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分上編和下編兩部分,上編收錄了29位古代作者的300篇作品,下編收錄了38位作者的700篇作品。該書的出版為繁榮我縣文學創作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編者簡介
陳金鎖,祖籍河北臨城,出生於1955年,大學文化,1972年於高邑參加工作,曾任高邑縣公安局副局長、監察局長、檢察院檢察長、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現任高邑縣政協主席。
自幼與詩結下不解之緣,曾徜徉於唐詩宋詞的藝術長河,採擷一朵朵耀眼的浪花,來浸潤自己的心智,把對人生的感悟與思考傾注於筆端,有200餘首詩作在《中華詩詞》、《燕趙詩詞》等報刊發表,出版詩集《姊槐詩草》。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詩詞協會理事、高邑縣詩詞學會顧問。
作品序言
高邑舊稱鄗,是塊古老的土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人類繁衍生息的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據史志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邑人眭夸著《知命論》,李神威撰集《樂書》近百卷,唐代李至遠有著作《左氏春秋編記》,明代岳凌霜作《易解》。然而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料在歷史的長河裡被逐漸淹沒。
詩歌是文化的精華,漫長而絢麗的中國詩史通常以《詩經》為開端,可惜的是在這一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中找不到有關高邑的痕跡。高邑人傑地靈,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見於記載的自三國後有魏國的王黎曾任黃門侍朗,晉時的眭邁為徐州刺史,南北朝的李融、李貞都曾在魏做過中書侍朗,李秀林在魏為司徒司馬,李義深齊時拜鴻臚少卿,選齊州刺史。李神威在魏武末為尚書左丞,眭豫北齊時曾為禮部郎中,眭仲讓在北齊天保中為尚書左丞。到隋朝,李正藻曾為尚書部員外郎,李雄曾拜鴻臚卿,進爵高都郡公。古人非常重視文化,他們能夠出仕做官,多以品學兼長,不可能沒有詩歌作品,遺憾的是史無記載,無以留傳。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全唐詩》收錄了二千餘人的五萬多首作品,可謂盛極一時,至今尚未發現高邑籍的作者。有宋一代,填詞興起,從小令到長調,名家如雲,成為詩歌史上的又一輝煌時期,讓人惋惜的是高邑人卻又缺席。
現在見到高邑最早的縣誌是清康熙二十四年修編,其上載高邑縣誌原跋一篇,署名為萬曆丙申知縣金四科撰。萬曆是明末年號,說明在清康熙二十四年本縣誌之前尚有明代縣誌,然而已無從查尋,其志有無詩作記載也不得而知。
在清康熙二十四年本縣誌的仙蹤欄內,有一個神話故事,其中留下來一首贈詩,如果這個故事是真實的話,這首詩就成為高邑至今見到的最早的詩了。這個故事說,唐朝時,徐家莊村一個人,修元默得長生術,飛升成仙,人們叫他徐神翁。在唐德宗時,槐河發大水,將要淹到徐家莊村,徐神翁以筆點水,水從村旁流出,使村民避免了災患。到宋朝,在宋高宗還為康王的時候,徐神翁與之游,贈與康王這樣一首詩:“牡蠣灘頭一艇橫,夕陽西下待潮生,與君不負登臨約,同到金鱉背上行”。當初康王未悟出是什麼意思。康王即趙構,登基後是為南宋高宗。金兵南侵,宋朝失利,高宗南渡航海,日旅夕潮,把船擱於淺灘,他問這是什麼地方,有人回答說這個地方叫牡蠣灘。高宗上到一個小山上,問這是什麼山,回答說,這是金鱉山。這時高宗恍然憶起徐神翁贈給他的詩,再向左右環視,忽然發現這首詩就題在山壁上。墨跡還沒有乾,就象剛寫的一樣。這個故事不管真假,慶幸的是給我們留下來一首詩作,其年代應該是南宋的初期。
我縣能夠見到的史冊記載的詩作,始於清康熙二十四年版縣誌,其後的續志都有所增刪。縱觀其作者,最早的僅可上溯到明代。明燕王掃北後定都於燕京,高邑地處京畿,為有志之士施展抱負提供了機遇。這個時期,高邑才子趙南星、李標、趙興邦、郭實等人應運而生,在歷史的舞台上搏擊風雨,政余罷閒,以詩詠懷,有時與鄉賢邀飲題詠,或詠史抒情,或詠物吟風,留下了大量作品。此後直到民國,歷任高邑知縣和官吏也間有詩作,可惜的是其中一些沒有留傳下來,載入縣誌的為數不多,僅百餘篇,這些已經成為高邑珍貴的文化遺產。
令人憂慮的是,清代三次修志,即康熙二十四年本、乾隆四十三年本和嘉慶五年本,已不流傳,縣誌辦僅存一套底本。民國版縣誌雖尚存少許,莆落民間,已是寥寥,所載詩文很難見到,高邑的詩作幾近漂沒。可貴的是一九八九年縣誌辦將清代三部縣誌作為一套校注再版,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資料。但由於舊志上作斷句、盡用繁體,多用古字,且多處漫漶不清,給校注工作造成困難,使再版本詩文錯訛連篇,句讀不通。於是挖掘搶救工作就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利用將近一年的時間,將清三套本、民國本和一九九三年本新縣誌中的詩詞進行甄別校對,以求為後人提供一個善本。為慎重其見,我們又到省圖書館、市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在市圖書館查到了《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其中有高邑清康熙二十四年版縣誌,為我們校對提供了方便。同時查到了清高邑籍人李兆齡的《舒嘯閣詩集》,此前這部詩集在縣誌中僅有存目。在省圖書館查致電了吳橋范景文刻的《趙忠毅公詩文集》,其中有完整的《趙忠毅公詩集》。趙南星著述頗豐,但收錄其華生詩作的集本尚屬首見,為我縣歷史文化增添了豐富的內容。
陳金鎖
2006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