山脈在境內只分布在涇縣西部和宣州區西南部的部分低山地帶。地貌複雜多樣,大致分為山地、丘陵、盆(谷)地、崗地、平原五大類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錯;中部丘陵、崗衝起伏;北部除一部分丘陵外,絕大部分為廣袤的平原和星羅棋布的河湖港漢。山地面積2017.66平方公里,丘陵面積7948.36平方公里,平原面積2389.64平方公里。境內最高峰位於績溪縣伏嶺鎮清涼峰,海拔1787.4米;最低點位於宣州區水陽鎮金寶圩心,海拔僅5米。

氣候特徵

宣城地區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具有以下顯著特點: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宣城地處中緯度地帶,是季風氣候最為明顯的區域之一。由於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夏季盛行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冬季盛行來自內陸的偏北風。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控制,天氣高溫多雨,冬季受歐亞大陸氣團控制,天氣寒冷少雨,雨量在年內分配很不均勻。一年中夏季最長,約121天,5月21日至9月18日,平均氣溫>22℃;冬季次之,約102天,11月27日至次年3月8日,平均氣溫<1O℃;春季較短,約73天,3月9日至5月20日,平均氣溫介於10~22℃之間;秋季最短,約69天,9月19日至11月26日,平均氣溫介於10~22℃之間。春暖、夏熱、秋爽、冬寒,四季分明。光溫同步,雨熱同季日照與溫度的年內變化趨向一致,降水集中在暖熱季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宣城年平均溫度為15.6℃,最熱月平均28.1℃,最冷月平均2.7℃,氣溫年較差25.4℃,氣候變化溫和。乾燥度在0.68~0.90之間,即可能蒸發量小於實際降水量,屬濕潤氣候區。雨量豐沛,年降水量在1200~1500毫米之間,氣候濕潤溫和,無霜期長達8個月。梅雨顯著,夏雨集中梅雨是宣城的一種重要天氣現象。每年約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日數25天左右。平均梅雨量200~350毫米,一般約占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一。夏雨集中是季風氣候的特徵之一,一般夏季降水500~6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0%左右。
宣城市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溫差大、雨量適中、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偏東風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6.0℃,1月平均氣溫3.3℃,極端最低氣溫-16.0℃;7月平均氣溫28.0℃,極端最高氣溫41.5℃。平均氣溫年較差24.7℃,最大日較差26.9℃。按平均氣溫劃分,宣城四季分別如下:春季3月16日—5月25日,夏季5月26日—9月20日,秋季9月21日—11月20日,冬季11月21日—3月15日。生長期年平均234天,無霜期年平均228天,最長達242天,最短為22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784.1小時。0℃以上持續期355天。年平均降水量1429.6毫米,地理分布呈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少的特點。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46天,最多達179天,最少為104天。極端年最大雨量2308.2毫米,極端年最少雨量69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6月最多。

水文

境內較大湖泊有南漪湖、青龍湖及太平湖、固城湖的一部分,總面積約239平方公里。南漪湖位於宣州和郎溪交界處,又名“南湖”,面積約189平方公里。是皖南最大天然淡水湖泊,皖東南重要的水產品供應基地。青龍湖位於寧國市,是水陽江上游港口灣水庫,面積32.8平方公里。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山,是青弋政江上游陳村水庫,水域面積88平方公里,為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涇縣境內2平方公里。固城湖位於江蘇省高淳縣和本市宣州區之間的天然湖泊,水域面積81平方公里,宣州境內15平方公里。
境內河流主要有青弋江和水陽江兩大水系,均屬長江流域;績溪縣有36%的流域面積屬長江流域,64%的流域面積屬錢塘江流域。天然湖泊有南漪湖及固城湖的一部分,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
地表水:宣城雨量充沛,地表水資源豐富。宣城市平均年徑流量92.03億立方米,人均加有水資源和耕地畝均擁有水資源均高於安徽省平均水平。但分布不均,南部多於北部。其中績溪、旌德兩縣平均年徑流量分別為10.3億立方米和9.08億立方米。由於地勢高,水利設施不足,徑流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絕大部分流失,以致冬、夏兩季常感用水緊張。遇到乾旱年份,山區更易受災。
地下水:宣城地下水主要受區域構造、含水地層岩石性質等因素控制,以下降泉為主.大部沿斷裂破碎帶分布,埋藏較深,開發利用較少,已知有12處地下水分布帶。績溪縣境地下水蘊藏總量約2.45億立方米,其中錢塘江流域占2/3以上,每年補給水量為10-1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地表泉水約有百處,深山、隘谷、嶺徑路旁多有出露。水量雖小,但四時不竭。旌德縣境地下水主要為基岩裂隙水、孔隙裂隙水和碳酸鹽岩的裂隙溶岩水,資源較為貧乏。
水能:宣城雨量充沛,河溪縱橫,河床比降大,水能資源豐富,宣城市水能蘊藏量53萬千瓦以上。其中績溪縣蘊藏量7.5萬千瓦,可開發量2.26萬千瓦,主要在新安江水系;旌德縣蘊藏量6.03萬千瓦,可開發量1.05萬千瓦,主要在青弋江水系。兩縣已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尚不及可開發量的20%。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宣城轄宣州區1個市轄區和郎溪、廣德、涇縣、績溪、旌德5個縣,代管寧國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24個鄉,57個鎮,14個街道辦事處,730個村,156個社區。

