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鎮[江西興國縣高興鎮]

高興鎮[江西興國縣高興鎮]
高興鎮[江西興國縣高興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興鎮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西北部,南與縣城相連,北與吉安泰和縣交界。全鎮面積236.4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321個村民小組,1.2 萬戶農戶,總人口51434人,通用客家話,客家文化濃郁。有29個黨支部,109個黨小組,素有“頭唐江、二古陂、三高興”之稱。“江南第一宰相”唐朝鐘紹京,其陵墓就在高興蒙山,高興也曾是第三次反圍剿的主戰場之一。京九鐵路和319國道。223省道路穿境而過,泉南高速從鎮東設有出入口,交通便利,物流豐富,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高興鎮黨委、政府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開放思想,更新觀念,搶抓機遇,大膽創新,善謀實幹,各項工作均走在全縣前列。2006年,高興鎮黨委先後被江西省委、中共中央組織部評為全省、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高興鎮發展 高興鎮發展

該鎮轄上密村、丁丘村、長逕村、高湖村、 高多村、高興村、黃群村、水口村、樟坑村、啟光村、華坑村、小春村、新圩村、山塘村、文溪村、合興村、蒙山村、老圩村,龍山等20個行政村,321個村民小組。2006年,原國營龍山林場改名為龍山村,劃歸高興鎮。

高興圩鎮距興國縣城13公里,319國道,323省道和京九鐵路自北向南穿境而過,高茶公路和高古公路是縣城通往興國西北部和北郊12個鄉鎮場的重要交通樞紐,新修的泉南高速公路(泉州到南寧)也在高興設有出入口。交通十分便捷,人流、物流、車流量很大,邊際貿易十分繁忙。高興是京九鐵路線上唯一設有兩個火車站(高興、營盤上)的鄉鎮,距興國火車站10公里,距贛州黃金機場、贛州港口僅1小時車程。

社會事業

高興鎮文化底蘊厚重,從唐朝至清代曾培養出不少的榜眼、解元、進士、舉人等文人學士及官界名流。鎮建有一幢三層的文化大樓,創辦有文化活動中心。2005年,長逕村被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評為全省十大文明村鎮。

高興鎮教育事業飛速發展,至2005年,全鎮設國中2所,村完小23所,幼兒學校7所,共有教師426名,其中中學153名,國小210名,在校學生8123名,其中中學2947名,國小4243名。

高興鎮醫療事業在改革中求發展。全鎮有中心醫院1所,在院職工54人,其中醫師16名(主治醫師8名),護士13人,擁有先進的B超儀、血球儀、500MaX光機、生化分析儀等先進設備。有村衛生所45所,鄉村醫生50名。

基礎建設

高興鎮有縣辦中型水庫一長龍水庫1座,灌溉農田1.3萬畝,鄉辦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5座,可灌溉農田5400畝,建有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1000千瓦。

全鎮電網低改全面完成,村、組通電率達100%。

特產特色

楊梅:主產於高多楊梅基地,主要品種有東槐,2006年總產量達30噸。

臍橙:主產於裕茂農場及周邊農莊,2005年總產達120噸。

西瓜:主產於蒙山玉麟西瓜基地,年產達50噸。

未來展望

1、泉南高速石吉段的通車對鎮區的發展帶來機遇讓交通更加的便利。

2、著力開發新橋北聯排別墅區及老橋南新商業住宅綜合區,預計在近幾年在老橋的原址上新建一座現代化的大橋。

3、全力開展老城區改造和新城區開發工程相結合,打造合適的人文居住環境。吸引更多的人來高興鎮生活,充分做好興國後花園的角色,實現工作在城裡,住在高興鎮。

經濟社會

2009年,全鎮36個新農村建設點均已通過縣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勝利驗收,高興鎮整體推進取得良好成績,同時打造了老圩、蒙山、合興等新農村建設精品示範線,為全市新農村建設先進鄉鎮再添亮彩。

