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70年,伍德沃德被哈佛法學院錄取,但他很快改變主意,沒有入學,而是選擇到《華盛頓郵報》當兩周的實習記者。不過,他的記者生涯開始並不順利,在兩周試用期內共寫了17篇文章,但沒有一篇被採用。隨後,他被派到《華盛頓郵報》下面的一家小報工作,幹得很成功,不到一年就成了頭牌記者。1971年被調回《華盛頓郵報》。
1972年6月17日,伍德沃德的機會終於來了。《華盛頓郵報》一位編輯一大早就將伍德沃德叫到了辦公室,讓他與另一名記者伯恩斯坦合作,跟蹤報導民主黨在水門飯店的總部被非法侵入一事。經過長期鍥而不捨的調查,他們終於找到了共和黨派人侵入民主黨總部及尼克森總統試圖掩蓋事實真相的證據,尼克森為避免遭到彈劾和起訴,不得不於1974年辭職。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因此名聲大噪。此後,伍德沃德的人氣越來越高,面子越來越大,很多別人採訪不到的大人物都願意接受他的採訪,他根據獨家採訪寫出的新書也經常榮登暢銷書榜。
了解伍德沃德的人或接受過他採訪的人稱他有“明星的魅力”,讓被採訪人感覺受他採訪是一種榮幸,他們願意對他說出一些秘密。另外,接受他採訪的人越多,就越使其他人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覺得不接受他採訪會於自己不利。一位媒體研究專家稱這種壓力為“恐嚇”,即如果你接受他採訪,你就有了為自己辯白的機會,否則他照樣會從別的渠道得到他想要的東西,而你則失去了為自己說話的機會。
伍德沃德寫的很多書都是有關白宮的。2003年他曾推出《戰爭中的布希》一書,詳述了“9.11事件”後100天內白宮的決策內幕,包括布希如何決定攻打阿富汗等。不過,美國書評界對這部書並不太滿意,有人批評這本書是在給布希臉上貼金。白宮顯然十分喜歡這本書,有人認為這也是伍德沃德在寫《進攻計畫》時得到白宮全力配合的原因。
伍德沃德與白宮走得如此之近也招致了一些非議,一些人甚至稱他已經蛻變成了一名“御用記者”。他們認為,伍德沃德的報導與其說是大量調查研究的成果,不如說是他靠近權力走廊的結果。他本人已經成了權貴階層的一分子,他在華盛頓權勢階層聚居區的豪宅與其說是一個記者的住所,不如說是一位外交家或國務卿的官邸。
說鮑勃·伍德沃德是目前美國“最有面子”的記者,大概沒有多少人會有異議。只要想想:誰能有他那樣的面子,能夠採訪到布希總統、切尼副總統、鮑威爾國務卿、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等等美國高官?有誰能夠繪聲繪色地寫出《戰爭中的布希》這樣一本書,並使該書連續數周榮登美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有誰能夠讓該書在出版之前,占據《華盛頓郵報》頭版達三天之久?
許多人對他有如此大的面子感到驚奇,但是了解伍德沃德的人卻一點也不感到奇怪,因為十幾年來,他在美國一直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名記者,只要他的名字出現在《華盛頓郵報》上,肯定又有引人關注的報導;他是名作家,時不時推出一本大作,鏇即就會成為暢銷書。有人稱,鮑勃·伍德沃德是美國“新聞記者之王”。
作品
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是美國《華盛頓郵報》助理總編輯,從事新聞記者和編輯工作30多年,他是8本名列美國第一的非小說類暢銷書的作者或合作者。
其中4本是關於前幾任美國總統的故事,如《總統班底》、《最後的歲月》。他的著作都有關名人,涉及美國政界、財界、軍界、娛樂界的高層人士,著名人物。如有關於中央情報局的《CIA的秘密戰爭》,有揭露美國大選內幕的《選擇》,有涉及五角大樓的《指揮官們》。
美國知名泄密者
美國曾出現好幾位重磅的“泄密者”,他們的人生也因此發生巨大變化。有的身陷囹圄苦不堪言,被政府斥為罪人和叛國者,有的則成了不折不扣的大英雄,被民眾視為敢與強權鬥爭的勇士,境遇落差如此之大可謂冰火倆重天。 | |
---|---|
布拉德利·曼寧 | 涉嫌在“維基解密”網站上發布駐伊美軍“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射殺記者的視頻。 |
丹尼爾·埃爾斯伯格 | 1971年,艾爾斯伯格因公開五角大樓檔案而成為全球矚目的對象。 |
鮑勃·伍德沃德 | 1972年,鮑勃·伍德沃德與另一名記者卡爾·伯恩斯坦率先披露了水門事件醜聞,從而迫使總統尼克森下台,名噪新聞界。 |
詹姆斯·布坎南 | 有證據表明正是布坎南在擔任國務卿期間將條約的條款泄露給努根特,但其未被追究責任 |
朱利安·阿桑奇 | “維基解密”的創始人,他被稱為“黑客羅賓漢”。 |
愛德華·斯諾登 | 前美國中央情報局雇員,將美國國家安全局關於PRISM(稜鏡計畫) 監聽項目的秘密文檔披露給了《衛報》和《華盛頓郵報》。 |
馬克·費爾特 | 70年代初曾任聯邦調查局“二把手”的叫做馬克.費爾特的人稱:“他就是人們常說的”深.喉”。 |
馬特·德拉吉 | 柯林頓“拉鏈門”最初爆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