民族人口

民族

市境少數民族人口不多成分多,主要有畲、回、滿、苗、壯、布依、蒙古、藏族、維吾爾族、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白族、傣族、黎族、高山族、水族、京族、傈僳族、仫老族等45個少數民族,成分人口1.2萬餘人,約占總人口千分之五。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苗族、彝族、回族、畲族、壯族。全市轄有寧國市雲梯畲族鄉和宣州區沈村鎮胡村回族村2個民族鄉村。少數民族1064人,占0.15%,境內少數民族有16個,較1964年的少數民族增加了8個458人,其增加原因主要是婚嫁、工作調動和自然增殖。1982年,少數民族人口及分布情況:蒙古族30人,分布於城關、團山、夏渡、雙橋、水陽、楊泗;回族924人,分布於城關、水東、水陽、金壩、丁店、嶧山、洪林、高橋、楊柳、沈村、衛東、雁翅、黃渡、溪口;藏族2人,分布於夏渡、水陽;苗族19人,分布於城關、水東、雙橋、南湖;彝族13人,分布於城關、狸橋、南湖;維吾爾族2人,分布於新田;壯族21人,分布於城關、敬亭、金壩、夏渡、楊林、文昌、寒亭;布依族12人,均在城關;朝鮮族3人,均在城關;滿族16人,分布於城關、裘公;侗族14人,分布於城關、團山;瑤族1人,在城關;傣族1人,在城關;黎族4人,均在城關;畲族1人,在城關;高山族1人。其他未識別的民族1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2人,皆居於城關。

人口

2012年末宣城市戶籍人口279.6萬人,常住人口255.6萬人。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戶籍人口為279.8萬人,常住人口為257.4萬人,比上年增加1.1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24‰,死亡率5.95‰,自然增長率3.29‰,城鎮化率49.32%比上年提高1.26個百分點。
截至2013年底,全市總人口為2802074人,其中男性1448680人,女性1353394人,男女性別比為107.0:100(女=100)。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36.90萬人,占14.57%;15-64歲人口為187.41萬人,占73.99%;65歲及以上人口為28.97萬人,占11.44%。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的人口為13.99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27.20萬人;具有國中程度的人口為92.61萬人;具有國小程度的人口為79.52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23.97萬人,文盲率(是指全市人口中15歲及以上不識字人口所占比重)為9.46%,下降2.93個百分點。

經濟

綜述

安徽宣城安徽宣城
2010年元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包括宣城在內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在未來的發展中,宣城緊緊圍繞“跨越崛起、富民強市”這一目標,抓住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和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這一歷史性機遇,凝聚好、發揮好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整體突破,重點發力,繼續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勁勢頭,力爭做全省科學發展的“先遣隊”、跨越崛起的“排頭兵”。2014年,宣城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912.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6.9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77.7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7.9億元。按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5527元(折合5783美元)。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40.1億元;全年財政總收入174.9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0.2億元);全年財政支出222.5億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28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1251元。