一是以“三清六改四普及”為重點,大力實施人居環境美化、綠化、亮化工程,村莊整治及圩鎮建設成效顯著。2009年,全鎮在建設點及圩鎮共硬化主幹道、街道31.3公里15萬平方米;鋪設進戶道760戶6.1萬平方米,占99.5%;改水1000戶,占94%;同時新增圩鎮自來水用戶56戶,實現飲水安全率達98%;改廁1005戶,占96%;拆除空心房和破舊欄舍、圩鎮違章鐵棚836棟(間)3260平方米;新建雙層附建650間,新建沼氣池326座,垃圾屋(池)56座;新增垃圾桶1500個;新裝太陽能238個、固定電話102戶;推行無公害污水處理技術5處;62戶農戶實現電腦寬頻上網;新增綠化面積8286平方米,節能路燈60盞。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創新載體,採取農民自辦,能人領辦、服務促辦等方法,創建和完善了生豬販運聯合體、烤菸協會、臍橙協會、西甜瓜專業合作社、葡萄合作社、花卉協會、農機合作社、大棚蔬菜合作社、制種技術協會等10個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起科學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三是以實用技術為重點,堅持市場導向,牢牢把握培訓、輸出、服務三個關鍵環節,努力健全工作機制,深化配套服務。全年完成後備勞動力培訓6230人次,農民職業技能培訓2600人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3200人次。通過培訓,本地企業吸納630人,勞務輸出1860人。四是以樹立文明風尚為目標,堅持和諧創建、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農村精神風貌煥然一新,民風民俗健康文明。

2009年,高興鎮新農村建設工作再創佳績,取得了市、縣兩級表彰,連續第四年評為全市新農村建設先進鄉鎮。

農業產業穩步發展

2009年,我鎮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委關於加強“三農”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多業並舉,農業產業得到穩步發展。

一是糧食產量穩中有增。2009年全鎮糧食產量為286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1.6%。二是菸葉交售33.1萬斤。實現菸葉特產稅48萬元。三是果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鎮原已形成的萬畝臍橙園已全面豐收,新圩500畝、高湖470畝、樟坑300畝的甜橙也正常種植,並長勢良好。四是花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至2009年底,全鎮花卉總面積增加了200畝達1400畝,其中花卉900畝,苗木500畝,年產值達4000多萬元,利潤達2000萬元。以比利時杜鵑為主導產品的花卉產業,產品遠銷國內大中城市,2008年銷量達400萬盆,比上年增長15%。

招商招工再上台階

2009年,我鎮克服金融危機影響,緊緊圍繞“一個突破,兩個強化,三個提升,四個重點”的工作思路,不斷創新方式,最佳化環境,使招商招工工作得到持續發展。全年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5個,內資契約資金3000萬元,引進外資55萬美元,實際引進內資3152萬元。同時為工業園重點企業共輸送務工人員263名,完成職業化技術培訓326人次,較好地完成了縣下達的招工及培訓任務。

社會和諧穩定

2009年,高興鎮在綜治、維穩及安全生產工作中,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突出重點,創新方法,紮實抓好各項安全整治工作,基本達到了縣裡下達的工作目標,開創了工作新局面。一是全鎮排查調處矛盾糾紛37起,比去2008年下降10%;二是全鎮2個石場、17個采砂(石)廠、6個紅磚廠、5個水電站、4家外資企業、16個煙花爆竹經營點、20個危化品經營點實現了安全生產零事故目標;三是20個行政村,中國小校、各部門單位未出現不安全、不穩定因素;四是無重大違法犯罪及重大上訪或群體上訪事件;五是各項工作勝利接受了市、縣檢查並達標。

歷史沿革

沿革]蘇區時,1930年分屬四區(大禾場)的文溪鄉,五區(高興)的黃土垇、上密、長龍、高興、新圩等鄉。解放前夕分屬高興、宜桂、大道、教富等鄉。1952年增設啟光、上密、墩丘、華坑、粟光鄉。1957年合併為文溪、高興、長徑、黃土垇四個鄉。1958年成立高興公社。1961年分為高興、長徑和新圩3個公社,1965年合併為高興公社。1984年改為高興鎮。1997年,面積210平方千米,人口4.8萬,轄老營盤、上密、山背、敦丘、長逕、高湖、高多、心田、高興、黃群、水口、樟坑、啟光、新圩、華坑、上春、山塘、文溪、合興、蒙山、老圩2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高興圩。2006年原國有林場龍山林場撤建,改名龍山村,成為高興鎮的一個村。高興行成了今天20個行政村的興國第一大鄉鎮。

