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1年畢業於浙江水產學院(現更名為浙江海洋學院)海水養殖專業本科。
1993-1996年在上海水產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從事魚類學和魚類生態學研究方向,獲水產養殖農碩士學位。
2001年9月至2006年2月在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所攻讀遺傳學博士學位,從事魚類發育生物學方向,獲遺傳學專業博士學位。
2004年3月至2005年8月,在美國Auburn大學從事魚類基因組和分子免疫學方向的學術研究。
研究方向
1、鰈形目魚類眼睛移動機理的研究:基於對牙鮃變態階段的細胞凋亡和分裂的整體觀察,提出了新的解釋鰈形目魚類眼睛移動的模型,發現牙鮃右眼的移動是來自左右眼睛周圍組織的不對稱分裂造成的,並確定了與眼睛移動的相關組織。此模型比目前的模型更能合理解釋鰈形目魚類眼睛位置的多樣性,並為今後篩選與眼睛移動相關的分子奠定了組織學基礎。通過建立變態前後的抑制差減文庫,和變態早期的cDNA文庫,克隆了Sfrs3基因,進一步通過整體原位雜交技術,初步證實了該基因與眼睛移動相關。此方面的結果已在Biochemstry Biology Acta, General Subject;動物學報,水產學報等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了7篇學術論文。
2、魚類先天免疫基因的研究:主要系統地研究了斑點叉尾鮰抗菌肽基因hepcidin,LEAP-2,BPI,和NK-Lysin,以及趨化因子家族基因。首次發現hepcidin 基因不僅僅在肝臟表達,而且發現在受精卵孵化後8小時就已經表達,說明hepcidin 基因除了抗菌和調節鐵離子濃度以外,可能還有其它未知的功能。首次發現LEAP-2基因在胚胎髮育過程的表達的可變剪接調控。hepcidin,LEAP-2,BPI,和NK-Lysin基因在愛德華氏細菌感染後都有明顯地上調,初步表明此抗菌肽具有抑菌效果。比較系統地分析了趨化因子家族CC 趨化因子基因的物理位置,基因結構和表達類型,26個CC 趨化因子基因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由3個外顯子和2個內含子組成,另一類由4個外顯子和3個內含子組成。這種基因結構和人類的類似。調查了26個基因在各個組織以及在愛德華氏細菌感染後感染後的脾臟和頭腎組織的表達類型。通過把基因定位到BAC基因組文庫,發現此26個基因的23個基因物理位置成簇狀,具體有4個簇,進一步通過系統發育分析發現,在同一簇的CC基因在進化上最為接近,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斑點叉尾鮰的CC基因是在幾個原始CC基因的基礎上,在物種分化之後,通過基因duplicate形成至今的26個基因。這時首次對魚類的CC基因進行了系統地進化分析。在此領域至今已發表了10篇學術論文(其中SCI 7篇)。
3、河魨魚河魨毒素產生的機制的研究:關於河魨魚產生河魨毒素的機制是認為河魨毒素來自與寄生其體內的細菌。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們利用DGGE技術比較分析了攝食不同餌料的暗紋東方魨的腸道,肝臟,皮膚,和卵巢中的細菌組成,篩選到2株產河魨毒素的細菌。已Aquaculture,上海水產大學學報發表了2篇論文。
4、水產動物基因組學的研究:在AUBURN大學訪問期間,參與了構建物理圖譜,遺傳圖譜和兩者圖譜整合的工作。利用二維雜交技術,把150個I型微衛星標記整合到斑點叉尾鮰的物理圖譜中。同時,也利用AFLP標記和微衛星標記,參與構建了斑點叉尾鮰與藍叉尾鮰雜交系的遺傳圖譜。目前,本人正在利用基因組學技術開展草魚抗病育種方面的工作。
5、魚類早期發育階段的攝食生態的研究:飢餓和捕食被認為野外仔魚死亡最主要的兩個原因。提出了“工廠化魚類苗種培育中,主要的死亡原因是飢餓造成的”的觀點,並以此對攝食生態條件和仔魚攝食能力進行了系統的評估,利用數學模型評估了真鯛和牙鮃仔魚攝食能力的幾個指標,如攝食反應,巡遊能力等。利用三種方法對飢餓造成的“不可逆點”進行了系統地評價。明確了真鯛,牙鮃開口期仔魚的餌料密度和餌料大小對仔魚死亡率的影響。也初步研究了大口黑鱸開口期仔魚的消化能力。在此領域我們共發表了9篇論文。
6、貝類遺傳多樣性分析:通過分子和形態數據的分析,發現溫州地區本地泥蚶的遺傳多樣性受到韓國泥蚶的種質的污染,此結論已經轉告當地水產管理部門。在此領域共發表了1篇論文。
7、鰈形目魚類的系統發育分析:我們的興趣主要通過鰈形目魚類的系統發育分析,來從另一個角度探討眼睛移動機制的進化上的成因。作為此研究的第一步,我們探討了利用福馬林浸泡標本進行高階元系統發育的可靠性分析,發現從浸泡了25年的標本中克隆出的基因序列,可以作為高階元的系統分析的,這為今後利用浸泡標本開展分子系統發育分析奠定了前期基礎。在此領域共發表了1篇論文。