第一產業

宣城市位於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結合地帶,地貌複雜多樣,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複雜多樣的地貌和四季分明的自然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宣城特產。宣城市先後被國家有關機構認定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揚子鱷之鄉;所轄宣州區是宣木瓜之鄉、蜜棗之鄉、香菇之鄉、河蟹之鄉;郎溪縣是中國綠茶之鄉;廣德縣、寧國市名列中國竹子之鄉,同時廣德縣又是板栗之鄉,寧國市又是中國山核桃之鄉、中國元竹之鄉;涇縣是著名的宣紙之鄉、綠茶之鄉、木梳之鄉;績溪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之鄉、蠶桑之鄉;旌德是中國靈芝之鄉、苧麻之鄉。礦產種類較多,尤其水泥用石灰石儲量大、品位高,已建成全國重要的水泥生產基地。
2014年,宣城市糧食種植面積232.3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50.2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48.2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8.8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36.7千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122.29萬噸,油料產量11.4萬噸,棉花產量0.94萬噸,菸葉產量1.85萬噸,茶葉產量3.36萬噸。全年肉類總產量22.2萬噸,蛋禽產量4.7萬噸,水產品產量11.5萬噸。
2014年,宣城市有省級龍頭企業9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全國綠色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6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7個,省級以上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36個,無公害農產品有效論證企業73家。全市現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產品數分別為83個、99個和137個。

第二產業

唐代,境內絲織、釀造以及銅、鐵採掘冶煉、磚瓦陶器燒制工業,已形成一定規模。紅線毯、老春酒、紫毫筆等一批產品,在海內享有一定聲譽。及至清末民初,煤炭採掘、建材、紡織、染織以及農用器具、生活用具、農副產品加工等工業較為興旺。民國13年,1924,城區興建一座火力發電廠,現代工業在境內初步興起,如機器碾米、軋棉花等相繼出現。民國26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境內工業基礎被毀殆盡,迄至解放前夕尚未恢復元氣。至1949年底,宣城市私營工廠、匠鋪、作坊及個體手工業合計4960戶,從業10107人;全年工業產值694萬元。
1950—1952和1953—1957期間,新建釀酒、軋花、榨油、糧食加工等輕工業;其間,1954—1956又基本完成了對私營、公私合營工商業和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宣城市有國營、手工業社,組132個、從業5436人;工業總產值1852萬元,比1949年增長2.67倍,年平均遞增13.1%。1958年,宣城市以“大辦鋼鐵”為中心,大力發展工業,新建鋼鐵冶煉、機械製造、採煤、發電、紡織、造紙以及茶葉、肉類加工等29個企業,擴建、改建項目14個。是年,宣城市共有國營工業企業57個、職工13295人;集體工業企業1461個,含農村人民公社工業企業1422個、職工27227人。
1960年下半年起,對宣城市工業布局進行調整,關、停、並、轉了鋼鐵、化肥、紡織、水泥、煉焦以及鐵、錳、煤等一批廠礦,精減一大批職工返鄉務農。1961年,宣城市有國營工業企業48個、職工0.52萬人;集體工業企業235個,含社辦企業、職工0.38萬人。1963—1965年,通過對國民經濟的調整,宣城市工業逐步走向正常發展。1965年,宣城市工業總產值2050萬元,含社辦企業產值。“文化大革命”初期,宣城市工業生產遭受嚴重干擾,城區90%的工廠一度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70年代初發展地方“五小工業”,先後恢復重建了縣紡織、化肥、建材、採礦、食品、機電等一批工業企業,宣城市工業生產出現轉機,年工業產值一般在5000萬元上下。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238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02.7億元,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579.0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00.5億元。年末全市13家開發區建成區面積達99.6平方公里,集聚企業4150家,宣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

第三產業

民國時期,縣內先後設有各種金融機構共36家,其中典當13家、錢莊10家、信用社4家、銀行7家、保險公司2家。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1987年底止,宣城市相繼設立各級金融機構共113家,其中銀行4家、保險公司1家、儲蓄所25家、信用社83家,計有專業隊伍699人,其中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達383人。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1033.9億元,其中儲蓄存款餘額為627.5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為824.8億元。全年保險業保費收入22.58億元;全年賠款和給付支出7.63億元。

教育

基礎教育

安徽宣城安徽宣城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各類學校805所,在校學生344120人,專任教師23448人。中職學校14所,在校學生36838人;普通中學159所,在校學生107940人;國小184所,在校學生133370人;幼稚園443所,在校兒童數65779人。全市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適齡少年入學率達99.76%,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7.74%,高中毛入學率達95.02%。