行政代碼

[2008年代碼]~200高興村 ~201老營盤村 ~202上密村 ~203敦丘村 ~204長逕村 ~205高湖村 ~206高多村 ~207黃群村 ~208水口村 ~209樟坑村 ~210啟光村 ~211新圩村 ~212小春村 ~213華坑村 ~214山塘村 ~215文溪村 ~216合興村 ~217蒙山村 ~218老圩村 ~219龍山村

歷史故事

高興圩戰鬥

1931年9月7日晨,十九路軍六十一師張炎,到達藍田村,接到求援電後,立率一個旅前往長逕口,(現高興鎮長徑村319國道旁),下午即與蔣鼎文部會合。同日,十九路軍鄧志才部與林彪的紅四軍部在高興圩西北遭遇,在高興河藍田村至竹篙山一帶展開激戰。蔡廷鍇率十九路軍總指揮部與六十師師部、劉占雄旅、七十八師兩個團到達高興圩,發現有大量紅軍由西至東向高興圩包圍進擊,於是一邊指揮部隊猛挖散兵壕準備迎戰,一邊下命令張炎師、鄧志才旅向指揮部靠攏。十九路軍在行進中遇襲,兵力展開慢,形勢不利。 
蔡廷鍇黃昏時接到張炎電報,大意如下:
“蔣鼎文今午在老營盤附近為赤敵邀擊,先頭旅損失約兩團,刻已與該師取得聯絡。惟赤敵主力現已向高興圩移動,職部在激戰中。”蔡廷鍇見無援軍,唯與紅軍死拼。
林彪部兵力近萬對陣十九路軍六個團,彭德懷所率兵力近萬對十九路軍五個團,紅軍兵力多。彭德懷指揮紅三軍團四個師對蔡廷鍇展開輪番攻擊,攻勢迅猛,雙方白刃多次,鏖戰甚烈,紅軍滕代遠督戰負傷。8 日晨,紅三軍團占蔡廷鍇部在高興圩以西以北的外圍陣地。十九路軍只剩下高興墟邊最後一條防線,蔡廷鍇手持雙槍在散兵線上親自督戰。到上午9時,鄧志才旅某營衝破林彪部防線進入高興圩增援,雙方呈膠著狀。下午,彭德懷親率兩個師的精銳向高興圩作猛烈突擊。
高興圩十九路軍受此攻擊,防線全線動搖,到處都有兵員不聽指揮、四處潰散,六十師師長沈光漢認為敗局已定,也率師部隨潰兵向興國縣城方向撤退十餘里,甚至蔡廷鍇總部人員及衛兵也有逃跑,高興圩守軍局勢極度混亂,總部電台也猛放急電“SOS”。蔡廷鍇見如此悽慘,極度絕望,欲自戕,以免受辱。但轉念一想,自殺不如衝殺而死,於是親率最後1個連的預備隊發起逆襲,周圍數百官兵見到總指揮親自衝鋒,逐士氣大振,隨同赴死衝鋒。該次逆襲功效稱奇,扭轉敗局,紅軍退出防線,被俘過百。蔡廷鍇部在高興圩的防線再度穩固。入夜前,紅三軍團繼續猛攻多次,最終鎩羽而歸。此戰,紅三軍團傷亡慘重,紅四師師長--鄒平,陣亡。
這時,竹篙山上鏖戰兩日一夜的林彪部已經支持不住。林彪部面對十九路軍兩個旅,打得非常苦。在竹篙山主陣地,雙方白刃戰不下數十次,各處陣地頻繁換手。到8日午,張炎率師部及一個旅增援上來時,林彪也面臨蔡廷鍇曾經在高興圩的困境,黃昏時,全線動搖,連紅四軍指揮部也直接面臨敵軍攻擊,危急之時,紅四軍十一師師長曾士峨親自率部逆襲,掩護了紅四軍指揮部安全撤退後,陣亡。8日晚,戰鬥結束。以彭德懷部潰敗,林彪部慘敗而告終。其後,林彪,羅榮桓等向毛潤之作了深刻的檢討,粟裕,黃克誠,肖克等作了認真的總結。攻擊高興圩地區之敵的紅軍,與敵激戰至8日,斃傷敵2000餘人,俘敵20人,但終因敵軍占據有利地形,紅軍兵力不夠集中,且徒涉高興圩以西河流時遭到較低大傷亡,結果與國民黨軍形成對峙。為爭取主動,紅一方面軍首長命令部隊撤出戰鬥,轉至茶園村、均村、永豐地區整理待機。以紅三軍和獨立第五師位於老營盤地區阻敵北撤。高興圩地區的國民黨軍傷亡較大,且對紅軍情況不明,亦就地加修工事,固守整頓。此次作戰,紅軍犧牲780人(其中有師指揮員2人),傷1490人,共2000多人,還全是主力。(國民黨當時稱消滅共軍7000多人)當時紅軍參戰人員才一萬多人呀。 2012年10月21日,興國縣政府建立了高興圩戰鬥紀念碑,南京軍區副懷念員王洪光,江西省軍區司令員鄭永成出席了揭幕式。此紀念碑位於竹蒿山上,此山海拔雖只有80米,但卻是守興國的最大屏障。當年紅四師師長鄒平,11師長曾士峨都倒在了小小的竹蒿山下。可見此戰激烈。

