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高敏夫(1905-1975),筆名吐真,陝西省米脂縣人。
20年代初期進入榆林中學,其老師為陝北革命先驅李子洲、謝子長,與劉志丹為同班同學。
1920年考入榆林中學。
1926年畢業於陝西榆林中學。
1927年任楊虎城軍政治部秘書,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榆林中學中國共產黨支部宣傳幹事兼國文教師。
1928年春赴安徽亳縣開展農民運動。皖北暴動前夕被捕,經營救出獄後回陝北,在榆中當教員。
1930年到北平,次年參加左翼作家聯盟,開始創作新體詩。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到北平,參加北平地下黨組織工作,並加入北方“左聯”,拿筆當槍用,在文化戰線上從事反帝反蔣鬥爭。後被捕入獄,押解南京判處無期徒刑。後在同學杜聿明的營救下,走出監獄,返回陝西省。1932年,前往綏遠協助組建察綏抗日同盟軍。受聘為《民眾日報》副刊、《老百姓》報編輯。
1933年秋,抗日同盟軍失敗後,到北平與張務中等恢復“左聯”,辦《理論與創作》,介紹蘇聯文學,發表新詩。
1934年5月被捕,押解南京,按“以文字圖書危害黨國”罪名判刑。
1936年,家人托杜聿明營救出獄。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後,前往延安。
1937年9月,在延安參加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赴山西中陽縣宣傳。
1938年隨軍深入敵後根據地,開展宣傳鼓動工作,成為綏德文協的重要負責人。
1938年2月到西安,與劫夫,史輪合編《戰地新歌》,吸收陝北民歌特點創作通俗易懂、能誦能唱的抗日新詩《男女一齊上前線》、《張二嫂放哨》、《抗戰一周年紀念歌》等。夏季,返回延安任文藝協會秘書。8月,在柯仲平、田間等人倡導下,一同發起、參與延安街頭詩活動,創作許多通俗詩歌。隨後參加抗戰文藝工作團,與雷加、秦川等人再渡黃河,深入晉察冀根據地,用街頭詩等形式宣傳抗日。沿途寫下10多萬字的日記⑧,真實記錄了敵後抗日軍民艱苦卓絕的鬥爭事跡。此間創作的詩歌散見於《導報》冀中版、重慶《新華日報》。
1940年春任綏德分區文協副主席,同延振倫辦民眾劇社,演出秦腔現代戲。克服困難,籌建“子洲圖書館”;主編《新詩歌》(綏德版)。
1942年到延安魯藝資料室。
1943年3月~1945年5月,在康生搞的“搶救失足者”運動中被審查。
1947年重新入黨。
1945~1949年,將楊生福《狼牙山五神兵》改編為曲藝稿,創作秧歌劇《父子倆》、《郭家村小唱》,歌舞劇《好夫妻》、《延安千山萬水曲》等;幫助盲藝人韓起祥整理改編新書詞《劉巧兒團圓》、《王丕勤走南路》。
1947年與柯藍合編《陝北諺語集》。
1950年9月任西北文聯常委、西北曲藝改進協會副主任。
1951年調為西北作家協會專業作家。其抗戰時期的作品收入《詩風錄》、《延安文藝叢書》、《延安晨歌》。後由於政治運動等因素,他被迫擱筆。
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個人作品
著有《劉巧團圓》、《狼牙山五壯士》、《高敏夫戰地日記》、《高敏夫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