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少亭

高少亭

高少亭(1916---1985),京劇演員,編導,滿族,北京市人,1916年12月15日(農曆丙辰年十一月二十一)出生。從小受京劇薰陶,9歲開始拜師學習京劇,12歲登台,在天津打出“小洪鐘”藝名掛牌演出,開始走紅。高少亭先生曾先後在濟南、天津、上海、青島、丹東、哈爾濱、瀋陽、濱州、等地演出,均受到觀眾好評;特別是1947年在哈爾濱編排演出了16本京劇連台本戲《水泊梁山》,在東北三省轟動一時,久享盛譽。1952年,高少亭先生編寫的京劇啞劇《雁盪山》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獲演出一等獎。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高少亭(1916---1985),京劇演員,編導,滿族,北京市人,1916年12月15日(農曆丙辰年十一月二十一)出生。早年為躲避戰亂追殺,父輩將滿族姓氏改為漢族高姓,四處奔波,全家人過著艱苦的流浪生活。

1925年(9歲),高少亭先生進入濟南金德會遊藝園,拜董躍青(董二毛子)先生為師,學唱文武老生。因他從小受到京劇藝術的薰陶,加之天資聰慧,很快就登台演出,如:《珠簾寨》、《刀劈三關》等劇目;甚至還能兼演唱、念、做均較吃功的丑角戲《打花鼓》等,成為董家班子的小台柱。數年後,又拜山西一位姓趙的藝人老師學戲並演出。一年後隨趙先生赴天津進入“天津大舞台”正式掛牌演出,打出“小洪鐘”藝名。因年齡小條件好,在天津演出深受觀眾喜愛和好評,開始走紅。後因父親早亡,他排行老大,大妹高麗君、二妹高鳳茹、三妹高鳳琴、弟弟高少臣均尚小,母親系家庭婦女,全家數口人的生活重擔就落在了他一人的身上,所以不得不離開趙家到賺錢比較多的上海搭班謀生。

主要經歷

1930年高少亭先生離開趙家到上海後,因他年紀小,上海成人劇團不收,只好托人搭坤班劇團,隨劇團在上海各個劇場演出。在此期間,受到上海“高亭唱片公司”老闆的賞識,十分喜歡這個小小年紀就嶄露頭角的小演員,便收為義子,將其原名高洪鐘改為高少亭。後來到山東的青島等地演出。三年後重返北京,進廣和樓富連成社拜蘇連漢先生為師,隨師先後在“北平吉祥劇院”、“上海大戲台”、“上海天蟾舞台”等地登台演出(參閱上海天蟾舞台早年演出戲單—《中國京劇》2009.01期25頁)。

1935年返回濟南金德會遊藝園;同年底在青島“新新大舞台”搭著名旦角“王雲芳”班,與其編導、合作演出12本《孟麗君》,他在該劇中飾演皇甫少華,成為王的得力合作者。曾一同去煙臺、長春、奉天(今瀋陽)、大連等地演出,頗受觀眾歡迎。

1938年底赴東北安東,後再轉入奉天(今瀋陽)搭班唱戲。

1944年搭哈爾濱著名旦角“金碧玉”班在“哈爾濱中央大舞台”合作演出。這一時期,在演出傳統老生戲、紅淨戲的同時,高少亭先生憑藉深厚的功底和豐富的舞台經驗及創新的思路編排、演出了大量的新戲,在哈爾濱名氣大噪,轟動一時。此間又拜著名藝人張天保為師,使技藝更加長進。

1947年,中國共產黨第四野戰軍東北軍區政治部接管了哈爾濱“中央大舞台”,始取名“東北民主聯軍軍區政治部松江省平(京)劇工作團”,後改名為“東北軍區政治部松江省平(京)劇工作團”,“中央大舞台”改稱“松江平(京)劇院”。高少亭先生被任命為編導主任。