特殊教育

宣城市有特教學校2所,即市特殊教育中心和旌德特教學校,涇縣特教學校和郎溪特教學校在建設中。宣城市“三殘”兒童少年入學率達85%以上,建立起“三殘”兒童少年隨班就讀保障體系。宣城市特教中心設有聽障部、智障部、聾兒語訓部及職業高中班,14個教學班,150名學生。張茹、李宗立在全國互動式白板教學套用比賽中榮獲一等獎,陳彥榮獲二等獎。

職業教育

2012年,宣城市擁有安徽材料工程學校、宣城市工業學校、宣城市信息工程學校、宣城市機械電子工程學校4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項目建設學校;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1所———安徽省徽州學校;省級示範中職學校4所———蕪湖地區衛生學校、郎溪縣職教中心、旌德縣職教中心、宣城市江南職業技術學校,市級示範3246所———宣城市生物工程學校、宣城市廣業高級職業中學、廣德第二高級職業中學。新增西林街道為國家級社區教育示範街道,績溪縣華陽鎮等4個省級社區教育示範街道和郎溪縣畢橋鎮等8個省級示範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2014年,宣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招生人數3943人,在校學生數5626人。

高等教育

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位於宣城市南部科教創意園區,規劃辦學用地面積2135畝,總建築面積約60萬平方米,分三期建設,建成後可滿足1.2萬名在校學生學習、生活和教職工教學、科研工作的需要。2012年9月,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首次面向全國27個省,市計畫招收普通本科生2615人。合工大宣城校區建設是國家優質教育資源與地方資源相結合的典型範例,開創中國高等教育合作辦學的新模式。2014年,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招生人數3000人,在校學生數8483人,專任教師267人。

社會事業

科技

安徽宣城安徽宣城

2013年宣城市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市;全市7個縣市區均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其中宣州、寧國、績溪、廣德和涇縣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區)。全市共有高純高分散納米氧化鋁、高'性能淺色亞麻油酸綠色環保生產技術及產業化、超長壽命宣紙製漿新工藝的研究與套用、高溫冶金廢液循環利用臥式耐腐泵、汽車發動機進氣系統軟管關鍵技術及套用、新型質子泵抑制劑S-奧美拉唑及其鹽生產工藝的改進、煤燃燒建模與控制技術套用研究等7個項目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全市開展科技進步獎評選工作,評選出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技術合作獎1項。截至2014年末,全市共有中國馳名商標13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4個、安徽省著名商標166件、宣城市知名商標169件。

衛生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衛生機構508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38個,衛生院8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68個,婦幼保健院(所、站)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2267人,其中執業醫生3742人、執業助理醫生1120人,註冊護士4935人。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0579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86.5萬人,參合率為103.0%。全市共有市級臨床醫學重點學科21個、臨床醫學重點發展學科12個、臨床醫學特色專科9個。省級重點中醫專科6個和省級中醫特色專科5個,1個國家級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涇縣。

體育

2014年在國內和省內的重大比賽中,宣城市運動健兒共獲金牌58.5枚、銀牌10枚、銅牌23枚。2014年我市輸送30名運動員進入省體校,1名運動員入選省優秀運動隊。全年新增一級運動員3名,二級運動員42名;新增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3所,命名市級體育專項特色學校18所。

環境保護

2014年,宣城市地表水國省控水質監測斷面Ⅰ-Ⅲ類水質占73.3%,其中國控斷面水質為100%,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為92.3%(其中優級為40天),全年空氣品質達標(API≤100)天數為334天。全市共創成國家級生態鄉鎮55個、省級生態鄉鎮45個,國家級生態村6個、省級生態村124個和市級生態村515個。成功創成省級文明城市和全省首個省級生態市,獲得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

文化事業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5項。廣播電台7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7.7%,電視台7座,有線電視用戶38.9萬戶,其中數位電視用戶20.5萬戶,電視人口覆蓋率98.4%。全市共有8個文化館,8所公共圖書館,11個博物館和8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免費開放。全市共有國家綜合檔案館8個。

