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釋義
髡,音[kūn]。指剃光犯人的頭髮和鬍鬚,髡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對犯者所實施的懲罰,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也,孝之始也!所以剃光了是對他的一種羞辱。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流行;因為佛教徒是剃光頭的,而且又不結婚,世俗社會認為是大不孝行為,所以當時的人蔑稱他們為“髡人”。
編輯本段歷史
髡刑源於周,王族中犯宮刑者,以髡代宮,即斷長發為短髮。至秦時,失去了這一性質,成為一種剃除受刑者鬚髮的刑罰。蓄髮留須是中國古代男子的正常狀態,此類刑罰採取的是將罪犯的發須強行剃除,使罪犯處於一種明顯的非正常狀態,並因此感受到痛苦。
1644年盤踞山海關外的滿清趁大明李闖內亂侵入關內,次年,滿清殖民當局多爾袞就參照身邊謀士建議,對曾經自許為天朝上邦之民的漢族整個民族實施髡刑,剃去頭髮,僅留腦後銅錢大小的頭髮編成辮子,又叫“金錢鼠尾”,並削去華夏衣冠改成滿人”長袍馬褂“裝束,這是全世界有史以來針對一個民族所實施的髡刑--中國上古時代列為五刑之一,古代僅用於針對罪犯,但被滿清殖民當局首次用於一個民族,其用意在於對天朝上邦之民的羞辱,以利於對這箇中原古老民族對於外來的滿清殖民當局的降服與歸化。這個事件就是史上最有名的“剃髮易服”事件。
典故
有一個有名的故事,可能觀眾朋友們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軍的時候曹操下達了一個命令,不得踐踏農田,他要保護農民,誰的馬如果踩了麥田那是殺頭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騎兵全部下馬步行,一隻手牽著馬,另外一隻手用武器,用戈啊什麼東西把麥子護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沒有下馬(一說是一隻雉從地里飛出),結果馬驚了,一傢伙跳到麥田裡面,曹操的馬踐踏了麥田。曹操馬上下馬,把軍法官叫來說,該當何罪?軍法官說,殺頭。曹操說那就請你行刑吧。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這個傳統,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法不施於尊者,統帥怎么能夠殺頭呢。曹操說那沒有辦法,那就割一把頭髮吧,自己拔出劍來把頭髮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過罰了。
文革批鬥風盛行時一種侮辱人的做法:把人的頭髮剃一半、留一半,這樣的髮型,就叫“陰陽頭”。一般是剃光左邊、留下右邊頭髮;因為黑五類、牛鬼蛇神等壞人都被劃歸左中右的“右”裡面。個別兇悍的行刑者,甚至對眉毛也同樣剃一半、留一半。從野蠻時代遺留的民俗里,只有對小偷、妓女、敗壞門風的婦女,才採用這樣極端的踐踏人格尊嚴的方法代替肉刑對其懲處,留下恥辱的印記。比肉刑加倍慘厲、殘忍。
《晉書 陳壽傳》說"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因馬謖受了牽連,受了髡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