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始建
高堂寺座落在大邑縣西10公里的高堂山上,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公元376年--396年)依山而建。原名福慶寺,北宋時改名兜率寺,到南宋時依山又取名為高堂寺至今。
重建
早年的高堂寺規模雖小,但香火卻旺,各地人文墨客不約而至,留下不少名言警句。民國以後,高堂寺逐漸走入低谷。十年文革動亂中,高堂寺廟宇毀夷平地,所有佛像身分四處,拋棄在高堂山的林荒草叢中。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宗教事業大興,高堂寺的香火隨之興盛起來,信男善女們自發組織起來重建高堂寺。1983年3月26日,經四川省溫江地區行政公署批准,高堂寺為開放寺院。任名如璽法師為住持。1984年1月3日,重建高堂寺工程破土動工,於次年初夏竣工。原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為高堂寺題名,從而使高堂寺重放光彩。
2003年,如璽法師化盡有緣,端祥西去,比丘尼濟重法師接任住持,繼續恢復建設高堂寺,經兩代住持統領兩序大眾募捐集資,十方善信贊助,使得今天的高堂寺,殿堂莊嚴輝煌,亭閣飛檐翹角,碑林、塔園、遊廊僧舍、客房、食堂、茶園等一應俱全。水泥公路順山而上,286級石梯由大雄寶殿直上瑩華殿,猶如直上重霄.3000多株百年珍稀古樹林立寺內,讓整個高堂寺更顯幽靜而雄偉。
高堂寺之神奇,從十里之外的東遠望高堂寺,整個山寺如巨佛仰臥十分逼真;站在瑩華頂向西眺望但見山巒起伏,如千百羅漢朝佛,十分壯觀;“日落高堂神燈飛”是大邑古八景之一。《四川通志古蹟》和清《大邑縣誌》載。每當風清月朗之霄,有無數金缸,晶瑩閃爍,照耀林巒。天氣晴朗,夜看聖燈,飛舞林巒。真可謂千古奇觀。再加上瑩華(祖師菩薩)仙女池,鎖龍橋,斬龍劍、龍洞的傳說,更覺高堂寺之神奇。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汶川大地震,高堂寺受損,四眾齊心,維修增建。而今,災後重建的高堂寺更加雄偉壯麗。變更後的瑩華殿金碧輝煌,三尊漢白玉佛像更加莊嚴矗立;火神殿更加耀眼富麗,數百米遊廊、浮雕、彩鏤刻畫,煥然一新接待著千百萬信士遊客的來訪。
民俗
山會
每年6月長達一個月的瑩華會期,來自眉山、彭山、邛崍、蒲江等20餘縣的遊人信士絡繹不絕,紛踏而至,雲集高堂寺。其時,上山拜靄者日以萬計,香菸裊繞,磬聲四溢。合寺僧眾梵唄高歌,為眾禱祝,普願天下樂太平。
基本內容
高堂寺山門前的屏風上,刻著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高堂寺”三個大字,字大盈尺,蒼勁有力。沿石階而上依次是接風殿、觀音殿、韋馱亭、大雄寶殿、仙女殿、藏經樓等建築群。殿外, 古柏參天、楨楠滴翠,白雲飄逸舒捲,青山幽靜朦朧。
登上158級懸空石級到達靈宮殿,再上187級石階上伏虎殿,續攀55級石梯為高堂寺著名的鎣華殿。明萬曆皇帝追封的鎣華祖師就葬於 高堂山鎣華正殿,大邑高堂山、鎣華頂、鎣華殿及鎣華塑像,都是為紀念鎣華大師命名而修建的紀念性殿宇。
穿過約一華里茂密的森林就是仙女池,池深約七八米,水清見底,終年不竭。往前的觀音岩、龍洞有泉水沿山澗涓涓而流,清涼可口,沁人心脾。
站在 高堂山頂,鳥瞰群山,山脈逶迤,勢走龍蛇,廟宇成群,碑林壯觀。 高堂山,這一休閒度假、尋詩覓畫的絕妙佳境曾讓許多遊人香客心馳神往,魂牽夢繞,特別是每年農曆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二十八日的“山會”期間,漫山遍野,萬頭攢動。比肩摩踵,遊人如織。北宋文學家文同曾題詩云:“若為借得憚房宿,臥看龕燈一點殘”。