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規格
鳥紋壺,戰國後期,通高37.5cm,寬24.7cm,口徑11cm,重3.48kg。外形特徵
這是一件典型的秦式壺,圓體,圈足,肩部飾二獸首銜環。有蓋,蓋上三鈕,中央飾渦紋。器頸、肩、腹部淺雕鳥紋四周,並以弦紋作間隔。此器為河南洛陽西宮秦墓出土。
工藝特點
戰國時期秦國銅壺在青銅器中的地位有明顯的提高,中原式鼎與秦式壺相結合是這一時期富有特徵的秦國青銅容器的基本組合形式。
關鍵字
弦紋
器物上最簡單的傳統紋飾,在青銅器上呈現為凸起的橫線條。大多數情況下,弦紋是作為界欄出現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專用弦紋裝飾者。
壺
盛酒器,亦可盛水。《儀禮·聘禮》:“八壺設於西序”。註:“酒尊也。”《周禮·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註:“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壺銘:“用盛旨酒。”伯陭壺銘:“用自作醴壺。”都十分清楚地說明了壺在青銅禮器組合中的用途。青銅壺的製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漢,商代前期方壺較少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形制也不斷變化,大多為圓形。亦為瓷器主要品種之一。瓷製壺自漢代開始流行,器型多樣,用途有多種。常見的有西晉的扁壺,三國至隋的盤口壺、唾壺、雞首壺,遼的雞冠壺,元、明的多穆壺、僧帽壺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壺、水壺、茶壺、鹵壺等。
渦紋
亦稱火紋。《周禮·考工記》有“火以圜”之記載。火紋是太陽的標誌,因此其特徵是圓形的,中間略有突起,沿邊有4到8道旋轉的弧線,表示光焰的流動。在青銅器上最早的渦紋見於二里頭文化期的斝腹部。從二里頭文化期直至戰國都可在器物上見到渦紋裝飾。
鼎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一種,原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後逐漸成為祭祀、征伐、喪葬等活動中陳設的一種禮器。同時,鼎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即指代貴族。此外,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即窺視中原王權之意。鼎數目的多寡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