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原理
鱟是一種海洋節肢動物,其血液及淋巴液中有一種有核的變形細胞,胞漿內有大量的緻密顆粒,內含凝固酶原及凝固蛋白原。當內毒素與鱟變形細胞凍融後的溶解物(鱟試劑)接觸時,可激活凝固酶原,繼而使可溶性的凝固蛋白原變成凝固蛋白而使鱟變形細胞凍融物呈凝膠狀態。
檢測內毒素血症的一種試驗。鱟系海邊棲生的一種大型節肢動物,屬蜘蛛綱。其多功能血細胞(變形細胞)的溶解物中含有一種可凝性蛋白質,在極微量內毒素(0.0005vg/ml)存在時可形成凝膠。本試驗即利用此原理測定血液或其他樣品中的微量內毒素。在臨床病例,下列疾病陽性率較高:內毒素性休克、急性化膿性膽管炎、重症肝炎、腹膜炎、肝硬化等。內毒素檢出陽性病例中約有2/3導致死亡。
根據鱟試劑反應的原理可分為定性鱟試劑和定量鱟試劑,對應的試驗稱定性鱟試驗和定量鱟試驗。定性鱟試驗主要用於藥品,醫療器械等產品的內毒素定性檢驗。定量鱟試驗主要用於檢測臨床病人、動物體內內毒素等方面,以便為醫生用藥提供參考。
試驗方法
鱟試驗按方法分:
凝膠法
動態濁度法
終點濁度法
動態顯色法
終點顯色法
凝膠法系通過鱟試劑與內毒素產生凝集反應的原理來定性檢測或半定量內毒素的方法。凝膠法鱟試劑常見規格為0.1ml/支或0.5ml/支或者更大裝量,使用時應加除熱原水(細菌內毒素檢查用水)復溶後使用。凝膠法是通過觀察有無凝膠形成作為反應的終點。此法操作比較簡單,經濟,不需要專用測定設備,可以進行定性或半定量測定。
動態濁度法、終點濁度法、動態顯色法、終點顯色法,這四種方法都是定量檢測內毒素的。
根據檢測原理, 終點濁度法和動態濁度法都屬於濁度法。濁度法系利用檢測鱟試劑與內毒素反應過程中的濁度變化而測定內毒素含量的方法。終點濁度法未見商品化產品。動態濁度法(又稱動態比濁法)是檢測反應混合物的濁度上升某一預先設定的吸光度所需要的反應時間,或是檢測濁度增加速度的方法。
終點顯色法和動態顯色法都是屬於顯色基質法。顯色基質法系利用鱟試劑與內毒素反應過程中產生的凝固酶使特定底物顯色釋放出的呈色團的多少而測定內毒素含量的方法,根據產物顏色判斷內毒素濃度,又稱為比色法。廈門鱟試劑廠於2005年推出以鱟四肽為顯色底物的鱟試劑盒,抗干擾能力強, 靈敏度高達0.005EU/ml, 質量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有500多家單位使用該試劑盒,並有部分單位發表相應文獻。國內有少量國外產品,但價格遠高於國產試劑,到貨周期長。
如果您僅需要檢測樣品的內毒素限量,可以選擇凝膠法鱟試劑,通過確定內毒素限值及最大有效稀釋倍數,做樣品的干擾試驗從而確定使用的鱟試劑的靈敏度。
如果您需要定量測定樣品中內毒素含量則應選擇顯色基質鱟試劑盒或動態濁度法鱟試劑。
動態濁度法與動態顯色法需要帶溫育系統的動態光度測定儀器及配套軟體,例如,微板鱟試儀ELx808(或者Thermo Scientific FC)及配套軟體TALgent 或Gen5。動態濁度法與動態顯色法簡單方便、一步即成,線性範圍寬。
終點顯色法需要配套酶標儀或可見分光光度計進行檢測。配套帶有溫育系統的酶標儀,如微板鱟試儀ELx808(或者Thermo Scientific FC),可減少試劑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