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橋遺址

鯉魚橋遺址位於資陽市雁江區小院鎮孫家壩,從這裡發掘出的大量的舊石器時代 動物化石、植物標本以及打制石器,證明了這裡曾經是蜀人先祖生活的樂土。 1962年成都地質學院劉興詩教授開始到資陽考察,他認為資陽一級地階含有大量動植物化石,並將這一構想告訴了四川省博物館。1973年夏,四川省博物館、成都地理研究所和成都地質學院勘探教研室在鯉魚橋河的斜坡型岸邊進行了試掘。效果明顯。1980年12月開始,北京大學呂遵諤教授主持,在試掘點3米處發現了竹鼠、東方劍齒象、犀牛和水青岡、青周、川桂皮以及木姜子等化石。其中水青岡占71%,榆屬占16%,可見當時鯉魚橋畔水青岡成林,夾生樟樹、榆樹等喬木。同時還在第一層底部發現了烏木。更為可貴的是,發現了石器20件,其中石核兩件、石片六件、石工具12件。經鑑定為舊石器時代遺物。 另外,鯉魚橋出土陶器,經專家鑑定,比四川新都水觀音、德陽三星堆出土新石器時代陶器要早,距今6000年

資陽人

鯉魚橋遺址 鯉魚橋遺址

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1951年在四川省資陽縣城西黃鱔溪修建鐵路橋時,在橋墩基坑中發現。同年由裴文中主持發掘,又出土1件骨錐。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

資陽人化石為一較完整的頭骨。面骨保存有上頜骨的一部分。頭骨較小,表面平滑圓潤,額結節和頂結節都明顯突起,額部較豐滿。頭骨內面骨縫幾乎全部癒合。說明屬一老年女性個體。其基本特徵和現代人相似,但也保留了若干較原始的性質。如眉嵴比同齡同性的現代人顯著,兩內側端幾乎相連;前囟點位置較現代人的靠後;顳骨鱗部較低矮而平整,弧度較現代人小,從而表明其腦量不大。因而被認為是晚期智人階段的化石。骨錐底部缺失,殘長10.82厘米。錐尖鈍而光滑,呈深褐色。錐身有刮削加工的條痕。

與資陽人化石伴出的哺乳動物化石主要有鬣狗、虎、馬、中國犀、獵、麂、水鹿、大額牛和東方劍齒象等。原研究者認為,這些動物化石分屬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兩個時代,人類化石與後者同時。

刮削器

鯉魚橋出土刮削器 鯉魚橋出土刮削器

刮削器是石器時代人們用石片製成的一種切割和刮削工具。用途很多,主要是在分割禽獸的肉時使用,可以用來切割肉、刮掉骨頭上的肉。 另外也可以用來製作木製品、竹製品,比如颳去樹皮製作棍棒,製作箭等。

鯉魚橋文化

鯉魚橋出土的石製品打片,與蒙溪石蝦子、沙嘴、安岳龍台場、白水鄉採集石器非常一致,而與富林文化、銅梁文化差異很大,因此,呂遵諤教授等將以鯉魚橋為代表,把蒙溪流域、涪江支流瓊江安岳段發現的舊石器,統稱為鯉魚橋文化。鯉魚橋的發掘結果,為後來在四川各地尋找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提供了實物資料和地層依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