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建大師的榮譽
1980年,他考入煙臺高級技校,參加工作後踏入烹壇,先後得到郝光禎、徐蘆芳、郭延祥、初立健、鍾士濤等山東著名廚師的教授和指導,烹飪技藝有了長足的發展。
1991年在煙臺市第五屆青工大獎賽中,獲得冷盤第一、熱菜第二的好成績,在同年舉行的山東省第二屆青工大獎賽中,榮獲“山東省烹調技術能手”稱號。
1996年在由八個國家和地區參賽的第二屆世界中國烹飪大賽上,他製作的“貝貝脯”、“子孫富貴”、“燴烏魚蛋”等菜餚得到國內外專家和評審的高度評價而榮獲金牌。
2001年在山東省首屆烹飪技能大賽中,榮獲狀元,被山東省勞動廳授予“山東烹飪大師”稱號,同時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魯菜大師”稱號,成為山東省同時榮膺“魯菜大師”與“山東烹飪大師”雙榮譽稱號的“雙冠王”。
他曾多次為江澤民、李鵬、朱?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主理過大型國宴,接待過李光耀、貝林格、吳作棟等外國政府首腦和國家元首。
高速建大師的榮譽歷程 高速建分別於2008年的7月和12月先後兩創世界基尼斯紀錄——最薄的手拉活海參,並與“中國第一位太空行走的航天員”——翟志剛等14個大世界基尼斯紀錄,從近200個基尼斯紀錄中脫穎而出,被評為2008年度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項目獎”。中央電視台、上海東方電視台和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於2009年1月11日共同舉行了大世界基尼斯頒證晚會。同時,《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晨報》及全國各地100多家地方報紙進行了報導、轉載。2011年2月5日,中央電視台四套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又以“魅力海參”為題,對“老小海參王”——高速建和他的恩師、國寶級大師、魯菜泰斗王義均大師進行了專題報導。 高速建長期致力於魯菜文化的研究,先後於1986年、2009年在我國烹飪界提出了“中西餐合璧菜”、“後經典魯菜”新概念,尤其對魯菜中膠東流派(膠東海鮮)的開發,從1991年開始,陸續研製推出了“四大拌”、“四大燜”、“四大焙”、“四大烤”、“四大罐”、“四大美”等“四大”系列菜餚,這些菜餚有的體現膠東原料;有的體現膠東風味;有的體現膠東烹飪技法;有的體現膠東盛菜的器皿。這裡邊既有魯菜中膠東風味流派的傳統,又有餐飲市場的新需求、新時尚,既保持了海參的本味,又體現了海參的質感,總之,集中了魯菜中膠東風味流派的精華,簡約而概括,直白而味厚,這是“四大”系列菜品占領餐飲市場的制勝法寶。因此,一經推出,就傳遍大江南北,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在1996年舉行的由18個國家和地區參賽的第二屆世界烹飪大賽上,他製作的“妃子海參”、“狀元海參”等菜餚他技壓群芳,榮獲頭名狀元。他曾多次主理過鄧小平、葉劍英、江澤民、李鵬、朱容基、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大型國宴,接待過李光耀、貝林格、吳作棟等外國政府首腦和國家元首。 他多年來致力于海參文化的挖掘、開發,在“海參餐飲時代”前期(20世紀90年代),他在傳統海參菜餚製作的基礎上,勇於創新,推出了既融各家之長,卻又風格獨到的”御廚海參”系列菜餚,如:龍袍海參、君臣海參、涼拌海參(“四大拌”之一)、燒燜海參(“四大燜”)、蒜烤海參(“四大烤”之一)、乾焙海參(“四大焙”之一)、迷你海參罐(“四大罐”)等。他製作的”御廚海參”系列菜餚,功底深厚、技藝精到,融傳統工藝與時代風格於一體,可謂獨樹一幟,具有超凡脫俗、味醇雋永、軟糯透勁、不失本真、選料嚴謹、烹製考究的特點,既保留了海參製作的傳統風韻,又不失其追求前衛靚麗的時代特色。使食者在品償美味佳肴的同時,不僅能領略到中國烹飪文化的深厚底蘊,又同時享受到了食餚所賦予人們的藝術之美。 在“海參餐飲時代”後期(21世紀10年代),高速建在新世紀第一年的陽春季節(4月26日),推出了我國第一個海參餐飲品牌——“御廚海參”,同時在海參菜的發源地山東餐飲市場開店運營,從而拉開了21世紀海參餐飲的序幕,引領了本世紀海參美食新“食”尚,開創了海參餐飲的品牌時代。 與此同時,“御廚海參”餐飲品牌拉開了海參文化的創新和完善的序幕,從第一個海參文化高峰論壇——首屆御廚海參文化高峰論壇,到第一個海參美食節——御廚海參美食節,再到第一個海參文化網站——中國海參文化網,舉辦第一個海參烹飪大賽——全國海參菜烹飪大賽等,出版第一套海參文化系列叢書——中國海參文化系列叢書,創造了多個海參餐飲界的第一,促進了這個時期海參飲食文化的快速發展,在御廚海參的帶動和引領下,從省會濟南到山東省全省、從省內到省外、從北方到南方,在近十年的時間中,在神州大地誕生了眾多的海參餐飲品牌,湧現出數百家的“海參館”,極大的繁榮了海參餐飲市場。 