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閘

簡介

供溯河或降海洄游性水生動物通過水壩、水閘或河道中天然障礙物的設施。
1883年蘇格蘭在泰斯河上建成世界上第一座魚道。1938年美國哥倫比亞河邦納維爾壩上又首次建成具有集魚系統的魚道,運行效果良好。與此同時,魚閘、舉魚機、集運魚船等過魚設施亦開始得到套用和發展。

魚閘

設計原理與船閘相似。由下水槽、閘室、上水槽3部分組成,利用上、下兩座閘門調節閘室內水位變化,而過魚。工作時上閘門微開,下閘門全開,在下閘門口形成水流,吸引下游魚類經下水槽進入閘室,然後關閉下閘門,俟閘室內水位上升至上游水位時,打開上閘門,並通過

舉魚機

又名升魚機。設計原理與電梯相似,由進魚槽、豎井、出魚槽三大主要部分組成。工作時先由進魚槽口放水,將下游魚類誘入進魚槽,接著移動立式自動趕魚柵,把魚驅入豎井,然後關閉豎井進口閘門,並向豎井充水至與上游水位持平。同時啟動豎井內水平升魚柵,提升魚類到上游水位處。最後,打開上游閘門,移動出魚槽的立式趕魚柵,驅魚入上游水域。設施內裝有計數台和照相設備可供計數和攝影。工作一個周期約需3小時。 舉魚機宜在高於60米大壩上建造。具有較大過魚能力,可是,由於下游魚類較難找到入口,大大降低了過魚效率。蘇聯伏爾加格勒水電站的舉魚機一般只能使10%的親魚過壩。舉魚機的造價與運行費用昂貴,並需較多管理人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