地方戲曲

皖南花鼓戲

皖南花鼓戲,原名花鼓調,為安徽5大劇種之一。清同治年間,湖北、河南移民大量遷入皖南,帶來湖北花鼓調與河南的地方戲曲在民間流傳。後這兩種民間藝術與皖南民間歌舞融匯,並接受了徽劇、京劇等兄弟劇種的藝術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粗獷、質樸、明快的藝術風格和鮮明鄉土色彩的地方劇種。

徽戲

前身是弋陽腔,大約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傳入徽州。曲調除徽、昆外,主要亂彈,夾雜皮簧。每逢民間節日,當地都有徽班演戲。久之,村中一些青年與知識人士都學會唱徽戲。清代後期農村出現“吹唱班”,為宗祠祭祀與戶家婚嫁喜慶吹打清唱。伏嶺“童子班”演員自五、六歲即去看排練,六、七歲上台跑龍套,進而當配角,到十三四歲演技出眾的當選主角,過了15歲就不參演了。績溪“徽戲童子班”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皖南皮影戲

皖南皮影戲,清同治年間,隨湖北、河南移民傳入境內,流行於宣、郎、廣等縣及毗鄰的蘇、浙一帶。皖南皮影戲是用處理過的透明牛皮雕刻成人物形象,演出時,由演員在幕後操作,通過燈光顯影於幕上。在宣城廣大農村地區看皮影戲早已成為勞動人民的傳統風俗,尤其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五穀豐收的喜慶日子,人們都得搭台唱上幾本皮影戲,那種熱熱鬧鬧的場面成為宣城地區一大民俗文化景觀。

文化遺產

安徽宣城安徽宣城
截至2012年底,宣城市有文物點239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9處,含廣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不含廣德,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7處。宣城市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績溪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宣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村3處,水東鎮、查濟村、江村,中國傳統村落4處,查濟村、黃田村、江村、龍川村,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13處,涇縣桃花潭鎮、黃田村,廣德縣甘溪村、宣州區小胡村、郎溪縣梅渚鎮、姚村,績溪縣龍川村、湖村、磡頭村、上莊村、馮村、石家村,寧國市胡樂鎮。2012年,爭取國家和省級文物維修專項經費390萬元,爭取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專項經費703萬元。
截至2012年底,宣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個門類,916個項目。宣紙製作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名錄4個,宣紙、徽墨、宣筆製作技藝、皖南花鼓戲;省級名錄30個;市級87個。國家級徽文化保護試驗區1個,績溪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個,郎溪縣梅渚鎮、績溪縣伏嶺鎮。“非遺”專題博物館、傳習所7個,宣酒文化博物館、績溪三雕博物館、涇縣中國宣紙博物館、績溪徽墨傳習所、徽菜傳習所、郎溪民俗文化館、五猖館。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傳承人36人。

交通狀況

安徽宣城安徽宣城
宣城市位於皖東南,和江蘇、浙江接壤,地處蘇浙皖3省交匯區域,處在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上,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宣城是皖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快速成長的區域性交通樞紐。皖贛鐵路、宣杭鐵路交會於市區,318、205國道穿境而過,申蘇浙皖高速公路由東向西貫穿全境。寧(南京)宣(城)杭(州)、揚(州)績(溪)、宣(城)銅(陵)等多條高速公路正在建設,蕪(湖)太(湖)運河宣城段、水陽江航道整治等工程啟動。在新一輪國家鐵路網規劃建設中,途經宣城的合(肥)福(州)高鐵,黃(山)杭(州)城鐵、商(丘)杭(州)城鐵、皖贛鐵路擴能雙線等多條高速鐵路陸續開工。日益完善的公路鐵路水路交通網路四通八達,使宣城成為長三角地區連線內陸腹地的重要通道。此外,航空運輸也十分便利,宣城周邊有6個機場,南京祿口機場宣城候機樓和城市貨站於2009年投入使用。

公路

滬渝高速公路,G50、205國道、318等.318國家一級公路,上海到拉薩,其中宣城到上海全長300公里;205國家一級公路,山海關到深圳,其中宣城到南京、黃山全長均為300公里;申蘇浙皖高速公路G50,其中宣城至上海全長260公里;
截至2013年底,宣城市公路總里程達到13231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3055公里,占98.7%),公路密度達到107公里/百平方公里。按行政等級劃分:國道3條220.8公里(含G50滬渝高速),省道11條706.37公里(含S01績黃高速、S28蕪雁高速、S05宣寧高速),縣道95條1610.3公里,鄉道311條2133公里,村道5196條8320.7公里,專用公路77條240.5公里。按技術等級劃分:高速公路168.5公里,一級公路154.3公里,二級公路972.9公里,三級公路1027.7公里,四級公路10731.8公里,等外公路176.3公里。

