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紹清

高紹清

高先生介紹,楊派山東快書以唱為主,追求流暢、質樸、自然的總體藝術風格,整個演出始終保持著語言、動作連貫流暢的特點,在表演上不事雕琢,力求親切自然。 ”高紹清先生說,他已經連續兩周來這裡錄製節目了,每次大約錄製一段大約20分鐘的段子。 文革期間高先生去了工廠,直到1976年,天橋區搞露天消夏晚會演出,他才又重新拾起山東快書的鴛鴦板。

高紹清高紹清
楊派名家高紹清的快書緣

從今年4月起,每到周末的上午,山東省藝術研究所4樓的錄像室里都會傳來“鐺哩各鐺,鐺哩各鐺”那山東快書清脆的鴛鴦板聲。原來,在我省正式啟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中,山東快書、山東大鼓、山東琴書等曲種被列入首批保護和挖掘搶救的名單,省藝術研究所對其中瀕臨失傳的曲種或流派,將建立曲藝音像資料庫進行搶救性保護。首批邀請來錄製經典代表作的是兩位年逾七旬的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楊派”第二代傳人高紹清先生和“於派”唯一傳人趙光辰先生。

經典代表作留後人

記者上周六來到錄製現場時,正趕上高紹清先生在錄製楊派山東快書《五虎大鬧馬家店》中“東嶽廟”的頭一段“鐵報丹”,以及《矬大姐》、《琉琉球》、《你我他》等幾個小段。只見身材不高的高先生身穿灰色長袍,左手執著鴛鴦板,表演颱風瀟灑大氣,銅板打得是清脆悅耳。他邊說邊打,口齒清晰伶俐,說到急處嘴皮子還相當利落,讓人怎么也想不到他是位70歲高齡的老年人。
走出錄製現場,高紹清先生一邊脫馬褂,一邊擦著臉上的汗水。記者讚嘆道:“高老師您的身體不錯啊,都70歲的人了,說起快書來口齒比年輕人還清楚!”高先生聽後哈哈地笑著說:“哪兒啊!你看,都快成老太太了。”說著,幽默的他摘下假牙,嘴型馬上就有些癟了。

高先生介紹,楊派山東快書以唱為主,追求流暢、質樸、自然的總體藝術風格,整個演出始終保持著語言、動作連貫流暢的特點,在表演上不事雕琢,力求親切自然。楊派快書強調幽默感,使用的“包袱”讓人琢磨著笑的比較多,引起鬨堂大笑的時候少。再就是演唱過程中演員的動作要精心設計,決不能靠奇怪的動作或面部肌肉亂動來取悅觀眾。高先生邊說邊拿起鴛鴦板給記者演示著:“楊派的打板很有功夫,別的流派打板是‘鐺哩各鐺’,而我們楊派打出來的是‘□地各鐺,□地各鐺’,這樣伴奏趕勁,也有難度,很有自己的特點。”高紹清先生說,他已經連續兩周來這裡錄製節目了,每次大約錄製一段大約20分鐘的段子。

讓楊派快書發揚光大

談起自己的從藝經歷,高先生回憶說,這要從1952年說起,當時他家住在人民商場附近,出於喜歡,他就經常去看藝人說書,耳濡目染,後來他在學校演出時還能模仿上一段了。13歲時,學校老師覺得他是塊“料”,就推薦他跟老藝人學說山東快書,一年後他拜在楊派山東快書創始人楊立德先生門下學藝,學了3年,逐漸掌握楊派精髓。後來,高先生就開始自己“打場子”單幹了。除了濟南周圍的幾個集市,後來他還去過泰安、河南、蚌埠等地磨練技藝。在表演中他把楊派快書口齒清楚、貫口流暢、表演幽默詼諧的特點發揮得恰倒好處,深受廣大觀眾喜愛。文革期間高先生去了工廠,直到1976年,天橋區搞露天消夏晚會演出,他才又重新拾起山東快書的鴛鴦板。

目前,身為山東快書楊立德專業研究會常務副主席的高先生,除了每周六晚上要到晨光茶社義務演出外,每天早上他都要去公園練習書法。今年3月,他還首開山門,喜收青年演員劉傑為徒。高先生說,楊派山東快書追求“板穩口俏”的演唱風格,概括起來就是“噴口脆,發音準,咬字清,行腔俏”的十二字訣,“這次我之所以收徒,就是為了讓後人能夠繼承這門藝術,讓楊派山東快書藝術發揚光大。”(記者張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