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文風

魏晉湧現了不少知識分子但他們大多以狂放不羈著於世,留給後人的往往是其酒後乖僻的言行舉止.但並沒有提出什麼特立獨行尤其是游離於儒家正統外的思想。

介紹

魏晉湧現了不少知識分子但他們大多以狂放不羈著於世,留給後人的往往是其酒後乖僻的言行舉止.但並沒有提出什麼特立獨行尤其是游離於儒家正統外的思想。首先罷黜百家已經很長時間了,世上的讀書人基本上都奉儒家為正統了.再者雖然也是戰亂但分裂程度遠沒有春秋時期厲害,(五胡十六國也就一共十六個而已,時間也不是很長)並且各個相對長期穩定的政權(魏,東西晉),都是奉行既定的儒家正統的集權統治.不會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其實很多知識分子的古怪行為有的正是對這種高壓統治的反常形式的抗議.而十六國時期的中原,雖然分裂程度不及春秋,但戰亂造成的破壞程度可要大的多,而且多是少數民族政權,相對文治較弱,大部分知識分子也逃到了南方,時間本身又短當然不會出現文化上的興盛了.
魏晉,政權更替頻繁,沒有統制的束縛、皇家的標準,思想自由開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文學、思想、美術、書法、音樂都誕生了影響後世的大家。
魏晉時代,由於政治黑暗,戰爭頻繁,百姓流離失所,雖然漢武帝時期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但畢竟是剛剛確立儒家正統,時間不長,大多知識分子,面對官場腐敗,人民困苦,大多開始對儒家思想產生了懷疑,為什麼信奉儒家思想社會還這么黑暗,為什麼儒家強調“仁”,百姓還這么苦,大多知識分子就對儒家思想產生了動搖。阮籍坐車隨便走,走到沒有路了,就大哭,就是對自己從小的信仰產生了懷疑的表現,一種茫然無助,不知道該怎么樣了。
從曹丕的好色,曹植的《洛神賦》,到竹林七賢,都不再由衷的信奉儒家了,認為人的永恆不在於道德的高尚,中國古代評價聖人的標準都是以道德。而魏晉時的知識分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特例,就是把評價人的標準從道德變為了才學,曹丕就認為“皇帝又能怎么著,萬世不朽的是詩文。”
同傳統儒學相反,強調人的個性,追求人的獨立,不再是儒家強調的“為國”這種團隊精神的東西,很像西方文藝復興。在今天看來,很具有借鑑作用,值得提倡。
《洛神賦》、《孔雀東南飛》都只追求愛情的,也是追求自由、獨立的表現,也是對儒家有一方面的否定。
從懷疑“儒”到“辯證法”到“人的覺醒”到追求最終的“人的獨立”,從強調社會到強調個人,從“氣節”到“才氣”。
魏晉時代中國思想剛剛確立,好像一個人15、6歲時候,體現了青春中國的自由、叛逆的性格。西方認為中國文化真正開始於秦漢,《劍橋中國史》就是從秦漢開始的,後來再追加的先秦部分。

相關條目

文學 藝術 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