進入“後海參餐飲時代”(21世紀10年代以後),中國首家富有劃時代意義的“海參體驗館”——“速健(御廚)海參健康態養生文化體驗館”應運而生,繼續引領著海參餐飲美食的潮流。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具有時代特徵的“海參體驗館”將會成為“後海參餐飲時代”的一大特點。因為,通過飲食要達到“和神”的境界,需要一個多角度、多層面高品格餐飲元素的消費過程,即一個綜合體驗的過程,而“海參體驗館”就具有這樣的功能。 中國食品出版社原總編輯黎瑩老先生撰寫的以海參文化為主題的近四十多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海參王傳奇》即將付梓。黎老先生在這部作品中通過對主線人物高速建的敘述,採用文學體裁向我們揭示出古老的海參文化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的發展軌跡,也展示出海參文化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初的發展新貌。黎瑩老先生用濃墨重筆記錄並刻畫了高速建在弘揚海參文化方面做出的貢獻。 通訊地址:北京市豐臺區鴻業興園9—5—90 |
成為首位魯菜文化代表人
中國食文化研究會餐飲文化認定工作組委會根據我國八大菜系的申報資料,組織餐飲文化國家一級認定評審師,按《中國餐飲文化認定標準ICO1002—3》,經過三輪的初篩、初評、終審,於2005年7月28日評審團分別認定了八大菜系的文化代表人。中國魯菜烹飪大師高速建被認定為唯一的“中國魯菜文化代表人”,從而成為魯菜發展史上第一位“魯菜形象大使”。
中國魯菜文化代表人是中國餐飲菜系文化的建樹者和傳承者,高速建大師能通過認定,不僅是國家對他多年來從事餐飲菜系文化研究及實務工作的科研成果、工作業績的充分肯定,也是他在餐飲領域中獲得的國家最高層次的譽名。對中國魯菜文化代表人的認定,將作為中國餐飲文化二十一世紀發展階段的標誌性符號載入歷史,其檔案將存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創造世界吉尼斯記錄
2008年12月高速建先生,再次上榜基尼斯,以0.002毫米的厚度刷新了由他自己在2008年7月份首創的0.003毫米厚度的“手拉活海參”基尼斯世界記錄。經國家級權威計量部門測量,一條原本重約75克、直徑3厘米、長10厘米的活海參,在兩分鐘之內,被高速建抻拉成了長70厘米、寬45厘米的薄膜。這薄如蟬翼的海參厚度僅為0.002毫米而不破皮、不斷裂的完整大薄片。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號碼:02166小海參王傳授技藝
2011年4月,《中國烹飪》雜誌社、中國食文化研究會開發部、中國海參文化網、北京金鑾食文化傳播中心共同舉辦的--中國海參王子(公主)高端研修班暨首屆後海參時代高峰論壇同期在舉行高速建擔任主講教師,手把手教導學生製作海參菜餚 。
高速建詳細履歷
1982年7月畢業於煙臺高級技工學校烹飪專業。
1986年1月晉升為三級烹調師。
1986年6月在中國烹飪界首先提出了“中西餐合璧菜”這一概念。
1987年11月晉升為二級烹調師。
1988年4月被山東省烹飪學會吸收為會員。
1990年7月畢業於上海旅遊專科學校飯店管理專業。
1991年6月參加煙臺市接待系統烹飪技術大賽,榮獲頭名狀元。並晉升為一級烹調師。
1991年8月參加煙臺市第五屆青工技術大賽,獲得冷盤第一、熱菜第二,並獲“煙臺市烹調技術能手”稱號。
1991年11月參加山東省第二屆青工技術大賽,榮獲“山東省烹調技術能手”稱號。
1991年12月18日晉升為特二級烹調師。
1992年5月被煙臺市科協評為優秀會員。
1993年9月擔任《華夏名廚名菜大辭典》編委。
1993年9月發起成立我國中西餐合璧領域第一個學術團體---煙臺中西餐合璧研究會,並任副會長兼秘書長。
1993年12月其成就被載入〈中國當代高級科技人才系列詞典〉。
1994年9月晉升為特一級烹調師。
1995年10月其事跡被錄入《中國大百科專家人物傳集》。
1996年6月在由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第二屆世界中國烹飪大賽中,製作的“燴烏魚蛋”、“子孫富貴”、“貝貝脯” 等菜餚得到國內外專家和評審的高度評價而榮獲金牌。
1996年6月獲山東省烹飪學會頒發的“發展魯菜突出貢獻獎”。
1996年8月任煙台東山賓館廚師長。
1997年3月任煙臺市烹飪學會副秘書長。
1999年7月在’99創新魯菜表演中,獲創新獎。