主要貢獻
成果
系統地研究了斑點叉尾鮰抗菌肽、趨化因子家族基因的進化和表達;基於細胞凋亡和分裂的觀察,在國際上提出了新的解釋鰈形目魚類眼睛移動的模型,並初步證實Sfrs3蛋白與眼睛移動有關,建立了牙鮃變態階段的cDNA文庫和抑制差減文庫;探討了利用福馬林浸泡標本進行高階元系統發育分析的可靠性;比較詳細地研究了幾種海水魚類早期發育階段的攝食生態;對河魨魚河魨毒素產生的機制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對樂清灣泥蚶的種群遺傳多樣性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共在Biochemstry Biology Acta、Molecular Immunology、Development Comparative Immunology、Immunogentic、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Aquaculture、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動物學報、海洋與湖沼、水產學報等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35篇學術論文,其中SCI論文9篇。曾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上海市教育成果三等獎各1次。2006年,本人作為主講教師之一的魚類學課程獲得“國家精品課程”稱號。
教學改革
1996年開始,主講本科“魚類學”課程,並曾先後講授本科“普通動物學—脊椎動物部分”,“普通生物學”, “前沿課程講座”的 “基因組學研究進展”等課程。2006年開始,主講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分子發育生物學”課程,主講魚類的發育生物學。2007年開始,參講博士課程“繁殖生物學進展”的魚類部分。
2002年開始,和魚類學科點同事一道,開發了“魚類學CAI課件”並在學校首先開始套用該課件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嘗試,經過幾年的實踐,“魚類學課程教學改革建設”獲得了2005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三等獎。“《魚類學》多媒體CAI系統的研發和體會”獲得中國教育新理論雜誌的優秀論文二等獎。2005年,《魚類學》獲上海市精品課程稱號,2006年,《魚類學》獲國家級精品課程稱號。
學術會議
1998年,參加在寧波召開的中國魚類學會,並宣讀了論文“真鯛仔魚的攝食能力:發育反應和功能反應”。
2002年,參加在上海召開的上海動物學會。
2005年,參加在美國San Diego召開的國際動植物基因組學術會議,並進行了牆報展示。提交的論文為“The catfish liver-expressed antimicrobial peptide 2 (LEAP-2) gene is expressed in a wide range of tissues and 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5年,參加在美國New Orleans召開的國際水產養殖大會。
2005年,參加在上海召開的3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並宣讀了論文 “A new model constructed and the role of SFRS3 in metamorphosing flounder”。
2005年,在上海水產大學作了“利用基因組技術篩選抗病基因”的學術報告。
2005年,參加中國水產學會淡水養殖分會2005年年會,並作了“斑點叉尾鮰抗菌肽和趨化因子基因克隆和分析”的大會報告。
2006年,參加中國魚類學會年會,作關於“一個新的解釋比目魚研究移動的模型”學術報告。
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幾種名貴魚類攝食生態條件的研究”,主要完成人。
2.上海市教委發展基金項目“牙鮃仔魚肌肉組織二次發育特異基因的克隆和作用藥物篩選”,主持完成。
3.上海水產大學校長基金項目“抑制差異雜交法克隆牙鮃變態相關基因” 主持完成。
4.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項目“暗紋東方魨開口期仔魚攝食能力評估”,主持完成。
5.浙江溫州市科委項目:“中國不同地區泥蚶種群的分子進化”。主持完成。
6.上海市科委基礎重點項目: “三角帆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與種質創新”,參加。
