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世界的高極——青藏高原。
地球上最高的地方,是我國的青藏大高原。世界第一、第二高峰也在這裡。青藏高原和地球上的南、北極有著共同的地方,這就是氣候寒冷。但是它也有自己高極的特點:那就是空氣稀薄,氣壓低,煮不熟大米飯。水到83℃就沸騰。
所以人們相對於南極和北極,把西藏高原稱為世界第三極──高極。
青藏高原主要包括我國青海和西藏兩省、區。其實它整個面積還包括這兩個省、區以外的國外一些地方,故總面積可達276萬平方公里,只國內計算已達230萬平方公里多。地理上,高原包括藏北高原、藏南縱谷、青海高原、柴達木盆地、川藏高原峽谷等區。
【特點一:海拔世界最高】
地質學上有個術語,叫做“喜馬拉雅造山運動”,說的是幾百萬年以前,印度半島向北漂移,頂撞在亞洲大陸上,巨大的能量使得二者接合部﹙那時在海底﹚被頂出一道長二千五百公里、寬三百公里的隆起,那就是今天的喜馬拉雅山脈。雖然這個過程對我們的日常經驗來講具有完全不同的時空和能量概念,但是不妨這樣形象地想像──就像你用一塊烤餅去頂平攤在面板上的大麵團,你會看到先是麵團的邊緣隆起,接著與那邊緣相鄰的部分也在你繼續用力之下隨之隆起──那隆起的邊緣相當於喜馬拉雅山脈,隆起的其它部分就相當於今天的西藏高原。在西藏高原上,還有幾道與喜馬拉雅山脈大致平行的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崑崙山脈、巴顏喀拉山脈等,就像麵團上被擠起的數道褶皺。在地質學上,這些山系也正是被稱作“褶皺山系”。別以為這種比喻太過小兒科,在上帝手中,我們居住的大地也不過就是這樣一塊麵團。
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持續了幾百萬年,據說現在還在繼續,所以西藏高原被稱為最年輕的高原。雖然年輕,但它已經成為目前地球上面積最大、高度最高的高原。把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面積加在一起,也才是它的面積的三分之二。 西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四千米到五千米,眾多的山系都在海拔六千米以上。西藏高原在地球上形成一片巨大的突起,地球的最高點──珠穆朗瑪峰也在其上,所以人們把西藏高原稱為世界第三極──高極。
【特點二:氣溫與南北極同樣寒冷】
稱其為第三極,除了海拔高,還有它在寒冷方面也與南極、北極相像。隨著海拔升高而氣溫下降,我在兒童年代對此很不理解,海拔高離太陽更近,應該氣溫更高才對,為什麼反而冷﹖後來知道大氣層就像一床大棉被,全靠它蓋住地球表面,才能保持溫暖。而海拔越高,大氣層越薄,因此溫度就難以保持。你沒見,無論在多么炎熱的夏天,那些十分高大的山峰之巔都積著皚皚白雪。你要是會看氣候圖,會清楚地看到,根據幾個基本的氣候參數──氣溫、氣壓和濕度所描繪出的等壓線、等溫線及等濕線,在西藏高原上全都呈現閉合的分布。這表明海拔高度對氣候的影響超過了緯度的影響。西藏高原因其海拔高度成為一個獨立的氣候單元,與其緯度所處的其它亞熱帶或溫帶地區的氣候完全不同。
【特點三:很多地方渺無生命】
你若有機會坐飛機進西藏,而且你的座位正好靠窗,可以向下眺望,你會產生你是在沒有生命的星體表面飛行的感覺。飛機距地面很近,不是因為飛機飛得低,是因為高原的海拔高。下面無樹無草也無生命的跡象,千山萬壑綿延而至天邊,數小時無窮無盡地從機翼下掠過,沒有任何變化,和月球的不同似乎只在山頂有積雪和沿著山溝有延伸的冰川。
西藏高原幾乎全部屬於凍土地帶,大部分是永凍土,也就相當於地球上這部分高大的凸起,覆蓋著一塊整體的大冰塊。高原上的大部分降水,也都是以雪、霰、雹等固態形式落到地面上的。可想而知,這樣的冰塊上不會有多少植物生長,更不要說大面積地從事農業進行人類活動。
【特點四:溫度日較差大】
由於大氣稀薄,不能有效地阻隔輻射,白天時強烈的陽光使地表大幅度增溫,太陽一落又迅速冷卻。常在西藏走路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一定要在早晨才能涉水或騎馬過河。太陽一升起來,山上的積雪會在日照下融化,匯集進河流,早晨的小溪就會變成寬闊的大河。
一日之內的溫度變化稱為“日較差”。西藏高原的日較差是很大的,很多地區常年處在一日之內溫度正負交替變化的狀態下。地表土壤反覆融化又反覆凍結,岩石縫隙內的水分也也從水到冰反反覆覆。此種熱力脹縮的過程,對山體和岩石表面不斷形成剝裂,形成我們平常所說的“風化”。這種具有高原特徵的強烈物理風化,在西藏高原的山麓地帶的典型特徵就是滿山滿溝堆積的碎石,被地質學術語稱為“石海”、“倒石堆地形”、“堆積地形”等。從火星“探路者”送回地球的照片上,我看到火星上也有此種地貌,和西藏一些地方出奇地相似。
【美麗的高極】
千年歷史中沒有人驚擾青藏高原,使她得以安然地生活在雪山深處,成為美麗而神秘的世界第三極——高極。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獨特的藏民族與大自然相融合的“天人一體”人文景觀,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獨特的魅力。青藏高原現有的名勝古蹟大多被列入了各級文物保護範圍,她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