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鱗甲目穿山甲屬動物]

穿山甲[鱗甲目穿山甲屬動物]

穿山甲(英文名:Malayan pangolin),又稱鯪鯉。為鱗甲目,鱗鯉科,穿山甲屬地棲性哺乳動物。穿山甲是對穿山甲科穿山甲屬的統稱,共8個物種。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穿山甲多生活亞熱帶的落葉森林。白晝常匿居洞中,並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穿山甲野外數量稀少,在中國,禁止私人捕殺和食用。穿山甲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是一類食蟻動物。分布在非洲和亞洲各地。穿山甲的鱗甲為臨床常用中藥。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外形

穿山甲 穿山甲

鱗甲目(Pholidota)只有1科1屬,即穿山甲科(Manidae)穿山甲屬(Manis)。屬於該目的動物通稱鯪鯉,俗稱穿山甲。

穿山甲是一類從頭到尾披覆鱗片的食蟻動物,分布在非洲和亞洲各地。亞洲地區分布在中國大陸(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貴州、四川、雲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寮國、高棉、馬來西亞、印度,以及台灣中低海拔之山麓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區。
最早在《楚辭·天問》中即有穿山甲的記載:“鯪魚何所”王逸註:“一雲鯪魚,鯪鯉也,有四足,出南方。”北魏人高祐因認出穿山甲而聞名。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記載“能陸能水,日中出岸,張開鱗甲如死狀,誘蟻入甲,即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圍接而食之。”李時珍認為穿山甲不是以鱗片誘蟻,而是“常吐舌誘蟻食之”。

2014年7月,有國際保育團體稱由於中國菜和越南菜的食材需求,穿山甲已經面臨絕種。

鱗甲

穿山甲 穿山甲
全身鱗甲如瓦狀。自額頂部至背、四肢外側、尾背腹面都有。鱗甲從背脊中央向兩側排列,呈縱列狀。 鱗片呈黑褐色。鱗有三種形狀:背鱗成闊的菱形,鱗基有縱紋,邊緣光滑。縱紋條數不一,隨鱗片大小而定。腹側、前肢近腹部內側和後肢鱗片成盾狀,中央有龍骨狀突起,鱗基也有縱紋。尾側鱗成折合狀。鱗片之間雜有硬毛。兩頰、眼、耳以及頸腹部、四肢外側、尾基都生有長的白色和棕黃色稀疏的硬毛。絨毛極少。成體兩相鄰鱗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狀。雌體有乳頭1對。

生理

穿山甲是特化物種,聽覺、視覺基本退化,嗅覺靈敏。

穿山甲的肝臟不大,肝解毒功能弱,免疫系統弱,屬於單室胃,胃中披著角質膜,胃腺部的黏膜處密布許多呈"S"型的皺襞,借吞食時吞進胃中的小砂石將食物磨碎。穿山甲腸管表面平滑,小腸長(2 253±381.66)mm。

生活習性

生境

鯪鯉棲息於丘陵山地的樹林、灌叢、草莽等各種環境中但極少在石山禿嶺地帶。掘洞穴居,晝伏夜出,能爬樹游水,遇敵受驚時,將頭裹在腹部,躑成一團。

食性

食物以白蟻為主,亦食黑蟻、蟻的幼蟲和其他昆蟲的幼蟲。覓食時,先用前肢的長爪抓住蟻巢,然後用嘴插入蟻洞內,用黏性及善於伸縮的舌頭舔食白蟻或其它蟻類。穿山甲的食量很大,一隻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納500克白蟻。據科學家觀察,在250畝林地中,只要有一隻成年穿山甲,白蟻就不會對森林造成危害,可見穿山甲在保護森林、堤壩,維護生態平衡、人類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洞穴

穿山甲 穿山甲
穿山甲穿山甲平時獨居於 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對生活。與洞穴生活相適應,穿山甲有愛清潔的習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邊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個5—10厘米深的坑,將糞便排入坑中以後,再用鬆土覆蓋。

穿山甲往往選擇坡度為30—40度的山坡築造洞穴,很少在較為陡峭的地方,也不在平地上。洞穴的結構也很有講究,常常隨著季節和食物的變化而不同,一般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風涼爽,地勢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進雨水,洞內隧道較短,大約為30厘米左右,裡面結構比較簡單;另一種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築於背風向陽,地勢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每隔一段距離還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牆,長度可達10餘米,還經過二、三個白蟻的巢,成為其冬季的“糧倉”,洞的盡頭有一個較為寬敞的凹穴,裡面鋪墊著細軟的雜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臥室”,也用作“育嬰室”。 

穿山甲的力氣很大,如果在洞口抓住它的尾巴,很難把它從洞裡拉出來。穿山甲擅長挖洞,一天可以挖一條5米深,10餘米長的隧道。每小時可以挖土64立方厘米,所挖出的泥土的重量相當於它的體重。為了適應洞穴里氧氣不足的環境,穿山甲的耗氧量大大小於其他哺乳動物

分布範圍

分布在非洲和亞洲各地。亞洲地區分布在中國(江蘇、浙江、安徽、江西、貴州、四川、雲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湖南)、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寮國、高棉、馬來西亞、印度,以及中國台灣中低海拔之山麓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區。