2000年7月畢業於東北財政大學酒店管理學院。
2000年1月任《現代酒店》雜誌烹飪主編。
2000年2月任煙臺晶晶海鮮城餐飲總監。
2000年9月年任濟南(煙臺)晶晶海鮮城副總經理兼餐飲總監。
2000年11月被東方美食學院聘為客座教授。
2001年1月被中國烹飪協會吸收為會員。
2001年4月與飲食文化專家王賽時、陳學真、趙建民、李志剛等共同策劃,由煙臺中西餐合璧研究會與濟南(煙臺)晶晶海鮮城聯合舉辦的首屆新潮魯菜“御廚海參”專題研討會暨首屆“御廚海參”美食節,轟動了泉城及整個齊魯大地,引起業內的強烈反響,從而引領了本世紀海參美食新“食”尚。
2001年4月首創“御廚海參系列宴席”(現已被收入《中國烹飪文化大典》)
2001年5月開始《山東商報》連載刊登了飲食文化專家趙建民教授撰寫的長篇報導文學——海參王傳奇,全面介紹了高速建研製開發“御廚海參”系列菜的傳奇經歷。
2001年8月當選為濟南烹飪協會常務理事。
2001年11月參加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舉辦的“魯能貴和皇冠杯”山東省首屆烹飪技能大賽,他烹製的“烏龍吐珠”、“參花燴雲片”等“御廚海參”系列菜餚,技壓群芳,榮獲頭名狀元,被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授予“山東烹飪大師”稱號。
2001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等部門授予“中國魯菜大師”稱號。
2002年1月任德州大酒店、德州海宴大酒店餐飲總監、。
2002年2月首創名宴“秦皇東巡宴”。
2002年7月晉升為高級技師。
2002年10月被中國烹飪協會聘為“全國餐飲業國家級評審”。
2002年12月被山東省魯菜研究所聘為《魯菜研究》編委。
2003年1月被山東商業職業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
2003年2月創立“御廚海參研究所”,並擔任所長。
2003年3月作為發起人之一,發起成立“御廚海參文化研究會”。
2003年3月被聘為第二屆東方美食國際大獎賽評審。
2003年6月,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聘為“國家職業技能競賽裁判員”。
2003年7月26日當選為第二屆山東省烹飪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2003年7月被山東省烹飪協會授予“中國魯菜烹飪大師”稱號。
2003年在由中國烹飪協會主辦的’2003“烹飪王國游”現代酒店365天天美食節活動中,擔綱魯菜系領銜主理,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巡迴表演。
2005年2月由山東省烹飪協會和山東省魯菜研究所在濟南舉辦了第二屆“御廚海參”高峰論壇暨海參名菜展示會活動。
2006年5月18日在由世界餐飲聯合會主辦的國際烹飪大賽中擔任評審。
2006年5月被世界餐飲聯合會授予“國際烹飪大師”稱號。
2006年12月被評定為首批“山東省首席技師”(享受省政府津貼)。
2007年3月被山東省烹飪協會授予“中國魯菜烹飪特級大師”稱號。
2008年7月首創“最薄的手拉活海參”基尼斯世界紀錄。
2009年2月,與我國餐飲文化專家趙建民提出了“後經典魯菜”這一概念。
2011年1月與知名海參文化專家趙建民提出了“三個海參時代”劃分的理論“。
論文著作
1985年開始在《中國烹飪》等雜誌上發表論文80餘篇。
1992年5月撰寫的論文《融中西烹技 制人間至味》獲煙臺市科協頒發的優秀學術論文。
1993年參編《煙臺烹飪薈萃》。
1993年作為編委,參加編寫《中國北方風味菜》。
1995年6月撰寫的論文〈從“洛陽宴”談魯菜的宴會改革〉、〈勇於創新,開創魯菜新局面〉在’95中國民俗旅遊年(煙臺)美食周活動中,榮獲一等獎。並獲煙臺市科協頒發的優秀學術論文獎。
1996年擔任《中國大菜系——魯菜》編委。承擔部分菜餚的編寫、製作。
1997年與邢文樹合作主編《淡水魚製作120例》。
1999年6月參編《新魯菜》。
1999年7月撰寫的論文〈論魯菜創新〉在’99魯菜發展理論研討會(濟南)有獎徵文活動中,獲一等獎。
2002年6月撰寫的論文《“御廚海參”與魯菜的品牌創造》在中國(煙臺)五彩繽紛國際美食節中華魯菜文化研討會論文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並獲“中華美食獎”。
2003年3月開始《魯菜研究》為其特設“海參王大話海參”專欄,系統地、深入地論述海參飲食文化。
2004年12月與王賽時、趙建民、李志剛等合著中國第一部海參文化專著——《東海有參冠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