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於鋪

高於鋪的“歷史”
有句話:“七湊八湊,湊個高於鋪”,說明我們的村起始之狀況。高姓和于姓是該村最早落戶的人家,但到今天這兩個姓戶數較小。按姓氏來說,高於鋪較多,如:張、劉、王、李、趙、魏、郄、吳、武、呂、臧、袁、姚、韓、袁、孫等。
高於鋪分東西兩街,中間以河為界。傳說,這條河是最早廣州通北京的大道,非常繁華。“十里一屯,五里一鋪”,如:五里舖、七里舖、十里舖、二十里舖等,皆與此道為鄰。因為此道走得人多了,年代又特別久遠,“千年的大道走成河”,所以就形成了今天的樣子。記得小時候常在河裡玩耍,捉魚。
現在村委會廣場南面衛生所(姚群)是高於鋪國小舊址,再早是一個廟宇,據說是一位進京趕考的安徽李姓人士路過時,感染疾病不能前行,是一高於鋪人把他救治好,臨行這個學子留下話:若高中舉子,一定回來報答救命之恩。果不其然,他後來做了禮部尚書。於是在這裡立廟紀念。
宇修得富麗堂皇,據老人們講,在當時可是方圓幾十里沒有的,現在七十歲以上的都知道。而且他們都是在廟宇里念得書,就是當時的學堂吧。
抗戰時期,遭到過日本飛機的轟炸,並且還炸死了一名學生,是東街的。到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就結束了它的歷史。只知道在國小念書時,有不少石碑,在河坡上有兩座巨大的白色石龜,很是“雄偉”,下課或者玩耍時,好騎在“王八”脖子上。這兩個石龜也在1972年左右吧,用炸藥給炸了。
學校搬遷時,我發現了一塊石碑,上書:安徽禮部尚書李**,現在記不起來碑文的內容,說的就是廟宇的建造過程;還有一塊石碑,說的是修村中心石橋的記錄,記載著捐款記錄。這些石碑就在現在的幼稚園做房基石。希望將來一定要保存好。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經營權,這大大的解放了勞動生產力,加之分地以前村集體有不少集體企業,如麵粉廠、飯店、竹編廠、修配廠、電鋸加工廠、冷飲廠,火車站的裝卸隊等等,這些無疑對村民的經濟收入注入了活力。1982年,塑膠加工業開始興起。至今已有20餘年的發展歷史,而且還在不斷的發展、擴大。塑膠市場的開發、建設,造就了我村乃至周邊縣的廣大的塑膠業主,他們為鄉域經濟的發展和縣財政收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現在,汽車、機車、家庭轎車越來越新穎、高檔,樓房、公寓式建築比比皆是。二十年多來,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新變化。
回憶高於鋪的發展里程,感慨萬千,用幾個字可以形容:敢於拼搏,創造力強;勤勞樸實,腳踏實地;思想前瞻,永不落伍;這些都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並應積極發揚。
現在我村常駐村民3700多人,約800戶,各類私營企業近400家,財產總值已經過億,有很好的經濟基礎和優越的創業條件。理應抓住這個大好發展時期,為我村的經濟大發展獻計獻策,把我村建設的更好、更富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