繁殖

穿山甲 穿山甲
穿山甲發情期雌雄同居。交配後即分開,幼仔由雌獸培育。一般在每年的4—9月間交配,冬末或春初產仔,每胎1—2仔。

出生後的幼仔體重僅有100克左右,身體是白色的,沒有鱗甲,眼睛也不能睜開。半個月後體重增至250克左右,眼睛可以睜開了。一個月後才慢慢長出淡色柔軟的甲片,以後逐漸變硬,並變為暗褐色。兩個月後,小穿山甲就常常爬伏在雌穿山甲的背上,跟隨母親四處活動覓食,直到半年以後,才開始獨立生活。

藥用價值

穿山甲的鱗片作為中藥,出自《本草圖經》,藥物名稱有鯪鯉甲、鱣鯉甲、鯪鯉角、川山甲、鱉鯉甲、山甲、甲片 甲珠等。味鹹;性微寒;歸肝、胃經。具有活血散結;通經下乳;消癰潰堅。主治血瘀經閉;症瘕;風濕痹痛;乳汁不下;癰腫;瘰癧等病症。

詳見詞條:穿山甲[中藥]

保育狀況

保護地位

中國穿山甲已於1975年列入CITES附錄Ⅱ,1998年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確定為易危級(V),1996年被IUCN列入《瀕危動物紅色名錄》。這些表明穿山甲的野生種群數量已明顯下降,生存早已受到嚴重威脅。

穿山甲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

瀕危原因

1、穿山甲非法交易的規模非常巨大。

2014年3月,中國執法人員和英國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報告警告說,中國穿山甲正面臨“被吃絕”的危險。研究小組對有關2010年以來被沒收貨物的記錄進行了分析,他們共發現了2.59噸鱗片(涉及約4870隻穿山甲)和259隻穿山甲——其中220隻是活體穿山甲,39隻是死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穿山甲鱗片的價格一路攀升。美國《生態學與環境前沿》雜誌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1公斤鱗片以前售價8.5英鎊(1英鎊約合10.2元人民幣),2014年最高能賣到360英鎊。

2、中國人喜歡吃“野味”。

一些中國人普遍有些懷舊情緒,愛吃猴子、蛇等各種野生和外來動物。由於存在感染疾病的風險,中國規定只有某些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才能端上餐桌,但人們對“真貨”的需求依然存在。這對穿山甲來說具有災難性,穿山甲一年只生一隻幼崽。而自然資源保護論者也擔心人們在優待大象犀牛老虎等巨型動物的同時忽視了穿山甲所面臨的困境。

養殖技術

飼養場地建造

穿山甲 穿山甲
穿山甲 飼養場地宜選擇潮濕、陰涼背風、無沙石地處。建場時應把表土層疏土挖出,直到硬土為止,再用石灰、粗沙、黃坭打成混合土,曬乾後再在上面澆灌水泥鋪面,然後用石塊或磚在築好的水泥板四周砌起1.5米高的圍牆,牆的四周用水泥抹面,使表面光滑,防止逃跑。  

種源及飼養環境

飼養穿山甲的種源,目前仍依靠捕捉野生獲得,捕到的穿山甲放入飼養處後,為了使其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的環境,必須保持飼養場地內清潔衛生和安靜環境條件。同時飼養場內做到冬暖夏涼,溫度保持在16—32℃之間,最為理想的溫度為22℃以上。 

飼料及投餵

穿山甲是肉食性動物,以白蟻為主要食物,有時也食一些螞蟻、及昆蟲蛹卵。飼養穿山甲要準備有充足的飼料,其飼料分為活體飼料和單品種飼料兩種,在飼養過程中以活體飼料為主,單品種飼料為補。活體飼料有白螞蟻及昆蟲;單品種飼料有牛奶、稀飯、奶粉、黃蟻粉、黑蟻粉、蜂蜜等。  

日常管理

1、每天將水池內的水灌滿,供穿山甲飲用和游泳,並經常清洗,保持池水清潔衛生。 
2、冬季氣溫下降,宜在飼養場內設木箱,內墊乾草,讓其入箱保暖過冬。 
3、經常打掃飼養場,清除糞便和殘留食物,並保持安靜的環境,以利於其生長發育。 
4、防治疾病,腸胃病是穿山甲常見的疾病,通常是食量過度和誤食質量不良的飼料引起的。

科學分類

穿山甲為鱗甲目(學名:Pholidota)動物,該目只有1科1屬,即穿山甲科穿山甲屬。屬於該目的動物通稱鯪鯉,俗稱穿山甲。

大穿山甲Manis gigantea 
南非穿山甲Manis temmincki 
樹穿山甲Manis tricuspis 
長尾穿山甲Manis tetradactyla 
印度穿山甲Manis crassicaudata 
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馬來穿山甲Manis javanica

文獻記載

最早在《楚辭·天問》中即有穿山甲的記載:“鯪魚何所”王逸註:“一雲鯪魚,鯪鯉也,有四足,出南方。”

北魏人高祐因認出穿山甲而聞名。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記載“能陸能水,日中出岸,張開鱗甲如死狀,誘蟻入甲,即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圍接而食之。”

李時珍認為穿山甲不是以鱗片誘蟻,而是“常吐舌誘蟻食之”。

動物分類導航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
寵物鳥類珊瑚昆蟲
兩棲動物雜交動物爬行動物節肢動物
哺乳動物水生動物十足目動物珍稀瀕危動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