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
介紹
中國是世界上漁業發展最早的國家。在原始社會的彩陶上,我們的祖先就留下了單體魚紋、雙體魚紋等豐富多彩的關於魚的圖案紋樣。中國的漢字中很早就有了象形的“魚”字。這種魚文化也影響到了玉器的製作,出現了很多魚形的佩飾。佩魚之風始見於商代,商代玉雕中有許多片狀玉魚,都很小,有些嘴部帶孔,尾端有長榫,似刻刀,可能是隨身攜帶的工具。唐代以後,玉器的製作體現出越來越濃的生活氣息,含有吉祥寓意的玉雕佩飾開始陸續出現,魚形紋樣成了玉雕佩飾中常見的題材。宋元時期的魚形玉佩目前已經有很多出土,傳世品為數也相當多。宋代玉魚種類較多,一般頭較小,魚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為光素無鱗和有鱗兩種。元明清三代的魚形玉佩繼續豐富和發展了魚形圖案紋樣,出現了魚與荷花、魚與磬組合成的圖案,寓意“連年有餘”“吉慶有餘”,還有龍頭魚身紋樣的玉佩,寓意“魚龍變化”。商代魚形玉器
中華民族素有愛玉、崇玉的傳統。因“魚”與“余”諧音,寓意“年年有餘”,故以魚為題材的佩飾物,自商周已開始流行。現就商代和西周考古出土的玉魚,與讀者從玉質、器形、紋飾等方面共同賞析。
商代魚形玉器大多出土於河南、湖南、山西、山東等地商代墓葬、遺址,有片雕和半圓雕兩種。按整體造型對片雕類玉魚進行劃分,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直條形,正、背紋飾相同,魚頭、眼、鰭俱全,長度在3~8厘米左右。二、璜形,拱背跳躍,吻部斜伸向前下方,分尾斜向後下方。三、魚身圓肥寬闊呈扁圓形,寬度2~3厘米,魚鱗是用兩到三排小弧線表現。
商代玉魚用玉主要有青玉和不純淨的白玉,其中以青玉為多。形制一般有兩種:一種為薄片直形,圓身較小,體形較短,嘴部有一穿孔;一種為拱背狀,魚身通體多陰刻線,有陰刻線向上至鰓線部位,呈現一完整魚頭形態。鰭覆於身,鰭上有小直線,製作一般比較粗糙。尾部有的不分叉,有的似燕尾。眼睛成微凸的圓形,或用雙陰線刻成圓眼,鑽孔魚眼可繫繩佩掛,或另鑽繫繩孔。魚嘴前方有呈“T”字形,類似鑲嵌榫頭的突出。
商代玉魚多為單圈圓眼,單背鰭,雙腹鰭,歧尾,並在魚身上飾平行片狀鱗片紋,整體造型古拙樸實。整體而言,商代玉魚較為實用,如雕琢製成魚形刻刀、魚耳勺等,既實用又美觀。概括起來商代的玉魚有以下幾個特徵:1.片雕類從整體造型來看有直條形、彎弧形和扁圓形,造型生動、誇張。2.魚口部分為前伸呈“T”字形,或上唇向上翻。魚眼以雙陰線刻成圓眼,約占頭部寬度一半。魚鰓為相隔較寬之雙陰線,由上至下成雙弧線構成。3.背鰭和兩個腹鰭都用排列整齊的等距平行直陰刻線表現,有的為“v”字形凹槽。4.尾部大致分為兩種,為斜刃刻刀形尾和微分叉尾。5.多素麵,少數精雕玉魚身上有弧線形鱗片,鑽孔大部分在眼部。
西周時期是魚形玉器製作的又一個高峰,在北京、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等地西周墓葬、遺址皆有出土。其前期整體造型仍沿襲商代玉魚之成規,在片狀魚形輪廓中填進圓眼、一背鰭二腹鰭及魚鰓、歧尾等格式化要素,以致在某些單體式玉魚上難以區分商周之別。但經仔細觀察,其主要區別在於西周玉魚的雙圈大圓眼與商代單圈圓眼存在差異。
周代玉魚大多是青玉,形制不同於商代。雖仍保留有魚與刻刀相結合的形式,但被置於胸腰附近。原來接在玉魚之後的刻刀已被拉長的魚尾所取代,刻刀的實用性降低,還有為數不少的玉魚刻刀被用作手握了。多數西周玉魚的魚尾長度較商代玉魚有所增加,尾端多為斜面或下垂作馬蹄形。周代玉魚大多為彎形,作出水跳躍狀。魚身較長,且身上出現鱗紋,呈長圓形。口部微張,唇厚,上唇上翹,且口寬於鰓部。
西周早期玉魚,魚口上部向上尖翹,下緣多呈微弧形,魚口與魚尾兩端均約垂直,或一邊垂直而另一邊呈傾斜狀。魚眼以斜刀方式雕刻成大圓眼,魚鰓以陰線向下朝魚口前方延伸。背鰭一處,未突出魚身,前緣緊靠鰓線,以陰刻線突顯背鰭下緣。腹鰭一至兩處微突出體外或與體平,上方以陰刻線突顯腹鰭上緣。尾部中間呈“V”字形開口,上下尖翹,呈微垂直、傾斜或平行。西周中期玉魚,魚口上部向上尖翹,前緣向下斜向延伸,類似斧狀。背鰭一處,未突出魚身,前緣緊靠鰓線,後緣微凸或微凹,以陰刻線突顯背鰭下緣。尾部上下尖凸,傾斜地面,中間呈“V”字形開口。西周晚期玉魚頭中部上下尖突,上下唇分別向上和向下翻卷,有西周晚期玉龍口部特徵。魚眼以斜刀粗陰線雕刻成大圓眼,魚鰓以雙陰線刻劃並且向下延伸。背鰭腹鰭有突出魚身體部分,並且以細密陰線刻劃出鰭紋。尾部上下尖突,中間成“V”字形開口。穿孔接近於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