鐵路

皖贛鐵路、在建的有合福高鐵、皖贛新線。南北向的皖贛鐵路,安徽蕪湖到江西貴溪和東西向的宣杭鐵路,宣城到杭州在此交匯,北上可接京九線和隴海線,南下可至杭州、寧波、廈門,,即將建設的商杭鐵路客運專線穿境而過。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鐵正式通車,在宣城設涇縣站、旌德火車站、績溪北站3個高鐵站。

機場

距離合肥新橋國際機場199公里;距上海虹橋機場272公里,上海浦東機場321公里,杭州蕭山機場200公里,黃山機場190公里,南京祿口機場約154.6公里。另蕪湖宣城機場選址蕪湖縣灣沚三元紅楊交界處,預計2014年年底開工。

水運

宣城市共有水陽江、青弋江、郎川河、南漪湖等航道22條,通航里程為423.26公里,其中Ⅲ級航道10公里,Ⅳ級航道49公里,Ⅴ級航道40.5公里,Ⅵ級航道119.4公里,Ⅶ級航道147.14公里,港口灣水庫未定級航道57.17公里。港區七個,碼頭泊位26個,碼頭岸線1083米,最大靠泊能力500噸。

旅遊景點

概況

安徽宣城安徽宣城
宣城地處江南,雨水充沛,山川秀麗,生態環境優越。長江下游2條一級支流水陽江、青弋江,由南向北奔流,三大湖泊南漪湖、青龍湖、太平湖東、中、西依次分布。境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5個,森林覆蓋率近55%,部分山區森林覆蓋率近80%,全年二級以上的空氣指數天氣達360天以上,是安徽省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的3個省轄市之一。宣城是環太湖旅遊區和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被稱為“天下四絕”之一太極洞、“江南詩山”敬亭山、世界珍稀動物揚子鱷自然保護區,還有新四軍軍部舊址、旌德江村、績溪胡氏宗祠等大量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蹟,境內4A級景區11處,已成為旅遊觀光的熱點地區。全市初步形成了生態旅遊、文化旅遊和紅色旅遊三大品牌,成為在蘇浙滬地區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在2007年首屆中國旅遊論壇上,宣城市被評為全國“最佳旅遊休閒城市”。2009年,宣城市被安徽省政府宣布為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被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景點

石佛山

位於郎溪縣姚村鄉境內,主峰353米。敬亭山:位於宣城市區北郊,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帝諱,改名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亘十餘里。
太極洞

有“東南第一洞”的美譽,坐落在安徽廣德縣境內,和江蘇宜興市的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位置鄰近並與之齊名。
龍川古村

又稱坑口,距績溪縣城約10公里,是一個古老的徽州村落。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綿長的歷史文化淵源,形成了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現,現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桃花潭

又名玉鏡潭,位於安徽省涇縣西南青弋江邊,潭水深邃,景色秀麗。
中國鱷魚湖

始建於1979年,中國鱷魚湖是中國最大的揚子鱷保護基地,占地面積100公頃,位於宣州區南郊,是一處崗巒起伏的丘陵,中國鱷魚湖境內有高大喬木和灌木叢林,澤邊草叢荊棘,植被覆蓋良好。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
江村

是江澤民主席的祖居地,坐落在皖南山區旌德縣白地鎮境內,緊臨205國道,距黃山風景區僅37公里。二零零一年五月二十一日江澤民主席親臨江村,並題字留念。王稼祥故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王稼祥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位於涇縣厚岸鄉,距縣城45公里。王稼祥故居198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副主席王震親筆題寫“王稼祥故居”的門額。
胡雪岩紀念館