1947年7月10日,農曆丁亥年五月廿二日:東北民主聯軍軍區政治部松江省平(京)劇工作團成立,位於哈爾濱道外區豐潤六道街117號。

首任團長:丁剛,歷任團長:王樹祥、洪衷。主要編導及主要演員:高少亭、趙玉麟、王鴻熙、於紹田、張津民、賈世華、周楓、史玉良、李致祥吳蕊蘭、高亞樵、焦麟昆、李少樓、楊月笙、趙雲樵、梁一鳴、張蓉華、韓慧梅、雲燕銘、高世壽等。隸屬東北軍區政治部。高少亭先生任該院編導主任。在此期間,高少亭先生根據小說《水滸傳》創作改編與整理的16本京劇連台本戲《水泊梁山》一劇演出後,在東北地區引起轟動,深受廣大觀眾歡迎,影響很大。同時先後編導並主演過4本《紂王無道》、《金鞭記》、《漢壽亭侯》以及《唐賽兒揭竿起義》等劇,在東北三省久享盛譽。

1948年3月,“東北軍區政治部松江省平(京)劇工作團”以《水泊梁山》一劇參加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在哈爾濱市舉辦的“東北解放區文藝工作會議匯報演出”,反響強烈,受到上級表彰。

1948年11月瀋陽解放,東北軍區政治部隨軍南下,“東北軍區政治部松江省平(京)劇工作團”遷到瀋陽,高少亭先生與焦麟昆先生、李少樓先生等奉命隨團來到瀋陽,後被委派接管瀋陽北市場“共益舞台”(後改為“人民劇場”),成立“東北文化部直屬平(京)劇團”,任團長兼演員、編劇與導演。當時他帶領該團繼續排演深受觀眾歡迎喜愛的連台本戲《水泊梁山》等劇,演出場場爆滿,甚至觀眾要在夜間排隊買票,該劇演出時間長達兩年之久。隨後又任瀋陽市“東北人民劇院”副院長,其後又接管“遼寧大舞台”更名“遼寧京劇院”任院長併兼任“東北人民劇院”副院長。

1949年,高少亭先生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赴北京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51年,“東北文化部直屬平(京)劇團”與“東北文協平(京)劇工作團”合併,更名為“東北京劇實驗劇團”,後更名為“東北戲曲研究院京劇實驗劇團”,高少亭先生任編導主任。

1952年,馬連良先生、袁世海先生到瀋陽演出京劇《群借華》時,馬先生主演《借東風》飾諸葛亮,袁先生主演《華容道》飾曹操,高少亭先生應邀在《華容道》中飾關羽,一時在瀋陽傳為美談。瀋陽廣播電台做了現場錄音。

從1950年開始,高少亭先生就開始著手構思京劇《雁盪山》的創作工作,先後醞釀長達三年之久,終於在1952年完成了在全國頗有影響的京劇名劇《雁盪山》的案頭工作。此前高少亭先生經常和同行談起國際友人如何能看懂京劇的問題,研討怎樣將京劇武戲、長靠、短打、翻撲、舞蹈組合在一起,排一出啞劇武戲。當時共同合作編創的人員有:張寶仲、段榮久、李富友、張世麟等。武打方面還聘請了“勝利國劇團”的數名著名武戲演員參加設計創排。其中有:馮榮煥、關鳴林、胡鳴忠、方鳴珍、李曾春、李德春等人。另外還和田洪儒老先生共同探討過,得到了田老的支持和幫助。這齣《雁盪山》是高少亭先生為張世麟先生寫的,自然由張世麟先生主演。當時武戲演員全樑上霸、眾星捧月,排演了這齣國內外頗有影響的著名京劇啞劇《雁盪山》。但是後來該團赴歐洲各國訪問演出此劇時,張世麟先生的原創主演資格被該團一名副團長利用權勢取而代之,沒有讓張世麟先生出國演出。

京劇《雁盪山》一劇的創作演出成功,是以高少亭先生為主的所有參與創演同行集體智慧的結晶。

京劇《雁盪山》風格獨特、別開生面,把京劇武打傳統技藝,翻撲騰跌等各種技巧、舞蹈程式賦予新的內容。全劇不用唱、白,而以吹奏、打擊樂伴襯表演,集長靠、短打、群體舞蹈為一體,表現出陸戰、水戰、夜戰、城戰的宏大劇情,創造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戰鬥場面。在上山追擊、夜襲、水戰、攻城等場戲中,展現出兩軍對壘使用刀、槍、藤牌等諸般武藝以及徒手格鬥的激烈廝殺和翻轉騰躍的跟頭功夫,使觀眾大飽眼福,充分展示了京劇藝術深厚功力和引人入勝的舞蹈魅力。由於這齣戲沒有語言交流障礙,深受國際友人歡迎。被譽為無國界的藝術精品流傳國內外。