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甲狀腺激素調控牙鮃仔魚右眼移位的基因表達",參加。
8.上海市自然基金項目"長江口暗紋東方魨繁殖洄游的研究"。參加。
9.農業部“948”關鍵技術引進項目:“外來水生生物入侵的風險防範和應急反應技術”第二主持人,2004-Z44,起止年月:2004.1-2006.12,
10.上海市科委基礎重大項目“重要水產養殖動物抗病育種的基礎研究”的“草魚抗病育種的基礎研究”子課題的主持人06dj14003,2006-2008
11.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斑點叉尾鮰趨化因子抗細菌感染的免疫回響模式,06ZZ65,主持。2006-2008
12.上海市教委海洋高水平項目:東海區銀鯧、大黃魚人工放流效果評估體系的建立及功能基因的發掘,主持。2006-2007
13.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項目:淡水魚類肌間刺發育與主軸骨骼的關係,主持。2006-2007
14.國家海洋局項目:海水養殖動物廣譜高效抗菌肽的研製與開發,參與。2007
主要論文
1、徐善良,胡金道,鮑寶龍,1991,口蝦姑的繁殖生物學初步研究,浙江水產學院學報。
2、鮑寶龍等,1997,飢餓狀態下真鯛仔魚早期階段的高溫、低鹽耐力和浮力。上海水產大學學報,6 (2):90-95.
3、鮑寶龍等,1998,延遲投餌對真鯛、牙鮃仔魚早期階段攝食、存活及生長的影響。水產學報,22(1):33-38.
4、鮑寶龍等,1998,餌料密度和大小對真鯛仔魚早期階段攝食的影響。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動物學專輯:100-104.
5、龔小玲、鮑寶龍等,1998,滯後投餵鹵蟲無節幼體對牙鮃仔魚成活、生長及變態的影響。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動物學專輯:104-110.
6、鮑寶龍等,1998,海洋魚類仔魚營養狀況的研究。上海水產大學學報7(1):51-58.
7、殷名稱,鮑寶龍等,1999,真鯛仔魚早期階段的攝食能力-----發育反應和功能反應。海洋與湖沼,30(6):591-596. (執筆人)
8、鮑寶龍等,1999,外源甲狀腺素及可的松對牙鮃早期發育階段生長、發育和變態的影響。上海水產大學學報,8(3):242-246.
9、張臻宇、鮑寶龍,1999,魚類早期發育階段甲狀腺激素的作用,上海水產大學學報,8(1):68-75.
10、龔小玲、鮑寶龍等,2000,牙鮃仔魚早期階段的攝食能力。水產學報,24(6):516-521.
11、鮑寶龍等,2000,暗紋東方魨仔魚攝食、行為和消化酶活力研究,水產科技情報27(6)265-269.
12、龔小玲,李巍,鮑寶龍等,2003,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對鯽魚離體培養的肝組織5’-MDA活性的影響.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3, 12(3):274-277。
13、Zhang Junling, Shi Zhiyi, Bao Baolong, 2003.Gene expression of Pitx2 in early development and metamorphosis of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 Journal of Shanghai Fisheries University. 12(suppl.):12-19.
14、楊桂梅、鮑寶龍等,2005, GAPDH、βactin和18s rRNA作為相對定量的內標在牙鮃發育階段的穩定性比較.上海水產大學學報,14(1):84-88。(通訊作者)
15、鮑寶龍等,2004,從福馬林保存的牙鮃中克隆的18S rDNA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的可靠性.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13(3):193-197.
16、龔小玲,鮑寶龍等,牙鮃仔魚在混合餌料期的攝食能力及餌料選擇性. 2004上海水產大學學報 1:30-35
17、李家樂,錢榮華,鮑寶龍等,2005,中國五大湖三角帆蚌群體遺傳多樣性的RAPD分析,上海水產大學學報 14(1):1-5
18、鮑寶龍,李家樂,2005.主要水產養殖動物QTL定位的研究現狀.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14(4):444-450.
