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魚台

江蘇阜寧縣東溝鎮歷史上有過一座少見的民間社台一[新舞台],俗稱[東溝台]、[東溝鰲魚台]。

阜寧縣東溝鎮歷史上有過一座少見的民間社台——“新舞台”,俗稱“東溝台”、“東溝鰲魚台”。
東溝鎮是阜寧縣西南區域的古鎮,在清代到抗戰前,一直市場繁榮,文化生活很豐富。每年春節耍玩龍燈,農曆五月十八日要出“都天會”或請戲班子連續唱十幾天戲。這些文化活動,熱鬧非凡,吸引著周圍幾十里的農民。當時流傳過這么幾句話:“要看東溝燈,等等二三更,有錢下飯店,沒錢蹲牆根”。而東溝的戲台——“鰲魚台”則更是名聞遐邇。
東溝早年沒有固定的戲台,要唱戲,臨時搭簡易的門板台,唱完戲就拆掉。東溝有一大富戶余筱階董事,管理鎮務有威望。有一次帶人跑到幾十里外的朦朧(現為永興)去看戲,受到當地一些人的諷刺,激起了他的自尊心。他下決心要在東溝建一座像樣的戲樓,為東溝人爭爭氣。經他一倡議,眾紳商皆贊同,於是大家出錢出力籌建戲樓。余筱階董事請人仿照外地的戲樓,進行設計建造。地址選在東溝北頭棲風院南邊的廣場(現東溝影劇院後牆向北30米處)上,委託塾師張筱亭監工。木材是從很興盛的東溝木業行中選用周圍三四尺的上好杉木,磚頭是到阜寧縣城定購標準青磚(每塊六斤多重)用船運回來,木瓦工是從本鎮的精工巧匠中選用十幾個能手。經過幾個月的施工,一座非常壯觀的戲樓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建成了。
該戲樓設計精巧,工藝講究,造形美觀,活像一條大鰲魚。戲樓最高處是11.8米,戲樓台基左右、前後均為13米,戲樓上的上蓋為魚頭,魚的大嘴為舞台,舞台口高為1.3米,台口至台頂棚為4.18米,台口內徑寬為5.18米,舞台布景正中為彩繪的福祿壽圖樣,魚身用五彩絲綢纏繞,魚尾翹得高高的,用數千把芭蕉扇和玻璃鏡扣成魚鱗,用數百付連環著的“銀鐲”扣上絲線製成魚須,微風吹拂,鏡光閃閃,魚須飄動,猶如鰲魚搖頭擺尾。台前台後置有若干盞花生油燈,晚間點燃照明。演員即在鰲魚張開的大嘴中演戲,可容納50名左右演員演出,頗為奇特,轟動了四鄉八鎮,連數十里以外的男女老少都被吸引前來欣賞。因人多擁擠,戲尚未開演,觀眾就被踩死3人,踩傷多人。
戲台搭成後,台下廣場鋪擱木料座位若干排,可容納萬名觀眾。從杭州特邀來的京班有50多人,生、旦、淨、醜名角齊全。開演那天,有兩萬多名觀眾。就連淮安府的府官亦坐船前來東溝看戲。南北二雄見當時觀眾太多,既高興,又擔心,唯恐再出人命,演出5天即告停演。
在鰲魚台被拆除十多年後,該地又搭起了一座戲樓,高三丈五尺。樓頂盔形。天花板上雕書有百鳥朝鳳圖,台的四角有翹角正檐,角上懸有銅鈴,風吹鈴響,悅耳動聽。舞台正中布置考究,富麗堂皇。左右有“出將”、“入相”二門,門上懸掛著龍飛、鳳舞彩繡的門帘;戲台柱上掛著“和聲鳴盛,金碧縱輝”的楹聯。台口上懸“東溝戲樓”匾額。此台在阜寧縣境內仍是首屈一指,即便在鄰縣亦不多見。
民國初年,對東溝戲樓進行了整修,更名為新舞台,經常邀請戲班子前來演出。
1941年春,新四軍重建軍部以後,陳毅代軍長蒞臨東溝時,曾應邀在這個戲台上向一萬多軍民和阜寧縣西南地區的各界人士發表抗戰演說,號召大家團結抗戰。東溝鎮政府機關和駐軍常在戲台廣場上開大會,宣講抗日救國的道理,還經常演出文藝節目。東溝人把新舞台改稱為演講台、宣傳台。
後來,日本侵略者再度占領了東溝鎮,在新舞台內構築地道工事。東溝鎮政府派挑籮工、共產黨員寇明中和皮匠談大官子深夜前去將新舞台工事放火燒毀,於是新舞台便不復存在。
1989年,鹽城市戲曲志編輯室在反覆核實、論證和多次召開座談會的基礎上,認定“東溝台”實為“東溝鰲魚台”以後,委託阜寧縣戲曲志編輯室,請人依據其結構仿製成立體的舞台模型,經江蘇省戲曲志編輯室推薦,參加了’89上海國際舞美藝術節展出,受到了中外專家及觀眾的好評。據了解東溝鰲魚台資料及模型彩圖被收錄在《淮劇志》、《中國戲曲志》書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