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首都北京舉行“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來自全國各地37個劇團、1600多名演員濟濟一堂,共演出23個劇種82個劇目。其中參加此次匯演的京劇團體分為東北區、華北區、西南區、北京市、中國戲曲研究院共五個演出代表團,參演演員380多人。

作為京劇《雁盪山》一劇的編劇、導演,高少亭先生與張世麟、焦麟昆等代表“東北戲曲研究院京劇實驗劇團”參演京劇《雁盪山》。在此次全國匯演中,《雁盪山》一劇榮獲演出一等獎,主演張世麟獲表演二等獎。

匯演完畢返回瀋陽後,由於該團一名副團長利用權勢將創作京劇《雁盪山》的功勞占為己有,高少亭先生及有關創作人員與其據理力爭,鬥爭激烈,最後受幫派、權勢所害,被迫離開瀋陽。

高少亭先生具有豐富的舞台經驗,精通京劇吐字發音,熟悉余派、麒派、譚派、裘派、唐派等流派的唱念技法,嗓音寬厚明亮,演唱激情飽滿。做戲以刻畫人物見長,從不拘泥於程式,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在東北三省素有“小麒麟童”、“小唐韻聲”(前老生、後紅淨)之稱。

1954年,高少亭先生進入惠民地區京劇團,和後來的劉俊文、王富岩、齊慧秋共同構築成相映生輝的惠民地區“四大頭牌”,是當時山東省僅有的8名四級演員之一,主工黑紅二淨、文武老生,兼編劇、導演,任劇團藝委會主任。由於在東北多年的編導功力,加之文化水平高、通音律,首先改編、導排並主演了《水泊梁山》、《獵虎記》、《劈山救母》等大戲。高少亭先生身材高大魁梧,鼻高臉闊,扮相威武雄壯。嗓音寬宏明亮,演唱激情飽滿,粗獷豪放,常有先聲奪人之效。做戲以刻畫人物見長,從不拘泥於程式,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在角色應工上,主工文武老生黑紅淨,銅錘、架子兩門抱;表演從人物性格出戲,或文或武,都是激情充溢,灼灼照人。文武老生宗余派,兼演麒派;紅淨戲在演唱上深具“關外唐”——唐韻笙之韻味和風範;在銅錘花臉演唱上頗具裘盛戎之韻味。有“美關羽”“魯北第一紅淨”“山東裘盛戎”之美稱。其代表劇目有:《秦香蓮》、《將相和》、《征北海》、《野豬林》、《灞橋挑袍》、《過五關》、《戰汝南》、《走麥城》、《伐東吳》、《追韓信》等。

1956年高少亭先生自編自導的新編古裝戲《撒金扇》,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戲曲匯演,劇中兩名主演均獲演員二等獎。

1963年,高少亭先生離開了山東省惠民專區京劇團,應邀進入山東省德州市京劇團,任編導主任。

高少亭先生進入山東省德州市京劇團後,憑藉深厚的功力和高超的的水平,特別是具有本人特色的“關公戲”和“包公戲”迅速在德州地區周邊走紅,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

好景不長,1964年隨著推行江青的“京劇改革”文藝路線,大演現代戲,傳統戲被禁演,老藝人的政治地位遭到了挑戰。在那種形勢下,高少亭先生還是積極排演了《革命自有後來人》、《白毛女》、《黛諾》、《江姐》《兵臨城下》、《女飛行員》等多出現代戲。

1966年遭受迫害失業達14年之久,被迫離開了奮鬥一生的京劇舞台。

1979年,年逾63歲的高少亭先生被落實政策,安排到德州地區京劇團工作。當高少亭先生鼓足幹勁準備一展身手時,由於在編寫《封神榜》劇本時通宵達旦,勞累過度,不幸患了腦中風,造成半身不遂,永遠告別了京劇舞台。

1985年10月30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十七),高少亭先生在山東省德州市逝世,享年70歲。

(本文由高少亭長子高峻峰——網名“學葉仿譚”整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