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龍化石

魚龍化石

魚龍是恐龍的“遠親”,是一種重新回到海里生活的爬行動物,繁盛於三疊紀和侏羅紀。

基本信息

實例

科學家在中國安徽發現一具魚龍化石,這個魚龍在大約2.5億年前的生育過程中喪生。這具化石被認為是在生育過程中喪生的最早的遠古海洋爬行動物的一個鮮活實例 。

結構

它的部分骨骼是在中國安徽挖出來的,在母親的肚子裡有一條還未出世的小魚龍胎兒,另一條已經有一半身體從骨盆里露出來,還有一半仍留在母親的肚子裡,而第三條小魚龍已經完全脫離母體。第二個胎兒頭朝前的姿勢預示著魚龍的胎生發生在陸地上,而不是像以前的研究指出的出生在水中。

特色

魚龍已不具有爬行動物的形態,它們的身體呈紡錘形,頸部已消失,頭直接和軀幹連在一起,這種體形可以減小在水中運動的阻力;頭很長,嘴長而尖,口中布滿利齒,適於捕食魚類。魚龍高度適應海洋生活,分布廣泛,其化石在中國多有發現。

中國發現的第一條魚龍化石,是在貴州茅台發現的貴州茅台混魚龍(Mixosaurus mataiensis),這是一種原始的魚龍,頭骨較為粗短,長有釘子般的牙齒。1965年,人們在安徽巢縣龜山也採到過一條不到1米長的小魚龍,它有一個三角形的腦袋和長長的吻,滿嘴尖牙,以海底軟體動物為食,這條龍被命名為龜山巢湖龍(Chaohusaurus geishanensis)。

而中國最為著名的魚龍化石,要屬70年代在喜馬拉雅山南坡海拔4800米地區發現的了1.6億年前的“喜馬拉雅魚龍”(Himalayesaurus tibetensis)。這條魚龍化石身長10米以上,頭兩側的眼睛很大,說明它視力很好。身體呈紡錘形,酷似今天的海豚。它們皮膚裸露,長長的嘴裡長了600多個利齒。四肢變成了魚鰭,背上有一個肉質的背鰭尾部有一個象鯊魚那樣不對稱的歪形尾鰭。它們以淺海中的魚類和蚌類為食,胃裡常常發現用來磨碎食物的胃石。西藏喜馬拉雅魚龍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今天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1.64億年前卻是一望無垠的海洋。

魚龍化石 魚龍化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