位於績溪縣城,紀念館占地約近一千個平方米,紀念館用大量的圖片、書籍和實物再現了胡雪岩沉浮於商界宦海的一生。

安徽宣城安徽宣城
三吳紀念館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其成就與貢獻早已名揚九州,聲播海內外。
障山大峽谷又稱偉人谷,位於徽州績溪縣以東的大障山中,遠古時代,軒轅黃帝攜容成子、浮丘公在此山中採藥煉丹,今山中仍有天子墓、丞相墳等遺蹟。因此,大障山古稱三天子都、三王山、障峰。春秋吳越以此為界,秦代設立障郡,以山命名。
鼓角樓又名譙樓,俗稱鐘鼓樓。原坐落於廣德州署正南儀門之上。該樓始建於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為二層。清末戰亂樓毀,鼓、角、鍾、漏全遺失。民國15年,1926年邑紳占家鵬捐資按原樣重修樓宇三間。民國26年,1937年被日機轟炸,毀壞殆盡,僅存樓座。1999年,該樓重修,恢復往日原貌。
赤灘古鎮位於安徽省涇縣東北7.5公里琴溪鎮境內,地處青弋江東岸,距黃山115公里,距九華山112公里。歷史上,涇縣貨運主要以木帆船運輸為主。查濟古鎮:查濟位於涇縣西南角,同太平,青陽交界,是一個很大的皖南古民居村落,有300多間明清建築,風格為典型皖南風格,村落中有蜿蜒的石板路、小溪、石板橋,保存完整,另有大型祠堂3座。
中國宣紙文化園中國宣紙文化園位於安徽涇縣烏溪,由中國宣紙集團公司負責實施。項目共有宣紙古作坊、宣紙古籍印刷、文房四寶體驗園、宣紙陳列室、中國紙及世界紙博物館、書畫長廊,含書畫家工作室、文房四寶與書畫市場、江南民俗園八部分組成。
港口灣水庫港口灣水庫位於中國安徽省寧國市,是以防洪、發電為主要功能的大型水庫。又稱青龍湖。壩址控制流域面積1120平方公里。
高峰山素有江南珠穆朗瑪之稱的高峰山位於宣州、寧國、涇縣交界之處,層巒疊嶂,方圓近百里,有飛瀑、深潭、古松,峰頂海拔1153米。山頂一寺,名曰鐵瓦寺。

特產

安徽宣城安徽宣城
宣城盛產糧,油,棉,蠶桑和茶葉,板栗,蜜棗,青梅,山核桃,香菇,竹筍,獼猴桃等各類名優特產品。毛竹蓄積量居安徽省之首。水產品有古今為貢品的琴魚,桐花魚以及河蟹,銀魚等。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溪口高山茶、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2011年2月12日,國家農業部公告的新一輪全國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名錄中,宣州區宣木瓜協會申報的“宣木瓜”榮登榜首。至此,宣城市已先後有4個農產品獲得了國字號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數量居安徽省第一,其中中藥材兩種。

民間習俗

廟會

各縣市區均有廟會。廣德祠山廟會規模最大。相傳張渤是東漢時故鄣縣的治水英雄。傳說他曾化作豬神拱山,引太湖水灌溉廣德山田。他死後,老百姓在廣德縣橫山為他建廟祭祀,歷代供奉。唐朝天寶年間,唐明皇念張渤治水有功,封其為水部員外郎,並封橫山為祠山,使得祠山廟香火日盛。
近年來,廟會活動均由早期的以祭祀神靈與展示民風民俗等遊樂為主,轉向以集會遊覽、廟市交易和商品交流為主的廟會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地商業、旅遊業和運輸業的發展。

放荷燈

每年的農曆六月六,千年古鎮水東都傳承著一個古老的民俗活動——水陽江邊放荷燈。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唐朝末年,皇帝來到江南,在乘船過水陽江時,忽然江水翻湧,一條惡龍正在興風作浪,船上眾人大聲呼救。岸邊一位16歲的劈柴少年楊泗見狀,立即奮不顧身地跳入江中,揮斧與惡龍搏鬥。最終惡龍被誅,船上的人得救了,但是楊泗卻因傷重沉入江底。後來皇帝追封楊泗為將軍,並建廟立像,在農曆六月初六楊泗生日這一天隆重紀念他。鄉親們也在這天晚上用彩紙紮成荷花型蠟芯燈,滿江彩燈順水漂流,滿天焰火綻放。