19、龔小玲,鮑寶龍等,2005. 牙鮃變態早期cDNA文庫的構建和parvalbumin基因的克隆,水產學報, 29(4) 467-472。(通訊作者)
20、徐義平,孫開練,楊桂梅,李瓊文,鮑寶龍等,2006. 溫州樂清灣三個泥蚶群體遺傳多樣性的初步研究,上海水產大學學報,15(2):234-238。(通訊作者)
21、Baolong Bao, et al.,2005. Catfish hepcidin gene is expressed in a wide range of tissues and exhibits tissue-specific upregulation after bacterial infec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 29: 939-950. (SCI,3.261) ISSN: 0145-305X
22、Baolong Bao, Eric Peatman, Peng Xu, Ping Li, Hang Zeng, Chongbo He, Zhanjiang Liu, 2006.The catfish liver-expressed antimicrobial peptide 2 (LEAP-2) gene is expressed in a wide range of tissues and 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Molecular Immunology 43(4):367-377. (SCI,4.307)
23、Baolong Bao, Guimei Yang, Zhanjiang Liu, Shenhua Li, Zilai Wang, Damin Ren,2005, Isolation of SFRS3 gene and its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during metamorphosis involving eye migration of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725(1):64-70 (SCI,3.369) ISSN: 0304-4165
24、Peng Xu, Baolong Bao, et al., 2005.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bactericidal 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 (BPI) antimicrobial peptide gene from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 29: 865-878. (SCI,3.261) ISSN: 0145-305X
25、Eric Peatman, Baolong Bao, Puttharat Baoprasertkul, Zhanjiang Liu, 2005, In silico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12 noval CC chemokines in catfish. Immunogenetics 57(6):409-419. (SCI,2.976) ISSN: 0093-7711
26、Qun Wang, Baolong Bao, Yaping Wang, Eric Peatman, Zhanjiang Liu,2006, Characterization of a NK-Lysin antimicrobial peptide gene from channel catfish. 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20(3):419-426. (SCI 1.696)
27、鮑寶龍等,2004,《魚類學》多媒體CAI系統的研發和體會。中國教育新理論,12(2):57-58.
28、鮑寶龍等,2006,抑制差減雜交法克隆牙鮃變態早期差異表達的基因,水產學報,30(2):204-210(通訊作者)
29、鮑寶龍、楊桂梅、任大明,2006,牙鮃變態階段的細胞凋亡的觀察. 動物學報,52(2):355-361。
30、Eric Peatman, Baolong Bao, Xu Peng, Puttharat Baoprasertkul, and Zhanjiang Liu,2006,Catfish CC chemokines: genomic clustering, duplications, and expression after bacterial infection with Edwardsiella ictaluri 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275(3):297-309 (SCI 2.632 )(共同第一作者)
31、Bao B, Peatman E, Peng X, Baoprasertkul P, Wang G, Liu Z. Characterization of 23 CC chemokine genes and analysis of their expression in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Dev Comp Immunol. 2006;30(9):783-796. (SCI 3.369)
32、楊桂梅、唐文喬、鮑寶龍等,利用PCR-DGGE法分析暗紋東方魨的弧菌菌落組成,2006,上海水產大學學報,15(3):257-263.(通訊作者)
33、鮑寶龍、李建忠、李家樂、劉占江,2006,鮰魚SCYA107基因序列的比較分析,上海水產大學學報,15(4):385-389。
34、鮑寶龍、李家樂、汪桂玲、劉占江,2007,斑點叉尾鮰趨化因子SCYA126基因及其可變剪接,中國水產科學,14(1):1-7.
35、Guimei Yang, Baolong Bao, Eric Peatman, et al., 2007.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puffer fish. Takifugu obscurus. Aquaculture, 262:183-191.(SCI,1.374)(通訊作者)
科技服務
1996年,在浙江參加“泥蚶工廠化育苗”
1997年,在江蘇參加“暗紋東方魨人工育苗”
1999年,在浙江參加“泥蚶工廠化育苗”
2000年,在山東參加“紅鰭東方魨工廠化育苗”
獲獎記錄
1.1999年,獲上海水產學會優秀論文。(第一作者)
2.2002年,獲溫州市科委優秀論文三等獎。(第一作者)
3.2004,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三等獎,第五完成人
4.2005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七完成人
5.2004年,《魚類學》CAI課件,上海水產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二完成人
6.2004年,《魚類學》CAI課件,高等教育上海市級教學成果三等獎,第二完成人
7.2004年,獲香港新聞出版署主辦的中國教育新理論雜誌的優秀論文二等獎。(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