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頭 | |||||
拼音: | |||||
解釋: | 1.亦作"��頭"。 2.剃去頭髮。 |
髡頭:是鮮卑族即女真亦金(滿清)人髮式的一個特點,男子娶婦,女子出嫁都要髡髮。可能是剃髮去周圍,留頂發之大部分,垂辮於後。拓跋鮮卑的索頭,可能就是辮髮。
髡頭 | |||||
拼音: | |||||
解釋: | 1.亦作"��頭"。 2.剃去頭髮。 |
髡頭:是鮮卑族即女真亦金(滿清)人髮式的一個特點,男子娶婦,女子出嫁都要髡髮。可能是剃髮去周圍,留頂發之大部分,垂辮於後。拓跋鮮卑的索頭,可能就是辮髮。
髡首指僧尼剃光頭髮,光頭.淳于髡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1.古代剃去男子頭髮的一種刑罰:髡首(剃去頭髮,光頭)。髡鉗(剃去頭髮,並用鐵圈束頸)。古代指和...
詞典解釋 基本字義 詳細字義 釋義 淳于髡《淳于髡傳》摘自司馬遷(約公元前145~90年)所著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該文記載了關於齊國的“招女婿”淳于髡的逸事。淳于髡身高不足七尺,語...
作者簡介 原文 參考譯文釋義: 古代剃去男子頭髮的一種刑罰。 1.剃去頭髮。 2.光頭,指僧徒。 僧侶、和尚的通稱
釋義: 字音: 字義: 出處:kūn 髡鬝 亦作“髠鬝”。
詞語信息 詞語:髡頓 拼音:kūn dùn 注音:ㄎㄨㄣ ㄉㄨㄣ 釋義:傳說中的牛妖名。《太平御覽》卷八八六引《白澤圖》:“故牧弊池之精名曰髡頓,狀如牛,無頭,見人則逐,人以其名呼之,則去。”參見“ 髡屯 ”。 ...
詞語信息髡刑圖刻石 東漢石刻,高152厘米,寬76厘米,厚23厘米。畫面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髡刑圖,占大半畫面,下方2人戴惠文冠,雙手執笏,席地而坐,前擺食具。
簡介“陰陽頭”是指公元701年,亦即日本大寶元年,當時的文武天皇頒布大寶律令,首次在中務省(效仿唐朝中書省而設)屬轄下開設“陰陽寮”,其長官稱為“陰陽頭”天...
概述 一、陰陽師的起源 二、平安時代--陰陽師的興盛 陰陽寮 文革辭彙髡刑,是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kūn xíng,是中國上古五刑之一,為將人頭髮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罰,是一種恥辱刑,主要流行於中國古代夏商周到東漢。
釋義 歷史 典故《清髡殘層岩疊壑圖》,是一部清代古畫,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圖山巒重疊,結構飽滿,一條山路順山勢自下而上蜿蜒曲折,使景物繁複而不迫塞,布局巧妙,具有“奧...
簡介 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