跳五猖

在郎溪縣定埠、鍾橋、梅渚等鄉鎮極為流行,而定埠鎮的“跳五猖”最為出名。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廟會日,定埠鎮都要表演規模盛大的古典民間舞蹈“跳五猖”,前往觀賞者絡繹不絕。表演中敲鑼打鼓,長嗩吶響徹雲霄。五猖神各執雙刀,上下飛舞地表演。據考,始於西周的“跳五猖”,是在古代神靈出巡、祭祀的基礎上衍變而成的一種古典民間舞蹈。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安苗節

安苗節,為績溪地區在“芒種”節氣之後,水稻栽插完畢時,由村中長老、士紳擇定一個“龍”(辰)日或“虎”(寅)日舉行。

賽瓊碗

賽瓊碗,是績溪縣為紀念越國公汪華舉行花朝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在祠堂中舉行。

花車轉閣

花車轉閣,也稱鞦韆,源於清代嘉慶年間,在績溪湖村、長安鎮、上莊鎮廣為流傳,並成為迎神賽會和節慶盛會傳統遊藝項目,每年元宵節、中秋節舉行活動。

抬閣

農曆閏年二月二十九至三月初二,績溪湖村舉行觀音會“接觀音”時,抬閣是迎神儀仗隊中最突出的亮點。抬閣底台用優質杉木製成,四方形,四角以荷花形柱與木條構連成框,四面鑲雕花板,台面四周以獅子頭柱連鏤空花板構成高約15公分的柵欄,通體雕花彩繪,朱漆描金。抬閣左右安裝鐵環穿插抬槓,由4人抬行。
裝台由經驗豐富的老手擔任,根據劇情巧妙造型。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民間歌舞

績溪民歌、民謠

績溪古屬吳越之境,民風習俗淳樸。縣民聚族而居,崇尚教育和建祠祭祖,後來,又興起徽劇和多種形式的演出。族人都將本土的歷史文化和鮮活的生活題材,或寫成文字劇本予以演出;或編成民歌、民謠予以傳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
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雲梯畲族民歌

居住在寧國雲梯畲族人,無論是傳統節日、紅白喜事時,還是在山間勞動和走親訪友時都要唱民歌,以歌代話,相互對答。畲族人結婚時,男女雙方都請歌手對歌,能通宵達旦,甚至三天三夜。民歌曲調優美,歌詞多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也有開關句是三字的,後三句是七字的。
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雲舞

又稱跑雲燈,流行在郎溪縣姚村鄉石佛山周圍的幾個自然村。當地百姓在求雨時,就用竹片和硬紙做成雲朵狀,有手持雲朵片,仰望天空布滿的彩雲,有手持香盤,跪地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喜降大雨時,人們追逐蹦跳,嬉戲舞蹈,便有了雲舞的雛形。當地民間藝人從中獲得了創作的靈感,經創作加工成為獨樹一幟的民間舞蹈。
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舞獅

俗稱“玩獅子”,境內流行較為普遍。常在春節、慶典活動時表演。獅頭用木雕漆塑或用桑皮紙糊制,繪彩描金,壯美威武,栩栩如生。獅身以動物皮披脊充作獅毛或以麻絲染彩披脊作獅毛,製成的雄獅威風凜凜。每張獅皮由二人操作。

舞“犭回”

古時紋川(績溪伏嶺村),相傳每年冬季,皆有惡獸肆虐村莊,村人無以安寧。南寧年間,村人為鎮惡獸“石獅火虎”行惡,故請法師繪製“犭回”的畫圖掛在各民宅堂前鎮惡驅邪。此後村內人丁平安,六畜興旺。於是,村人將“犭回”視作吉祥物,後為伏嶺的圖騰。明朝中葉嘉靖年間,伏嶺村人於元宵節舞“犭回”鎮邪保全。“犭回”身用麻布製成,類獅,兩健男披舞。
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火獅舞

“火獅”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源於明代,流行於績溪嶺北。它以篾片扎制,彩紙糊身,形象逼真,獅身內點燃蠟燭,通體明亮。兩位舞獅人行鴨步,撐獅身底端的木柄表演。玩獅人持火把,不時地以松香粉向火把噴撒,火焰騰空,“火獅”躍舞,鼓樂鏗鏘。“火獅”踩著鑼鼓點和嗩吶奏的曲牌表演各種獅舞動作。
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手龍舞

相傳南宋中期起源並流傳於績溪。古時,當地農民為紀念晉朝小太子(因戰亂隱居績溪,繁衍子孫,後歸朝登基)。
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