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
簡體字:鬧猛
正體字:鬧猛
注音
國語拼音:nào měng
注音符號:ㄣㄠˋ ㄇㄥˇ
吳語:nho man
概釋
吳語辭彙,通用於北部吳語地區(吳語太湖片,如常州話、無錫話、蘇州話、上海話、湖州話、杭州話、嘉興話等)。意為繁忙,熱鬧。對應動詞為“軋”,吳語音gah(濁音,入聲)。故“ 軋鬧猛”即為湊熱鬧之意。
詳譯
吳語詞。繁忙;熱鬧。
例: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五五回:“ 夏餘慶 叫聲‘阿唷’,道:‘生意倒 鬧猛哚啘!’”
陳衛伯《社會主義第一列飛快車》:“在一九五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早晨,機務段十分 鬧猛,同志們都來參加義務勞動。”
周雲麟《馬永貞初進上海灘》:“ 上海人歡喜看 鬧猛,難怪人多得像潮水。”
考源
“鬧猛”源於“鬧網”
江南一帶的人們常用“鬧猛”一詞來形容非常熱鬧、繁華之意。其實“鬧猛”一詞應寫作為“鬧網”,它的由來是這樣的:
蘇州城東北十里,便是有名的陽澄湖,盛產魚、蝦。湖邊聚居著不少漁民。相傳,很久以前,漁民中有個姓乾的,年紀很大了。有一次,他出湖打魚,連著幾天都是空手而回,一天,他正準備撒完最後一網,不想,拉網時覺得沉甸甸的,起網一看,他驚呆了。原來滿網儘是活蹦亂跳的魚、蝦,足有百十來斤。其他漁民看見了,都羨慕而又開心地說:“鬧網哉,鬧網哉!”此後,漁民們每天出湖捕魚時,都要高聲互道:“鬧網,鬧網。”以討口彩,但願當天捕魚時網網“鬧網”。
從此以後,“鬧網”一詞就引伸為熱鬧、繁華之意,並取吳語諧音,說成“鬧猛”,流傳至今。
鬧猛將
“ 鬧猛將”是吳地的一大奇俗,而且是中華民族民俗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題材,它是伴隨著華人八百年多的一種民俗民間文化和信仰。鬧猛將在吳地舊時一年要舉行二個節日,春季舉行叫“春節”,秋季舉行叫“秋節”。春節鬧猛將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最熱鬧的高潮是正月十三,史料上傳說那天是猛將生日。鬧猛將活動要延續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後結束,它同華人“過年”的慶祝和娛樂活動密切結合在一起,而且是始終貫穿著華人過年的最長的民俗活動。秋季“鬧猛將”也稱為“青苗會”。時間多在農曆七月半(即中元節)前後三天。人們在田裡插上五彩三角紙旗,稱作“猛將令箭”,以示猛將下令驅除害蟲,實際的作用是驅趕啄食稻實的麻雀等飛鳥。有學者認為吳語“鬧猛”一詞源於該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