老營盤戰鬥

第三次反“圍剿”時,老營盤成為戰場純粹是偶然。1931年9月7日,紅軍計畫在興國高興圩圍殲國民黨蔣鼎文第九師。由於情報有誤,紅軍並不知蔣鼎文已於6日將高興圩移防給了國民黨蔡廷鍇第十九路軍,經老營盤撤往泰和縣。紅三軍軍長黃公略7日凌晨率部趕到老營盤附近時,意外地發現敵蔣鼎文師正在老營盤村的峽谷里集合,準備出發開往泰和。原來,蔣鼎文師6日行軍到達老營盤村,天降大雨,山洪沖走了山溪間的小橋,蔣鼎文師無奈留滯在了老營盤村、黃土坳一帶宿營。

由於事發突然,來不及請示,敢打敢拼的黃公略率領紅三軍,在蕭克的獨立五師配合下,以寡擊眾,迅速向老營盤附近的敵軍發起進攻。蔣鼎文的第九師為國民黨主力師,下轄2個旅6個團,加上師部直屬部隊,共有近萬人馬。而黃公略的紅三軍雖然號稱一個軍,但經過連續大半年的反“圍剿”戰爭後,不過3000多人。由於進攻突然,敵人猝不及防,老營盤的敵第九獨立旅3000多人被消滅,其中一個新兵團被集體俘虜。當日午後1時,紅三軍打掃戰場後迅速撤離了老營盤。這一仗,據當時的戰鬥詳報,俘敵1133人,繳槍1186支。紅軍此戰傷443人,陣亡135人,失去聯絡133人。

這一仗之所以取得勝利,除了敵人毫無準備外,還要得益於老營盤隘口的地形優勢。今天,當我們來到當年戰鬥的地方時發現,戰場遺址變化並不大,在這個長達幾公里的深溝山谷里,寬度僅僅一米多,山谷的兩側是茂密的樹叢。處在這樣的地形,一旦突然遭受到兩側高地的襲擊,只能被動挨打。

據了解,老營盤隘口是一座古代通關邊檢的關隘。作為關隘,地形一般呈狹長的峽谷狀。這樣的設計方便於把守邊關的士兵對隘口的掌控。也正是這種地形,敢打敢拼的黃公略當時就不經請示,果斷地發動了對敵攻擊,並且速戰速決取得了勝利。

2

陳毅負傷,未能長征

老營盤再次陷入炮火是1934年秋天。國民黨軍集中周渾元第八縱隊的6個師,從泰和沙村一帶向興國老營盤方向輪番攻擊。紅軍西方軍總指揮陳毅指揮興國模範師和幾個獨立團,利用老營盤一帶險峻的地形,構築工事,進行防守。

陳毅是1934年8月28日在老營盤隘口負傷的。當時,國民黨軍隊已經修通了泰和通往老營盤村的公路,用汽車運來重炮,向隘口猛轟。陳毅到興國模範師各團陣地巡視戰鬥情況,剛巡視到16團指揮部,一顆炮彈在他身後爆炸,彈片擊中了陳毅的右大腿,同時受傷的還有16團政委李壽軒。這一仗使得陳毅負傷,沒能跟隨部隊長征,後來留下開展游擊戰。

陳毅負傷幾天后,老營盤隘口失守,中央蘇區的西大門被國民黨軍隊攻破。當時興國模範師報告,這一仗該師傷亡達1800餘人,且全為興國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